> 论文范文 > 论文范文中国民主同盟创建思想研究(1941-1947)

论文范文中国民主同盟创建思想研究(1941-1947)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
论点:训政,中国民主同盟,建国
论文概述:

因此,对中国民主同盟的建国思想作出全面梳理,分析其建国思想产生的国内、国外背景和理论渊源;阐述建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

论文正文:

第一章中国民主同盟创建思想提案

1.1时代背景
我们说过,任何思想或政治主张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NLD建国的思想也是如此。总的来说,NLD的建国思想是在以下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1.1.1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由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政党。它于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它通过统一联盟、国民党和中国革命党传给了中国国民党。经过1923年的改进和1924年的重组,它终于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消灭了北洋军阀。它赢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并于1927年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大业完成,军事政治时期结束。同年8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在南京召开了第二届五中全会。蒋介石在开幕词中说,“从五中全会之日起,我们将继续进行民族革命,并在训政时期开始做这项工作”。谭杨国在闭幕词中还说,\"召开这次会议适合国家统一,军队结束,政治监护开始\"。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的训政时期开始统治。训政时期是孙中山革命程序理论的重要阶段,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系统规划。1906年,孙中山在他的《中国联盟革命战略》中,第一次把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进程明确划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即“军事法治”、“条约法治”和“宪法法治”。他希望这将“使我们的公民能够有秩序地前进,发展自由和平等的资格,从而完全没有中华民国的基础”。孙中山吸取了辛亥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在《中国革命党总纲》中将中国革命和建设定义为“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和“宪政时期”,它们是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进步的。训政时期是从军事政治时期向宪法时期的过渡时期,具有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枢纽地位。中国革命需要政治指导的原因是“奴隶制在中国已经实行了几千年”和“普通人不知道自己作为主人的地位”。我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了,所以我不得不强迫他成为大师并教他练习。这就是我的意思”。换句话说,由于中国人民的认识水平低,缺乏政治经验,所以应该通过政治修养时期培养人民的政治知识和能力,使人民能够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孙中山训政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项直接民权训练,即以县为单位进行选举、罢免、创造、再决定,以及实行县自治。政治监护的期限限于\"条约法解散和宪法颁布前六年\";国民党作为全国的政治保姆,“以党治国”等。这种训导制度的设计不仅包括从地方到中央民主政治建设的县域自治建设、公众政治培训等方面,还包括在革命政党指导下实现训导目标的自上而下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它符合中国特定国情下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这是“孙中山经过长期革命实践,特别是中华民国失败后,探索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训政制度后,训政制度才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训政的目的是向宪政过渡,训政期限有限,国民党可以找借口一次又一次推迟“国民议会”的召开,实际上延长训政期限,但它不能放弃宪政的旗帜。这为1939年至1944年的宪政运动提供了国民党无法反驳的充分理由,因为从逻辑上讲,国民党无法反对他们所追求的宪政。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国民党的理论中,从革命军起义到宪法颁布,也有一个“革命时期”。在此期间,所有军国主义者和普通政府都应该对自己的政党承担全部责任。他们应该尽最大努力为同胞创造无尽的幸福。“孙中山在训政时期的“以党治国”理论,导致国民党长期以“革命尚未成功”和“任何时候都不允许与其他党派共存,更不用说由其他党派掌权”的名义执政。”这一切使得中国人民在国民党统治下开展民主宪政活动极其困难,宪政实现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中国民主同盟作为在国民党政治监护制度下建立和开展活动的政党,其建国思想是在国民党一党政治监护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建国活动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的。

1.1.2抗日战争在中国现代社会的爆发和胜利有两大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逐渐激化,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被占地区的残酷殖民统治,唤起了中国人民救国救民的强烈意识。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事实上,现有的政党已经逐步调整了政策。国民党政府原本幻想把华北事变和卢沟桥事变作为局部事件,希望通过九个条约国家的调解来解决,但当得知日本早已确立全面占领中国的政策后,被迫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1937年7月31日,蒋介石在他的《致抗日战争官兵的信》中宣布,“既然和平无望,只有抗日战争才会结束”。随后,国民党召开中央政治委员会第五十一次会议,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作为国防和军事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国防政策、国防经费、全国总动员等国防重大事项的决策。它还成立了“国防委员会”,从各行各业招募人才,建立社会力量。所谓“我们知道,在民族灾难中,我们党的同志应该承担绝对的责任,但是党外的同志愿意承担共同的责任。我们允许他们参与。这篇文章旨在集中各方力量,共同规划国家。”然而,由于国防委员会作为战时政策咨询机构的性质,其实际职能和权力非常有限,国防参议员的人数非常少,遴选范围有限,既不能代表国家统一,也不能整合各行各业的好政策。在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举行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大会还决定“组织国家政治参与机关,团结国力,集中民族思想和意见,促进国家政策的决定和执行”国防委员会、全国人民政治委员会等机构的成立,无疑是国民党统治秩序的一个突破,国民党长期坚持“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其他党派共存,更不允许其他党派执政”的原则1939年11月23日,中国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委员张伯钧、邱哲、全国政治委员会委员罗文干、罗龙基、胡石清、国家社会党委员曾琦、李环、左顺生、俞家驹、农村建设小组委员梁淑默、职业教育学会委员黄炎培、蒋恒远、救国委员会委员沈钧儒、张申富、卜涛芬、张乃琦、 无党派政党广生、张兰在重庆青年餐厅正式成立了“以巩固团结、积极建国为己任”的联合国建设同志协会。 后来,由于国民党对各党派的政治压迫,国共冲突的不断发生,抗日战争持续进行的阻碍,以及自身自我保护力量的增强,参加全国统一协会的各党派领导人和独立人士,经过从1940年底到第二年年初几个月的准备、审议和沟通,终于在1941年3月19日聚集在重庆的“特别花园”(Special Garden),共同发起和建立中国民主同盟。NLD成立后,积极宣传反救国斗争,为重大反战计划提供意见和设想,活跃在国共两党之间,努力维护反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NLD适时指出,“抗战已经结束”我们试着冷静下来考虑一下。中国面前有太多太多的问题。“出于对国家前途和抗战后国家命运的担忧,我们召开了一次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下一步的目标。可以说,抗日战争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中日民族冲突,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亡国灭族的危险暂时阻止了已经斗争了十年的国共两党的斗争。国民党的训政制度已经松动。然而,国防委员会、国家政治委员会和其他抗日战争机构已经为其他小政党显示了力量,这些小政党原本是在管理自己的事务,走向团结,组成中国民主同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阻止了中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也为NLD坚持其政治观点提供了机会。因此,我们在研究NLD建国思想时,也必须考虑抗日战争爆发和胜利的大背景。

1.1.3美国和苏联反对....................................................................................抗战胜利前后的19-20
1.2理论来源....................................................................................20-26
1.2.1自由党....................................................................................21-22
1.2.2社会党....................................................................................22-23
1.2.3孙中山的建国思想....................................................................................23-26
第2章....................................................................................26-38
2.1建国动机....................................................................................26-28
2.3理想国家模式....................................................................................31-38
2.3.1政治....................................................................................31-33
2.3.2经济方面....................................................................................33-35
2.3.3军事方面....................................................................................35
2.3.4外交....................................................................................35-36
2.3.5....................................................................................36-38
第3章....................................................................................38-46论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思想
3.1....................................................................................38-40[/比尔/] 3.2进步....................................................................................40-42积极实践建国思想

结论

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思想不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提出的,而是自成立以来提出的。NLD战后对中国未来的计划只是其一贯立场的集中和明确表达。NLD抓住战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有利时机和有利的国际环境,使其建国思想成为全国人民在194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的共识。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和繁荣的现代中国,实现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保护人民的各项权利。因此,总的来说,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不可能说NLD是“第三条党外之路”。回顾NLD建国思想的理论渊源,我们发现:自由国家理论是中国民主联盟建设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参照;社会主义理论对经济平等的关注是中国民主同盟考虑国家经济问题的重要参考。然而,孙中山的建国思想是中国民主同盟建国思想得以展开的法律旗帜,为具体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主要由大学教授和报纸编辑组成的知识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有限,而NLD所表现出的社会主义倾向恰恰是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NLD所理解的社会主义起源于西方的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学派,暂时还难以解释清楚,这正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就NLD而言,它从成立到1947年10月被迫解散是一个完整的时期。在此期间,NLD坚持自由党的立场,有自己的建国思想。1948年1月,NLD中央执行委员会部分成员在香港重建总部后,随着NLD对执政当局态度和政治斗争方式的改变,他们实际上开始放弃长期持有的政治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与其他民主党派共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奋斗。至于NL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的作用及其政治思想在新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我们必须注意以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