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 > 人格特质对就业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新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知识、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人格特质对就业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新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知识、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人格特质对就业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

新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知识、能力和健全的人格。1.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摘要]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类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分析,总结出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人们认为健康人格的形成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他们有益。

人格特质对就业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

心理健康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释心理健康(即正常的心理状态)是指正常的精神、活动和心理素质。 其中大多数与遗传(基因)有关 不仅能过简朴的生活,还能经受住各种事件 心理健康强调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与他人保持良好沟通或合作的能力。 心理健康表现1、正常智力、

新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知识、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知识、能力和健全的人格。1.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摘要]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类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分析,总结出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人们认为健康人格的形成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他们有益。

人格特质对就业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

心理健康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格特质对就业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范文

点击查看>>应用心理硕士论文(精选6篇)

应用心理学硕士第四篇论文:人格特征对就业和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

[概要/S2/]

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社会上激烈的竞争使得应届毕业生更难找到工作。就业压力会使应届毕业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缺乏自信,导致焦虑和无助,即工作不安全感,这不利于应届毕业生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研究没有发现这一特殊群体的应届毕业生有任何工作不安全感。因此,本研究将着重探讨工作不安全感与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人格特质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努力为提高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本研究中,575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了问卷调查。

SPSS21.0软件和Mplus7.4软件用于数据处理。

应用心理硕士论文

结果表明:

1.在应届毕业生中,男生的工作不安全感显著高于女生;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没有安全感。那些在城市长大的人比那些在农村长大的人更不安全。独生子女的工作不安全感比非独生子女强。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的工作不安全感没有显著差异。2.应届毕业生的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并对其有显著的负预测作用。3.应届毕业生的社会支持在工作不安全感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4.不同人格类型的应届毕业生对工作不安全感和心理健康有调节作用;5.建立了以应届毕业生工作不安全感为自变量、社会支持为中介变量、外向性为调节变量、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的调节中介模型。也就是说,工作不安全感不仅直接影响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通过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影响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外向性作为调节变量调节工作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也调节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关键词:工作不安全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应届毕业生。

摘要

如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就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更容易出现就业不安全感,这将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但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就业安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此外,为促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75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然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21.0和Mplus7.4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毕业生就业不安全感在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所在地、独生子女或非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不同专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2.毕业生就业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并能显著预测;3.毕业生的社会支持在就业安全感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4.毕业生不同的人格特征调节了就业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毕业生的外向性调节了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也就是说,外向性调节了中介的第二条路径。

关键词:就业不安全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个性特征、毕业生。

目录

1。文献综述。

1.1工作不安全感。

根据以前的研究,工作不安全感和工作不安全感类似双胞胎。国外相关研究的英文表达是“工作保障”或“就业保障”。当焦点集中在工作场所的群体时,“工作保障”(gallie,felstead,green & Fina,2017)使用得更频繁,而当使用“就业保障”时,焦点集中在尚未进入工作场所但渴望进入工作场所的群体(Sandstrom,2014)。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人士身上,这更符合“工作保障”的研究现状,通常转化为工作不安全感。根据“就业安全”的研究现状,我认为将其转化为工作不安全感更合适。这个研究领域在中国刚刚开始。国外关于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是基于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并在特殊的毕业生群体中扩大了这一领域的研究(Klein & Weaver,2000;;波拉奇,2004年).下面,我们将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论。

1.1.1工作不安全感的定义。

罗森布拉特和鲁维奥在1996年将工作不安全感视为个人关注的问题,当时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未来的整体工作上(姚宁,2012年)。哈特利(1991)将其定义为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期望的工作保障水平和实际的工作保障水平之间的差异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格林哈尔和罗森布拉特(1984)曾被许多研究人员引用来解释工作不安全感,声称工作不安全感是个人关注未来继续工作的可能性并评估非自愿失业的可能性时产生的情绪反应。

[由于本文是硕士论文,请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全文]

1.1.2工作不安全感的理论模型
1.1.3工作不安全感的测量
1.1.4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现状
1.2社会支持
1.2.1社会支持的定义
1.2.2社会支持的分类
1.2.3社会支持的测量
1.2.4社会支持与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1.3个性特征

2。[提出的问题/s2/]

3。[研究计划/s2/]

3.1研究假设
3.2受访者
3.3研究工具
3.3.1就业不安全感量表
3.3.2社会支持量表(SSRS)
3.3.3人格特质量表(EPQ-RSC)
3.3.4心理健康量表(GHQ-12)
3.4统计处理

4。研究结果

4.1就业不安全感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4.2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4.3社会支持和人格特征对就业不安全感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影响
4.3.1常用方法偏差检验。
4.3.2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4.3.3人格特质的调节中介效应
4.3.4调节中介模型

5。讨论

5.1工作不安全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5.2工作不安全感、社会支持、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5.2.1工作不安全感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5.2.2社会支持对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影响
5.2.3人格特征对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影响
5.2.4工作不安全感、社会支持的中介关系分析以及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关系

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不同的模型,探讨了工作不安全感对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论如下:

应届毕业生的工作不安全感在性别、教育背景、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原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然而,不同专业的学生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差异。假设1得到了部分验证。应届毕业生的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并对其有显著的负预测作用。假设2得到验证。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影响了应届毕业生的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验证了假设3。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工作不安全感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假设4得到验证。以应届毕业生的工作不安全感为自变量,社会支持为中介变量,外部性为调节变量,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建立了调节中介模型。本文提出的假设5得到了验证。
参考

[由于硕士论文篇幅较长,本页未显示全文。全文请点击以下链接下载全文] [/s2/]

点击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