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574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现代汉语与现代语言文本的关系

3574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现代汉语与现代语言文本的关系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740字
论点:现象学,科学,话语
论文概述:

对真正的身体性和历史性的贬抑一直是当代权力话语的导向,语言学声音再现的两个基本特征就是遮蔽自身历史性和对对象的躯体化,然而,要使中国人完全抛弃自古以来的身体性和历史性传

论文正文:

第一章绪论本文的具体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如下:首先,本文将在第二章阐述全文的指导思想,并得出指导本文具体发展的思路 本文阐述了综合现象学及其相关解释学和解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反思科学哲学和后结构主义对科学文本的研究,最终纳入现代语言文本话语表征的考量。 接下来,在第三章,本文将运用第二章阐述的指导思想,充分论证现代汉语现代语言学文本中所涉及的话语再现问题。 展示现代语言科学的比较方法和本质,重点是现代汉语语言语篇的基础。 之后,在第三章对话语发生的整体模式进行反思的背景下,本文将从三部《现代汉语》教材入手,以现代汉语语音研究为主要焦点对象进行具体的文本调查。 本研究将分为两个部分:第四章,我们将着重探讨现代汉语语音学中现代语言话语的基本意识形态结构;在第五章中,我们将关注这种话语结构的历史发生及其有效性 这两部分在跳出系统反思话语历史性的基本立场上是统一的,但第四章侧重于讨论当前话语结构中思想本身的历史性,而第五章试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审视话语。 最后,在第六章,我们将在回顾全文研究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全文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现象学2.1语言学文本的“理论基础”一些常识告诉我们,本章应该做的是立即为下面的讨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然而,有趣的是,这也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进行独特的“解构话语的建构” 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解释了这个看似荒谬的任务背后的含义。这里特别有趣的原因是,我们的“理论基础”正是从所谓的“理论基础”问题开始的。 “理论基础”有什么问题吗?根据一些常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无疑是这样的:理论来自实践,可以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并能检验理论。 这种常识进一步与关于“物质”和“意识”之间关系的常识联系在一起,并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对学术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不仅纯粹的应用实践,而且作为一种实践的学术研究本身也受到理论或“理论基础”的指导。这个“理论基础”来自以前的实践。新实践不仅是它的应用,也是它的检验。通过对基于“理论基础”的假设的确认或证伪,理论不断完善,其对实践的具体指导价值也在不断提高。 真的是这样吗?毫无疑问,过去一百年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可以被视为上述观点的最好证明。 然而,另一方面,上述说法的必然推论也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著名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故事;在暂时表达我们真诚信念的同时,好奇心仍然驱使我们抑制不住地问:在产生第一个“理论基础”的伟大实践发生之前的短暂时刻,人类是如何在一无所知的深渊中挣扎的?难道真的有一种魔法实践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却产生了第一个“理论基础”吗?它如何将人们从无知的深渊中拯救出来?上述问题也可以表述为:在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里,我们在这场无休止的战争中一直在寻找的“心”和“基础”之间的拉锯战实际上已经失去了。 真正的基础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可以直接进入现象学方法和语言文本的现象学讨论。然而,由于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这一具体问题尚未得到回答,我们将从科学哲学,特别是以“科学革命的结构”为代表的库恩对物理学史的研究开始直接讨论这个问题 显然,作为20世纪科学哲学领域最重要的工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1962;;1970)不是普通的科学史,它是回答普通科学教科书所涵盖的问题,即科学发展的模式,或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为什么科学会隐藏自己?这是阴谋吗?当然不 科学对自身的隐藏更确切地说是第一章中指出的话语系统的不可约性:当科学话语长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时,它的客观化被无限期地延迟。库恩引用怀特海的话说:“不敢忘记其创始人的科学是一门死科学。” 当然,科学没有忘记它的创始人。 这里讨论的不是道德忘恩负义的问题,也不是科学记录的编纂,也不是科学的终结——尽管怀特海最深刻的评论恰恰是“死亡”:它让我们想起德里达在他的“声音和现象”开始时的有意义的评论:“是的,-不,-我曾经说过...睡觉-现在-现在,我死了... (德里达,1999年a,修改)10这个取自坡小说的神秘短语的真正含义是“我”只能通过“我”在在场的情况下死亡来理解 同样,科学本身也不能被理解;它总是不同的;事实上,它必须“死”才能生存。 库恩和怀特海可能还没有看到这一点。 然而,科学革命的结构向我们充分揭示了科学话语作为人类话语系统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必须从历史决定论的视角继承下来,正是这种历史决定论的视角使它与所谓的“科学的科学”完全不同:如果后者仍在审视系统内的系统,因而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展示, 那么前者已经实现了科学话语的“系统外反思”,正如库恩所说:“我最基本的目的是敦促学术界改变对熟悉数据的看法和评价”(库恩2003:前言5) 当然,这也意味着库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话语体系。 这个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他的“范式” “范式”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科学实践,而且是抽象理论意义上新实践的蓝图。 典型的“范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学”、牛顿的“原理”和“光学”、富兰克林的“电学”、拉瓦锡的“化学”和雷尔的“地质学”(库恩2003: 9),是被他们认可的规范的证明,并作为实践本身提供给后者。 此外,“范式”也是科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代表。这些阶段不是线性继承关系。相反,他们是分开的。用库恩的话说,它们具有“不可通约性” 因此,在他们各自的科学家群体(所谓的“科学界”)之间,对基本科学问题的集体承诺实际上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并不排除不同科学话语之间的可译性,但很明显,“将一种理论或世界观翻译成自己的语言并不意味着它就是自己的理论或世界观”(库恩2003: 182)。今天教科书中的牛顿物理学和真正的牛顿物理学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2.2再现:历史和断裂现象学的连续性是什么?现在也许是我们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象学可以看作是对上述“话语起源问题”或“认知可能性问题”的研究 然而,现象学采取什么样的立场,现象学在这种研究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当这篇文章最终进入其所谓的“理论基础”的正式讨论时,人们可能期望通过一个训练有素的现代学术头脑对大量现象学文献的全面回顾来捕捉这场长达一个世纪的哲学运动,同时捕捉我们的文章本身:现象学的基本研究成果和代表性人物是什么?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样的研究规范,它来自哪个学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将最终确立我们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复杂复杂的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以便能够进行知识、讨论甚至评价。 然而,问题是现象学很可能完全拒绝这样的捕捉。 是的,虽然我们不能以无限扩展这一章为代价来谈论现象学的所有方面,但我们仍将涵盖现象学的一些分支,并将表达我们的解构立场。 然而,现象学精神更彻底的表现可能是推翻自己话语的绝对性。 因此,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我们经过一番折腾终于要踏上我们的“理论基础”,但如上所述,所谓的“理论基础”根本不是“基础”。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无论我们说自己是现象学还是解构主义,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的话语正是我们最“不确定”的东西(海德格尔2004b: 28)。它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但因此是最有意义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从以下两段中得到进一步的启示:任何特定现象学的分析内涵和直观结果应该——在现象学的术语中——“括号”和“排除”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但只有那些穿透所有这些理论和学科,从而使它们成为现象学的,才被保留为它们共同的形式财富 我们的眼睛盯着它 ——这可以被视为现象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即一种流行但不庸俗的“现象学还原方法”的应用 它意味着最初使现象学出名的立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认识到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实际上是对思想的还原探究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是对“das Wesen”的研究,这种“本质”只能从根本上是“直观的” 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知识的来源——包括知识、概念、语言和话语——不能被知识本身的先验规则所知晓。因此,这个源头既不是唯心主义宣称的先验实体,也不是旧唯物主义宣称的僵化的“客观”。 梅洛-庞蒂曾经评论道:“现象学最重要的成就是将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主义结合在它的世界或理性概念中。” 这也直接将现象学观点与本章开头的讨论联系起来 第二章语言文本现象学92.1“理论基础”92.2再现:历史的延续和断裂142.3语言、语言和语言文本第三章现代汉语和现代语言文本悖论353.1比较和东方主义的质疑353.2现代汉语的语言再现第四章文本结构考察664.1“科学教科书”和文本话语特征664.2声音作为“身体”和声音作为“身体”结论既然现代语言学本质上是声音的现场写作, 在分析了现代汉语语言学中语音学的算术化和音位学的代数化之后,我们当然有必要在现代语言学的其他分支中进一步研究现代汉语语音的写作,这将是一个更加复杂和困难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1。爱伦·坡,2005,《莫格街的谋杀:爱伦·坡小说选》,转。张冲与张琼,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安徒生,1992,《安徒生童话集》,叶君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巴雷特,1995,《非理性的人》,杨光亮和艾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巴特,2000,南/中,Trans。屠优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鲍林杰,1993,《语言概论》,李放、李家诚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布卢姆菲尔德,1980年,《论语言》,转。袁家华、赵世凯、甘士福,北京:商务印书馆 7.岑启祥,1958,《语言学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 8.陈波,2005,《逻辑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陈家瑛,2001,“中国译者后记”,维特根斯坦,2001,第362-368页 10.陈力,1984,《切韵考》,北京:中国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