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24000字论文范文论吴英小说创作和人物描写的特点

24000字论文范文论吴英小说创作和人物描写的特点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24000字
论点:沦陷区,创作,女性
论文概述:

吴瑛不是最积极的思想追求者,她只是在忠实地履行自己的生活。吴瑛周围的一切,赋予了她写作生活的条件。她并不迟疑,没有紧迫,按照自己的旋律完成写作生活。

论文正文:

导言

对东北沦陷区文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最早关注东北流亡作家。经过对萧泓、肖俊、端木洪亮、罗季斌的广泛深入研究,随着东北沦陷区作家的平反,对梅娘、丁山、觉青的研究也有所增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东北沦陷区各种报刊的收集和抢救,一些对东北沦陷区文坛影响巨大、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作家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吴英作为东北沦陷时期重要的女作家,对她的研究在沦陷区的许多文学专著中很少被介绍,目前仍处于发掘阶段。至于吴英的研究资料,我们只能从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研究作品的碎片中收集。没有专论或专门章节。许多文学史都没有提到吴英。有些是与丹迪和杨旭一起列出的,有些只提到梅娘后面的一段话。解放后,有两篇论文专门论述吴英。以上研究资料可分为以下几类:吴英出版的小说包括梁山丁《萤火虫之夜》中的《两极》、《翠红》、《小杰》、《徐苑》。其他作品散布在《盛京时报》、《大同》、《四民》、《麒麟》、《新满洲》等报刊上。专门评论吴英作品的研究材料包括顾瑛的“两极”(文选,2),封学礼的“新幽灵理论”(司敏(5,12,15))和王树科的“两极理论”(司敏(6,5,15))。解放后,有两篇论文专门研究吴英。作为留在东北沦陷区文坛的女性文学先驱,吴英说,“她用敏锐的目光看穿了她熟悉的女性世界,用她悲伤的抒情风格和悲惨的人生经历,为不值得拥有更好命运的旧中国家庭制度唱了一首挽歌”。[[1]例如,尹铁芬的《为女性悲伤歌唱——论日本占领东北时期女作家吴英的小说创作》和刘爱华的《孤独的墓地——论吴英的小说创作》。一些文献研究专著和论文提到了吴英,其中一些是对吴英小说创作的评论。她认为她的作品文字清晰优美,内容简洁,但主题仅限于“旧中国的孩子”被伦理规范、制度和传统观念征服和践踏的故事。没有中心意识,作品的灵魂,即所谓的勇气,也就失去了[2]例如:姚远的《东北十四年小说与小说作家》、刘新晃的《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文学史》、杨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下)》、刘惠娟的《东北沦陷区文学史料:年代风格》、黄万华的《压抑的现实感和强烈的审美感——论东北沦陷区女性文学的特点》等。此外,对小说集《长夜萤火虫》的评论也对吴英的《瑞苑》和《翠红》做出了积极的评价,如张毛玉的《东北新文学丛书》另一部分介绍了吴英的身份,如上官颖的《东北沦陷区文学史话》和吴英、吴郎的《东北沦陷区夫妻作家》,认为他们是“汉代困在曹颖心中的文学”。还有涉及吴英创作的敌伪文献翻译研究资料,表明吴英是一位“从里到后”的学者,如《东北文学研究史料》第六辑中的“敌伪文献”,包括吴英《明》的原文和对敌伪文献的分析。除了上面提到的文章和书籍,东北沦陷时期的报刊上也有关于吴英作品的文章。日本作家大内信行也在《满洲文学二十年》中详细介绍了吴英。总的来说,对吴英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潜力。

第一部分:吴英的文学历程
作为一名坚守东北沦陷区文坛的女作家,吴英正遭受着故土的丧失和外来统治的压迫。作为五四时期接受启蒙教育的新女性,吴英深受人格解放和妇女解放大气候的影响。她意识到外来统治的压迫和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造成了东北沦陷区妇女的双重苦难。妇女的悲惨命运不是一个例子,而是一场共同的灾难。吴英塑造的形象绝大多数是女性,大部分是女性的悲剧形象,看不到希望。她总是以一种富有同情心的眼光看待东北沦陷区的广大女性,以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描述她们的生活,从女性的角度冷静地理解她们的灵魂,深入分析女性人格文化的内在基因,淋漓尽致地揭露女性的弱点。上述创作风格的形成是由社会环境和吴英自身的成长经历决定的。

1。从1931年9月18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14年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实行法西斯殖民统治,政治上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残酷压迫和奴役东北人民。在经济上肆意掠夺产品资源,控制经济命脉;在文化上,伪国务院新闻办、红宝办等控制文艺的专门机构已经建立,法西斯意识形态和文化统治已经落实,“王道天堂、共存共荣”的殖民意识形态被强行输出,对文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除了专门机构之外,日本帝国主义还在满洲国建立了文化团体为他们服务。例如,1933年成立的满族文化协会、满族艺术家协会、满族语言协会、满族剧团协会和1937年成立的满族艺术家协会都受到专门机构的严格控制。其中,“满洲文化协会”具有浓厚的官方政治色彩,傀儡满洲国皇帝溥仪为主席,傀儡总理小旭为主席,日本代表冈田部长为副主席。那时,更著名的作家,特别是那些发表了他们作品的作家,都是在没有通知自己的情况下被任命为成员,并且严格控制他们的创作趋势。同时,禁止出版具有抗日倾向和民族意识的书刊。伪《出版法》出版后,具有进步思想和民族意识的书刊被烧毁。仅从1932年3月到7月,就有650多万册书刊被烧毁。第二是禁止分销。从1935年到1938年的四年间,7,440多份报纸、2,310份杂志和3,500本普通书籍被禁。第三,禁止进入。1934年6月29日,伪民生部发布了一项禁止进口36种报刊的总命令。”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伪满洲国政府解散了最大的文化团体——满洲国文化和言论协会,并推出了《文艺指导纲要》。它把“建国精神”作为伪满洲国文学的基本理念,以此来展示八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的精神美。它以移植到国内的日本文艺为经典,以本土民族固有的文艺为纬度,吸收了世界文艺的精华,形成了完全独立的文艺。它明确规定不允许描述作品中的黑暗面,也不允许在作品中表现出悲观和失望。”[4]思想文化统治进一步加强。一方面,言论自由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抗日爱国文化人士受到了更加猛烈的迫害。“从那以后,这项工作,不允许个人活动,而是要消除描述的阴暗面。这是“国家政策”侵入文艺领域的第一步,随着国家政策的规范化,必然会有一种描述所谓“光明面”的作品。“[5]1941年8月25日,伪满洲国政府颁布了《通信代理法》、《新闻代理法》和《新闻记者法》,实行了新闻机构国有化和记者登记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伪满洲国政府在信息和通信方面的统治。东北沦陷区的文学是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作家每次写作都如履薄冰。一旦他们写了违背“共存共荣,同心同德”和赵国精神的文章,就会引起敌伪特务机关的注意,有发生意外的危险。吴英不仅回避了被殖民的现实,还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正是这种矛盾使她的创作看起来像是一种矛盾,在她心中造成痛苦和纠缠。在这个从混乱中分离出来的时代,在这个残酷但无法形容的社会环境中,在伪政府的极端高压政策面前,吴英艰难地记录着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曲折的岁月里人们内心和世界的变化。在东北沦陷区,文学在国家命运中的作用比妇女的个人解放更为重要。作为东北沦陷区坚持创作的女性作家的代表,面对失去家庭和国家带来的民族痛苦,吴英的女性意识不断淡化。她的创作视野已经从早期像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一样自由书写爱情、婚姻等女性解放主题转向与国家命运相关的领域。她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敌占区艰苦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细腻敏锐的观察,描绘了在民族灾难中遭受奴役、践踏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无尽痛苦,分析了女性内心世界几千年来积累的种种弱点,揭示了殖民生活中血泪的残酷本质。这种变化发生在伪满洲国颁布《文艺指导纲要》和更密切地监督作家创作的时候。这是一个宝贵的进步。

二。生活经历无助.................................................................................................15-16
三。吴英的文学.................................................................................................16-18[/比尔/]四、.................................................................................................吴英眼中的东北沦陷区18-21
下一篇:.................................................................................................21-37
我,吴英作品中的人物,除了送花别无选择.................................................................................................22-27
2,陷入深深的悲伤和隐藏的哀叹.................................................................................................27-30
3,.................................................................................................30-33
4,.................................................................................................,然而我睁开眼睛可以看到整个晚上33-37

结论

吴英不是最积极的思想追求者。她只是忠实地履行自己的生活。吴英周围的一切都给了她写作和生活的条件。她没有犹豫,没有紧迫感,按照自己的旋律完成写作生活。吴英凭良心认真创作。谈到自己的创作,她说:“尽管它渗透到我的良心中,侵蚀了我在质量和数量上的理性,但我确实用我的力量来改变世界。我不能再闹事了。我已经感觉到哭泣。这里包含的故事都属于这片土地。我更加强调对人和事物的描述,并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存法则,这样这群人就可以在我的印象中逗留很长时间,在公众面前喘息。”[74]在创作中,吴英逐渐走出了“旧中国儿女”的陷阱,她善于用自己的生活环境、时代变迁中的受害者以及在动荡的社会中迷失自我的新式人物来描绘这一陷阱。她把自己的创作视野转向了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描绘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挣扎和无助。所以我们很高兴看到《看家乡》和《崔虹》等作品,看到了她笔下人物的觉醒和反抗。这是吴英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她对殖民地下层人民生存的关注逐渐超过了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如个人爱情和婚姻。高杨的民族意识显示了她非女性的创作气质,表达了她对底层阶级的关心和同情,对侵略者和富人的仇恨和反抗。她从女性的角度描述了她周围的人和事,转变为“从‘人’的角度思考国家的命运”,揭示了殖民生活的本质,揭示了生活中极其广泛的苦难,展示了中国女性在民族灾难中从闺房到广阔生活的历史变迁”[75]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在外来压迫和封建压迫的双重压迫下,吴英精心创作,曲折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方面,这是由于女作家的创作特点,另一方面,不得不说,他别无选择,只能面对傀儡满洲国的各种高压政策。她的作品《明》揭示了日本贪得无厌的丑恶嘴脸,先是占领满洲,然后加紧入侵中国,企图摧毁中华民族的扩张野心。

“你夺走了我所有的战利品,你还想羞辱我的身体,你还想用你的慢性杀戮手段来征服我和剥削我。......你如此残忍地满足你过度的梦想欲望,你试图摧毁我的家庭。......你睁开眼睛,看着我红红的眼睛,我要清除一切与你战斗的东西……”[76]每一个字都带着血和泪,每一个字都是铿锵有力的,我们看到吴英对日本侵略者超越了对祖国的仇恨和向往。伪满洲国洪堡办事处的特工人员分析这部作品有反抗日本统治、指责日本剥削、怀念祖国和秘密监视吴英文学活动的倾向。仅仅几个月后,吴英出版了时政小说《我的失败》[77页,作为写一部“四百字时政小说”的邀请函。她还展示了她与伪满洲国当局合作的一面。原因值得思考。即使生活在日本统治时间最长、控制最严格、压迫最残酷的东北沦陷区的作家们,有创作革命文学的愿望,他们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满洲国的严酷统治不允许出版有革命倾向的文学作品,甚至迫使作家违背自己的意愿创作粉饰现状的作品。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部作品就把吴英定义为抗日作家或卖国贼作家。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基于现实生活。她的一些作品描述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客观上带有一定的揭露社会黑暗的倾向。有些人只描述个人琐事,咀嚼一些欢乐和悲伤。因此,我们应该把吴英定义为中间状态的作家。那么吴英在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创作水平和中间作家地位应该在相对和平的文学环境中得到应有的重视。梅娘晚年与加拿大学者诺曼·史密斯(Norman Smith)谈论吴英时,遗憾地说,“耐心”反映了我们民族的辛酸、尴尬和死亡的历史。历史淹没了吴英,我只能看他九天。“[78]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一代老朋友的遗憾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