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43000字论文范文基于“大规模、微课程”新理念下的自适应高中数学课程

43000字论文范文基于“大规模、微课程”新理念下的自适应高中数学课程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43000字
论点:课程,数学,数学课程
论文概述:

本文为数学论文,主要论述数学课程的概念及文献研究,理论基础及\"大系统微课程\"的数学课程理念,自适应性高中数学课程。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问题的提出2008年至2012年区间笔者接触了数百名高中生,从这部分高中生中了解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经历从小学的喜欢;初中的无助到高中的有些恐惧,在高中多数学生是因为升学的压力才去学数学,对数学没有兴趣.在2010年至2012年区间笔者曾对53名高三学生进行开放性访谈,其中有17名学生对数学感觉或多或少恐惧,若不是对高考还心存饶幸,他们根本就不愿学习数学.有12位同学曾询问笔者大学是否不再学数学了.出现这样的境况虽不无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众所周知,我国中学数学成绩在国际上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自1985年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共参加了 28次比赛,中国选手共获得16次团体总分第一,多次获得第二,这些都是数学教育的辉煌.但这些冠军选手最后都未从事数学的进一步学习研宄,甚至数学相关专业的都甚少,这就不能仅将责任推脱在教师身上,教育体制和数学课程的问题也不容小视,而数学课程的问题归根结底也就是数学课程建设、实施和评价的问题........ 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本研究试图从基础的数学知识入手,根据数学的本质关系及逻辑结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建设数学课程,并以此提出“大系统、微课程”的课程新理念,宏观上通过思维导图建构数学知识结构,保证数学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微观上根据不同数学知识的特征,建立微课程,用以传达数学所表达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技能,也就是说数学课程的目标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而是通过知识技能让学习者获得数学思想,提高能力.一个课程少不得有一个评价体制,‘‘大系统、微课程”的评价是建立在动态、开放的基础之上,这样保证了数学课程的科学性,但也并不能说明建立的课程就是确定的,“大系统、微课程\"新理念下的课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不确定性,知识结构可以不断补充,不断完善,甚至可以不断推翻从前的知识结构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既包含了已有经过数千年沉淀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不断创新的内容,即既能容纳确定的东西,也能容纳破而新立的内容.由“大系统、微课程\"课程新理念所形成的课程笔者称之为自适应性课程....... 第2章数学课程的概念及文献研究 2.1数学课程的概念数学课程是建立在一般“课程”基础上的,要研究数学课程,先要弄清“课程”的含义.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将课程理解为: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称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技术用语词汇》中指出“课程即指在某一特定学科或层次的学习的组织”[6],除了这些界定外还有许多专家都对课程做了解释,但至今未形成统一的意识.从广义上说,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7];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和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但这些课程是在传统教学中定义的,笔者认为课程是为了让学习者在某一特定学科或者领域的学习中所要达到的要求的知识形态.“数学课程”的概念对数学教育研宄者来说并不陌生,在数学教育教学的文献中屡见不鲜.从前数学课程的概念主要通过一般课程论的迁移+数学来建构,我国学者对数学课程大致有三种不同又互相联系的认识[9]......... 2.2数学课程的文献研究数学教育一直都是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变革周期比较短,美国大约十年进行一次大的改革:60年代进行了“新数学(New Mathematics)”运动;70年代又提出了“回到基础(Back Basis)”; 80年代却转向了“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无论改革结果的好坏,都反映了数学教育界对现状的不满足,对数学教育的更高期望.我国在这方面也一直在进行探索,寻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之路.数学课程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经历了仅着眼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的研究到“一般课程理论+数学”,再到“数学课程系统理论”建立的研宄历程,尽管现在依然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但一大批数学教育研究者正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课程研宄和改革的大潮中来.[11]在1976年德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西德学者H.鲍斯费得(H.Bauersfeld)提出数学教育研宄的三个对象:课程、教学和学习.从那时起,数学课程论开始从课程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宄领域.许多一线数学教师、高校数学教育研究者、数学家以及社会上关注数学普及、推广、应用和大众数学素养养成的人们对数学课程论的研究内容、意义、方法等内容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的凯伦(Tom Kieren)在一篇题为《数学教育研宄——三角形》的文章里,他把西德的鲍斯费德(H.Bauersfeld)在第三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描述的数学教育的三个研究对象(课程、教学,学习)比作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对应于三种人:课程设计者、教师、学生.相应地,数学教育学就有三个研究领域,这就是课程论,教学论和学习论.三方面紧密相连,很难独立地进行研宄,它们的关系相当于三角形的三条边,研宄一个顶点对其它两个顶点的研宄也是有影响的......... 第3章理论基础及\"大系统、微课程\"的数学课程理念......173.1理论基础.......17 3.2相关概念的阐述与定义.......22 3.2相关概念的阐述与定义......22 3.3“大系统,微课程”的数学课程理念.....25 第4章自适应性高中数学课程......31 4.1自适应性数学课程的设计阶段........324.2以二次函数为例建立自适应性课程......42 4.3自适应性课程使用过程.......64 第4章自适应性高中数学课程 4.1自适应性数学课程的设计阶段在课程设计阶段分了以下六个阶段:(1)深入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以及了解当前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了解该阶段学生所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这是作为对所有学生要求,同时还需对此知识点进行拓展性的发展,比如对学生在很多知识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注意,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发展,同时要对该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与周边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更能方便学生在整个的知识体系中能够快速建立连接;(2)以思维导图作为工具建立整个高中数学结构体系,并细化到知识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关系是数学中最为重要部分,理清数学之间的逻辑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个关系也是知识发生过程的一个外显,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对于这样的发展过程更具有可接受性.同时有了宏观上的知识体系,教师和学生都能更清楚地理解自己内在的知识结构,从而将知识点同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去. ......... 第5章自适应性课程发展展望 5.1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展望有人担心,若自适应性数学课程得以盛行,数学教师失去地位了,其实不然,数学教师在自适应性课程中地位将会更加重要.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先进,无论数学课程理念多么先进,要实现预期的数学课程目标就必须要教师的参与和执行,自适应性数学课程无时无处不体现着教师的智慧.虽如此,自适应性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教师必须要有新的变化.(1)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化教学已是未来教育不争的事实,未来的数学教师唯有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才能融入到自适应性课程中来,才能给予学生最切实的帮助和指导.唯有教师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学习同行及其他人的优秀内容,分享自己优秀的资源,唯有开放才能不断得到进步,并在不断分享和学习中得到成长,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关键是靠自主性探究,不能等着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培训,自适应性数学课程的教师更是要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几何幽板、CAI (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等数学软件的使用非常熟悉,还有对网络资源能够进行甄别选取,不断更新资源库和微课程库..........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