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论文范文论经济基础的概念

论文范文论经济基础的概念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
论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公有制
论文概述:

】“单一经济基础”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理解为只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就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要求,不适当地排斥、限制了非公有经济成分,实践证明是一种超越

论文正文:

经济基础的概念
单一经济基础“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理解为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它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要求,不适当地排除和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超越历史阶段的理论。“综合经济基础理论”符合实际,是合理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基础已经成为“综合经济基础”。我们的哲学理论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概念。
经济基础是唯物史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已经夺取政权并成为执政党的共产党来说,如何理解经济基础直接影响到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来建设社会主义。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被确定为改革开放的目标模式,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和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已载入我国宪法。我们的一些哲学教科书仍然重复扭曲和误解的经济基础概念。相当一部分同志仍然按照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理解现实社会中的许多问题,由此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分歧。因此,有必要重新提及理论界对经济基础的讨论,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界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概念。
1。
我们理论界对经济基础的讨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持续了十多年,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它上面的,某些形式的社会意识适应它是有现实基础的”。在这句名言“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中,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某一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即所谓的“综合经济基础”理论,而另一种观点则坚持认为,经济基础并不是指某一社会中现有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指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即所谓的“单一经济基础理论”。后来,“单一经济基础理论”占上风。从艾思奇1962年编辑的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到今天几十个版本的哲学教科书,“单一经济基础理论”仍在重复。现在是彻底打破这种心态的时候了。
理论的结论不应与现实相冲突。经实践证明与现实不符的理论只能被视为错误的理论。实践既包括历史事实,也包括现实的后果。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单一的经济基础?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历史发展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都有一定的不平衡,所以总是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然形成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不仅有前封建生产方式,还有一定数量的商业经济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早期,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因素,但封建经济因素依然存在。就经济而言,即使发达的资本主义也不能说是完全的资本主义。至少仍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体。作为历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经济基础是以历史上已经存在的经济事实为基础的。事实上,马克思已经明确了这一点。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中写道:“在所有社会形态中,都有某种生产决定了所有其他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它的关系也决定了所有其他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明亮的光,它隐藏所有其他颜色并改变它们的特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指出:“人们在其生活的社会生产中有一定的、不可避免的和独立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所有社会形式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特点是由这些生产关系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并主要由它们来解释。
事实上,马克思还使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模式”、“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概念,这些概念具体指的是基于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这里我们必须明确区分这两个概念,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前者是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和特定社会形式的经济制度或经济结构,而后者具体指以资产阶级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疑是主导生产关系,属于主要矛盾。然而,不能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仅仅是由它构成的,它是几个方面的总和。如果我们这样理解它,我们必然会混淆不同层次的问题,造成理论上的困境。首先,不可能理解和解释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所有巨大的上层建筑都在快速或缓慢地变化。例如,既然封建社会只以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为经济基础,而把工业和商品生产排除在经济基础之外,成为非经济基础的存在,那么这种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中怎么可能改变,以引起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取代封建地主阶级上层建筑呢?其次,很难解释为什么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有自己的特点。它也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也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然而,英国的资本主义不同于法国,法国的资本主义也不同于日本。除了文化传统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其他生产关系在各自经济基础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具体结合。
同样,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间应该有所区别。不幸的是,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这种区别的重要性,甚至故意抹杀和混淆这种区别。我们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离开了它是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标准,是否从伦理的角度理解了阶级和剥削现象,单方面夸大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危害性,过分排斥、压制甚至消除了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试图建立一个以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众所周知,其后果将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扩大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
如果说改革前中国国民经济即将崩溃从反面证明了“单一经济基础理论”是错误的,那么改革开放的实践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正面实际证明了“综合经济基础理论”的正确性。没有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禁令,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今天肯定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今天的经济发展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活力。可以说,如果不承认和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单一所有制就没有市场和竞争的必要,恐怕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改革开放的进程无疑会更加缓慢和曲折。
2。从“三个有利于”标准看“综合经济基础理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始终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公有制,但社会主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公有制。在农村改革的方向上,在利用外资建设特区的问题上,在是否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问题上,当时的内外部在认识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分歧。邓小平在判断局势时,首先要求“不要争论”,然后开始审视局势,然后说“用事实说话”。后来,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他明确批评了抽象地争论姓“她”和“子”的问题,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政策措施正确性的标准,并推出了第二个标准。
改革进程充满阻力和困难。既有既得利益的阻碍,也有受旧社会主义思想束缚的人的反对,还有改革战略和方法的争议所造成的困难。对手的理论旗帜始终鲜明醒目,就是捍卫和捍卫社会主义。反对派的攻击点也很集中,即改革削弱了公共经济,给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埋下隐患,甚至直接危及政权的巩固。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单一经济基础理论。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各种允许、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都是削弱公有制的政策。在他们看来,他们是否认社会主义的政策。姓“社”和姓“子”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这个问题的表现。
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基于“一年和两年公有制”理念的计划经济体制遭到了根本性的否定。单一的经济基础已经被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经济成分并存所取代,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今天,各种经济的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不可动摇的现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新通过的宪法还以最权威的形式确认\"公有制作为主体和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
“三个效益”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和深化。如果我们用“三个效益”标准来判断“单一经济基础”和“综合经济基础”之间的争论,答案是非常明确的。单一经济基础理论是纯粹理想化社会主义的结果,也是用纯理论空来论证社会主义概念的理论基础,是建立“一年公开、两年公开”所有制结构的理论基础。它不仅不适合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因此,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了弯路,遭受了巨大挫折,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预期的改善,这是由于治国方略和根据这一理论形成的建设实践。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仅是对实行了2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革命,也是对空理想主义社会主义理念和相应治理策略的革命。改革开放打破了公有制主导全国的经济格局。鉴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体制并存,积极发展各种个体经济,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投资工厂,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规模。这些政策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善,激发和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振兴了中华民族。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综合经济基础理论”最初是作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提出的。也就是说,在它的支持者中,它只意味着中国已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组成。一旦过渡完成,它似乎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公共经济。换句话说,这一理论确实具有“巩固新民主秩序”的辩论味道。从理论上探讨经济基础,论证“综合经济基础理论”的合理性,无疑比把综合经济基础限定在过渡时期更进一步,过渡时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基础。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当时,人们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作为历史阶段的长期性,也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区别,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因此,很难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各种经济成分的结合来解释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飞跃,也为人们理解“综合经济基础理论”的合理性提供了基础。由于社会主义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区别,在初级阶段,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存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所必需的,因为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发展不平衡。从公有制在质量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保证国家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性质,到它向各个领域和方面的数量扩张,最后到非公有制经济的消灭,这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把单一的经济基础作为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是合理的,但把它作为现阶段要实现的任务显然不符合现实。
认为“单一经济基础理论”在那一年成为“正统”权威哲学教科书,并不是因为它更有基础和说服力,而是主要是非理论原因的结果。一旦它成为“正统”,它将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大规模地灌输给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形成一套思维和习惯。今天,一方面,我们实际上正在改革实践中改造传统的“一年、两年、公开”的单一经济结构,寻求适合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另一方面,我们继续教育各学校的学生,只有生产的公有制关系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种脱节和矛盾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如前所述,应当区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种区别非常重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公有制。这里突出的是这种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这是这种生产关系不同于其他生产关系的标志。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强调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制度与另一个国家制度不同的基础。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支配或支配其经济基础的国家,但不一定是经济基础完全和纯粹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国家。优势或支配地位是一个定性的规则。至于在这一前提下扩大的适当比例,则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历史传统因素综合决定的。它不影响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但至多只显示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或发展阶段的差异。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当然必须保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支持和保护非公有制经济,除非它们已经成为危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主导地位的因素。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和教条主义观点,背离了国家的现实,忽视了非公有制经济对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补充和促进,片面夸大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对立及其对公有制经济的危害。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形成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所谓的“人们在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生产中有一定的不可避免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取决于他们的意志,即适合于他们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生产关系”,仍然强调这些生产关系的自然性和必然性。马克思还说,即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必要阶段和规律,他们也不能取消这些阶段和规律,最多只能减轻一些痛苦。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矛盾上。但是,只有在社会主义建立以后,生产关系才出现了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和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忽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内在要求,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反应,以一定的概念人为地改造生产关系,利用国家行政命令的力量,试图通过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来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根本原因。这种思想,虽然使用先进的生产关系理论术语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本质上是夸大了国家权力的作用,国家决定了社会唯心主义的历史理论。这一课值得永远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