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论文范文表现主义,马克思主义水平的试金石

论文范文表现主义,马克思主义水平的试金石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
论点:李卜克内西,表现主义,德国
论文概述:

表现主义既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文学潮流。马克思主义文学史研究如何评价和对待这股文学潮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会对现实斗争中的文化政策

论文正文:

表现主义,马克思主义水平的试金石

表现主义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也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文学趋势。如何评价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学史研究中的这一文学思潮,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现实斗争中的文化政策也有重要影响。历史证明,20世纪上半叶德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论文标题上的发展往往与如何解释和评价表现主义密切相关,而这种解释和评价往往涉及kpd人在现实斗争中如何在文化领域实施统一战线。因此,对表现主义的评价和对待往往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和不同时期kpd人民文化政策的成熟。

一、利布内赫特和霍恩·雷对表现主义的评论

欧鲁是德国表现主义剧作家和诗人,作为军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基于自己的经历,他在1915年写了剧本《一代人》。剧本描述了战争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充满人类爱的新时代的渴望和向往。针对这出戏,李克尼赫特在1918年8月写了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硕士论文:“虽然这出戏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忽视,但就内容、思想和感情而言,它仍然处于怨恨的地步,没有澄清,它是在描述谜语,没有解决它们。人们可以称诗人为莱辛曾经称赞过的那种世界上的智者。他们只是试图创造云,而不是驱散它们。让我们等待三部曲其余部分的描述。这第一本书提出了“普遍人性”的问题。Onlu非常重视这个绝对基本的方面。然而,作为一个在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题目上抱怨资产阶级社会命运的人,他对着星星空挥舞着紧握的拳头,谴责宇宙。他用硕士论文折磨自己,找不到出路。他想逃跑,但做不到。他陷入了无所作为的绝望,没有采取行动去战斗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第二个问题掩盖了第一个问题。他只看到了后果,但不知道原因,不知道附近恐怖事件的社会根源,也不知道根除这种恐怖事件的力量。这部作品是一部资产阶级的戏剧,它把自己从自己世界秩序的神圣幻觉中解放出来。毕竟,在那些非常简洁和丰富的描述中,革命的怨恨精神正在沸腾。让我们期待黎明后是否会有阳光。”①利布内赫特这些评论是在1921年他在柏林遇害后发表的“信件”。德国文学史家克劳斯·坎德勒(Klaus Kaendler)称之为“一份有趣的文件”,其中表达了德语1921年和迪特里希(Dietrich)(1935年),迪特里希是在流亡中创作的,但由于受到限制而无法出版。

利布内赫特对该剧的评论表明了“拉达克集团”领导人对文学现象的马克思主义态度。首先,他肯定了欧鲁在这部作品中表达的反对战争的主观愿望。显然,这不仅适用于翁璐,也适用于许多表现主义作家,如乔治·凯泽、沃尔特·哈森·克瑞沃、恩斯特·托勒、弗里德里希·沃尔夫、路德维希·鲁比纳和其他剧作家。他们当时创作的大部分反战作品,像翁璐一样,显示了他们对战争的“怨恨精神”和摆脱资产阶级出身枷锁的渴望。在利布内赫特看来,这些优势不容忽视。在那个战争年代,帝国主义势力把人民拖到战场上,为他们的侵略和扩张行为而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时,作家和艺术家们并没有被帝国主义的宣传所迷惑,而是公开地表现出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态度,这是值得称赞的。虽然他们的声音中可能夹杂着一些错误的想法,但这种呼吁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战阵线的共产党人必须把他们当作盟友和战友。其次,在指出作品的积极倾向和肯定作者主观愿望的同时,他也指出作品仍远非无产阶级客观期待的革命艺术。这位作家还没有完全摆脱他思想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束缚。当他对战争表示“愤怒”时,他不能指出如何结束战争。从这个角度来看,利布内赫特认为作者只能创造云,而不能驱散它们。利布内赫特指出,翁璐作品中的“普遍人性”问题虽然非常严重,但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抱怨。他的折磨最终会让他自己和观众陷入绝望。作品中这些缺点的原因显然是由于作者思想的局限。作者只能看到这些现象,却看不到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更不用说能够根除这些现象的社会力量了。因此,这部戏剧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戏剧的范畴,但创作这部戏剧的作家不再相信他所属阶级的“世界秩序”的神圣性。第三,虽然《一代人》(A Generation)仍属于资产阶级戏剧的范畴,但李克尼希特从未对翁璐,当然也从未对那些与他相似的作家和知识分子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在反对战争和帝国主义、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斗争中,他也没有拒绝与他们站在同一战线上。利布内赫特对Onlu作品中所表达的意识形态局限既不表示厌恶也不表示敌意,而是真诚感兴趣地指出了自己的局限,并给予了积极的指导。不管欧鲁将来能和共产党走多远,他都必须被视为当前斗争中的一个旅伴。利布内赫特对翁璐《一代人》的评论显示了当时德国工人运动的左翼领导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和对表现主义文学潮流的宽容。

十一月革命失败后,霍恩·利(Horne Leigh)成为德国共产主义青年运动的领导人和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作为一篇政治散文,他的基本精神与李克尼希特对翁璐《一代人》的评论是一致的。一方面,他充分肯定了这些知识分子的美好愿望,他们不顾社会压力勇敢地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的支持。另一方面,他真诚地指出了他们仍然需要努力的领域,并对他们寄予厚望。

德国工人运动的两位左翼领导人,他们对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的态度,代表了当时德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和文化政策,包括知识政策的方向。他们的话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关于遗产问题的辩论

与此同时,德国也有关于遗产的争论,这也是对kpd人民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文化政策的考验。这场争论是由德累斯顿美术馆馆长的一份报告引起的。他在这份报告中提到,11月革命爆发时,画廊里的一些艺术品被毁坏了。这份报告引起了一些表现主义者的反对,他们宣布与资产阶级艺术决裂,但尚未在德国工人运动中站稳脚跟。其中,年轻的左翼艺术家扬·霍尔特菲尔德(Jan Hoertfield)和乔治·格罗斯(Georg Gross)共同签署并发表了最引人注目的文章《衣衫褴褛的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一方面,两位作者用尖锐的语言攻击了他们所谓的“德累斯顿非利士人”;另一方面,他们也公开宣传自己的政治和美学信仰,并表示极度蔑视文化遗产。他们说:“工人和这种艺术有什么关系?尽管有令人恐惧的事实,它只是想把工人引入一个与它无关的理想世界,试图阻挠他的革命行动,并通过制造一个资产阶级稳定和秩序的世界来欺骗他。这种艺术把工人交给乞丐,而不是鼓励他们反对这些狗娘养的。工人与诗人和思想家的精神是什么关系?他们的精神约束让他喘不过气来,让他意识不到自己有义务打击剥削者。”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