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论文范文泛在图书馆服务的实现路径分析

论文范文泛在图书馆服务的实现路径分析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
论点:服务,图书馆,文化
论文概述:

图书馆论文: 浅析图书馆服务泛在化的实现路径由硕士毕业论文中心,硕士论文组整理提供,本文阐述了浅析图书馆服务泛在化的实现路径

论文正文:

图书馆论文:泛在图书馆服务实现路径分析:硕士论文中心和硕士论文组组织提供服务。阐述了泛在图书馆服务的实现路径

1导言
由于历史、文化和现实条件,公共服务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为了使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享受平等的公共资源服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国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国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中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确保所有群体都能享有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领域的许多实践对于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以图书馆为中心。读者需要去图书馆或访问图书馆网站才能获得图书馆服务。图书馆采用传统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机制,在固定的服务范围和明确的服务范围内开展读者服务空。国内外图书馆界已经开始致力于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空建设,构建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并提出旨在实现泛在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图书馆”概念[1]。

2公共文化服务的无处不在是大势所趋
2.1服务无处不在的含义
[ht]服务无处不在是指服务无处不在。以人为本、高度智能化和无处不在是无处不在服务的重要特征。无处不在的服务是未来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概念,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立即获得服务,按需获得服务,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服务[2]。泛在图书馆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理念,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形式。泛在图书馆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上世纪末。当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迈克尔·凯勒(Michael Keller)在1999年构想未来图书馆时,他提议创建无处不在的图书馆。2003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图书馆馆长查尔斯·劳里(Charless B.Lowry)博士将泛在图书馆作为马里兰大学图书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他认为,与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等名称相比,泛在图书馆是用来定义未来图书馆的专业术语。2006年8月,第72届IFLA大会在首尔举行。无处不在的图书馆已经成为IFLA和技术图书馆委员会的主题。泛在图书馆理论和泛在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已成为国际图书馆学和信息研究的热点话题图书馆论文:泛在图书馆服务博士论文网实现路径分析,论文中心将组织并为您提供信息。。泛在图书馆的概念揭示了图书馆存在的本质及其发展前景,突破了现有的物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真正从读者及其需求出发,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服务。无处不在的图书馆整合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并将服务范围扩展到所有有读者的地方,[4]。
2.2建设无所不在的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无所不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转变服务理念、方法和手段,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和技术,扩大服务辐射范围,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读者可及的载体和环境中,这是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选择5]。近年来,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泛在图书馆的内涵已经从图书馆内部的信息提供扩展到泛在知识环境下的知识提供。图书馆服务的本质和社会使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已经成为现实。无处不在的服务不仅体现了物理服务,而且超越了传统的网站服务。随着泛在服务的发展理念,市民可以通过多终端渠道随时随地获得服务资源,创造一个“泛在、触手可及”的新服务环境。这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大创新,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3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无处不在的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
图书馆无处不在的服务已经从概念走向现实。它是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它利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公共服务模式,构建智能服务系统。泛在服务不仅体现了实体服务,也超越了传统的网站服务,使公民能够随时随地通过多终端渠道获取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理念,拓展到“用户在哪里,服务延伸到哪里”,创造出“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的新服务环境。这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便捷高速无处不在的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馆以宽带城域网、数字电视网和移动多媒体网为终端服务平台,通过全媒体高科技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各个角落。读者可以使用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个人拥有的工具或设备来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

4三网融合背景下泛在图书馆服务的实践
2002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访问浙江,亲自体验杭州图书馆温岚在线远程服务萧山红山农家书屋的便利。他高度评价杭州图书馆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数字化建设工作。杭州图书馆一直密切关注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最新进展,不断进行理论跟踪和实践研究,在服务理念、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持的探索与实践中寻求突破。2010年12月29日,杭州数字图书馆投入运行。率先通过整合三大网络的服务平台,将数字电视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平台和网站平台整合为一个综合性的“温岚在线”数字信息窗口。市民可以通过电脑、有线电视、手机等终端途径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服务。
4.1电视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
杭州有线电视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电视数字图书馆的“温岚在线”全天24小时享受杭州图书馆的服务。结合电视信息传播和受众的特点,电视图书馆网页设置了图书检索、个人空、心心相印、数字杂志、视听区、活动预测等栏目。它提供书目查询、预约续借、信息借阅、视听欣赏、数字杂志阅读等服务。它定期更新借阅排名、新书推荐、活动预测等。这样读者就可以了解图书馆的动态信息,利用图书馆资源,而不用离开家。
4.2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
杭州图书馆的注册用户可以通过移动数字图书馆平台享受图书馆服务。手机直接登录“温岚在线”手机图书馆。手机登录后,可以通过登录手机图书馆获得图书检索、预约续借、借阅查询等借阅服务。移动图书馆及时广播图书馆活动等动态信息,还提供3000多种流行期刊的在线阅读,为用户带来图书馆资源和服务。
4.3“温岚在线”网站服务平台
杭州的知识产权地址用户可以通过“温岚在线”网站免费获取数字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无需注册信息,大学系统除外。电脑直接登录“温岚在线”网站,进入网站版本的数字图书馆界面。它可以进行书目查询、预约更新等。从计算机设置的9栏文化信息中,浏览图书馆的活动信息、国内外文化信息和多学科的数据库资源,阅读漫画、期刊等。在线,通过华树宽带窗口在线观看电影和电视剧。“温岚在线”网站是物理图书馆的在线延伸,涵盖了物理图书馆以外的服务模式,突出了数字资源模糊时空边界的传播优势。
5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各种载体形式和各种动态渠道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服务获取终端可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任何设备或装置,只要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实时反映用户信息获取渠道的普遍性。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普遍平等的服务,物理图书馆的无处不在,网络服务的无处不在,为未来无处不在的图书馆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实现模式,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跨越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5.1采用高科技手段保护城乡居民平等获取文化信息
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一般限于实体图书馆或图书馆注册用户,使用范围受到更多限制。所有媒体都可以超越时间限制空,从而有可能向公众提供免费、无限制和无障碍的服务,并提供多样化、三维、专业和便利的服务。通过数字服务平台获得更多服务,确保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例如,通过多个终端自由访问多学科数据库资源服务突出了信息公平和均衡服务,并提供了平等的信息公开和自由访问。
5.2拓展用户终端,基于现代新技术打造全媒体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过去,图书馆用户服务大多基于互联网服务模式。用户终端主要是计算机,而新媒体进一步扩展了信息传播模式。手机、数字电视、电子阅读器、新兴智能移动终端等媒体成为信息传播工具。全媒体多终端服务模式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使用数字图书馆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便利性,实现了无处不在的读者服务。杭州数字图书馆“三网融合”的实践是以网络为基础的。通过多媒体通信渠道突破空的限制,实现全天候连续服务。
[lm] 5.3创新运营模式,以社会合作的形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
普及服务需要遵循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规律,创新文化发展机制,整合科研机构、大学、文化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各种力量,通过共享技术、资源和交流平台,共同创造互利共赢的局面,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按照“只为使用,不为所有”的原则,聚集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建设具有研究价值和收集价值的数据资源,以社会合作的形式有序推进服务无处不在,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它不仅丰富了资源,而且提高了服务能力。多层次分类导航服务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信息聚合和资源共享,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建立公共资源共享机制。
5.4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多元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运用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组织和信息管理等专业手段,聚焦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关注国内外最新文化发展,努力构建多元化综合文化平台。服务的无处不在并不意味着服务的普遍化,而是需求驱动着公共文化服务,并将需求作为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泛在图书馆服务对于信息的平等获取、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护以及和谐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城乡资源共享和互动,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为公民提供多平台、便捷的信息服务,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平等性和便利性,实现效益最大化。

6促进普遍服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是机会均等,并通过机会均等实现结果均等。图书馆可以通过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广泛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使公众获得大致相同的服务,在此基础上,不同地区和群体的人们所享受的服务质量也大致相同。泛在服务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6.1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科学设计框架
区域公共服务系统的成功建设得益于对公共服务系统总体设计的关注。政府在管理公共服务方面有明确的责任和任务。只有实行公共服务管理,它才能履行职责。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政府应明确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无处不在的责任和任务,科学合理地设计[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6.2金融投资向绩效导向的转变
国外公共服务的实践表明,基本公共服务部门可以通过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提高服务质量和实现均等化的双重目标,这不仅可以促进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服务成本的降低[6]。中国正在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入改革,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将直接支持转变为间接支持,开展有效竞争,促进在这些领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6.3建立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
公共服务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合力,积极开展社会合作,吸引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管理,按照覆盖面广、基本保障、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实施创新的社会合作发展模式。这是不断推动公共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的重要手段[6】。
6.4大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公共服务的成功经验
公共需求引领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国内外先进的公共服务发展模式相似,都朝着普遍、人性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方向发展。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相对较快,不仅在设备现代化方面,而且在服务普及性和人性化方面。我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和杭州图书馆在服务无处不在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公民、政府和行业的认可。这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7结论
无处不在的服务的理念是将公共服务直接提供给用户的家和用户的桌面。社会公共服务有广泛的需求和无限的发展空。公共服务无处不在是大势所趋。没有人规定无处不在的服务必须或不能做什么。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有限的空和范围,而应该大胆拓展发展空,拓展服务能力范围,突出其在网络时代、信息和知识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把握未来社会服务的发展趋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