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根据处理器的便携式外部接口的描述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根据处理器的便携式外部接口的描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0000字
论点:人机,接口,计算机
论文概述:

引言人机接口(HumanMachineInterfaceHMI)又称人机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在计算机系统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机接口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受到了世界广泛关注。从计算机技术

论文正文: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人机接口(HumanMachineInterfaceHMI)又称人机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在计算机系统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机接口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受到了世界广泛关注。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人机接口技术还引导了相关软硬件的发展,是新一代计算机系统取得成功的保证。人机接口技术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它包括机器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大量有关信息及提示请示等,人通过输入设备给机器输入有关信息及提示请示等,人通过输入设备给机器输入有关信息,回答问题等。它与认知学、人机工程学、,臼理学等学科领域有密切的联系[‘】。1,2人机接口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ENIAC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但计算机仍然是一种高级的工具,它是人类的大脑、手和眼等的扩展,因此它仍然受到人的操纵和管理。        在计算机所完成的任务中,有大量是人与计算机共同配合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与计算机需要进行相互间的通信,即所谓的人机交互。其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通信的硬,软件系统即为人机接口系统[0人机接口通常包括计算机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大量信息及提示,以及人通过输入设备向计算机输入有关信息、问题回答等。从计算机早期的面板开关,显示灯和穿孔纸带等交互装置,发展到今天的视线跟踪、语音识别、手势输入、感觉反馈等具有多种感知能力的交互装置。从理论研究方面分析,人机接口的发展过程分为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和提高期4个阶段[3-4]01)初创期(1929-1970)1959年美国学者B.Shackel从人在操纵计算机时如何才能减轻疲劳出发,提出了被认为是人机接口的第一篇文献的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人机工程学的论文。1960年,LikliderJCK首次提出人机紧密共栖(Human-ComputerCloseSymbiosis)的概念,被视为人机接口学的启蒙观点。196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人机系统国际大会,同年第一份专业杂志国际人机研究(IJMMS)创刊。可以说,1969年是人机接口学发展史的里程碑。2)奠基期(1970-1979)此时期出现了两件重要的事件:(1)从1970年到1973年出版了四本与计算机相关的人机工程学专著,为人机接口界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在1970年成立了两个人机接口研究中心:一个是英国的Loughbocough大学的HUSAT研究中心,另一个是美国Xerox公司的PaloAlto研究中心。3)发展期(1980-1995)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六本专著,对最新的人机接口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人机接口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的架构。       理论体系方面,从人机工程学中独立出来,更加强调认知心理学以及行为学和社会学的某些人文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范畴方面,从人机接口)拓延开来,强调计算机对于人的反馈交互作用。人机接口一词被人机交互所取代。HMI中的I,也由Interface(接口)变成了Interaction(交互)。(4)提高期(1996一今)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高速处理芯片、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机接口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智能化交互、多模态(多通道)一多媒体交互、虚拟交互以及人机协同交互等方面,也就是放在以人为在中心的人机接口技术方面。从技术角度考虑,人机接口技术可分为命令语言人机接口、用户图形接口、多媒体用户接口、多通道用户接口、虚拟现实人机接口5个发展过程[}s}01)命令语言人机接口早期的人机接口是命令语言人机接口,人机对话都是机器语言。人机接口方式只能是命令和询问,通信完全以正文形式通过用户命令和用户对系统询问的方式来完成。       这要求惊人的记忆和大量的训练,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对一般用户来说,命令语言用户接口易出错,不友善且难学习,错误处理能力也较弱。2)用户图形接口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软件工程、窗口系统等软件技术的进步,图形用户接口(GraphicUserInterface)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当前人机接口的主流。比较成熟的商品化系统有Apple的Macintosh,IBM的PM(PresentationManager)Microsoft的Windows和运行于Unix环境的X-Window等。图形用户接口也被称为WIMP接口,即窗口(Windows)、图标(Icons)、菜单(Menus)、指示器(PointingDevice)四位一体形成桌面(Desktop)o 参考文献[1]程景云,倪亦泉.人机界面设计与开发工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2]董士海.人机交互和多通道用户界面【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罗仕鉴,朱上上,孙守迁.人机界面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方志刚,吴晓波,马卫娟.人机交互技术研究新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1998,19(1): 59-64方志刚,王坚.人机交互技术新趋势一多媒体与多通道[[J].人类工效学,1998,4(2):34-38陈建伟,蔡启明.人机界面设计最新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0,3 (1);40-42Hartson HR. Human-computer ineraction: interdisciplinary roots and trends.[J]. TheJournal of System and Software,1998,43:103张云鹏.基于认知心理学知识的人机界面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30:105-107,109余志峰,丁峰.信息系统人机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J].兵工自动化,2004,23(3):44-45Muraoka,T.;Tkeda, H. Selection of display devices used at man-machine interfaces basedon human factors[J].  毛敏,喻翔.人机工程学中界面技术的发展分析[[J].人类工效学,2003 ,1(3):43Jonathan Corbet, Alessandro Bubini,Greg Kroah-Harhnan. Linux Device Drivers[M].O\'Rei1ly:New York,2005冯西桥.吴明辉,徐睿,黄健,徐辰.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摘要 5-7 ABSTRACT 7-8 第一章 绪论 15-21     1.1 引言 15     1.2 人机接口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5-17     1.3 嵌入式系统的人机接口 17-18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8-21 第二章 基于ARM处理器的人机接口总体设计 21-37     2.1 概述 21-22     2.2 控制核心 22-24     2.3 通信模块 24-26     2.4 存储模块 26-28         2.4.1 存储模块概述 26-27         2.4.2 微硬盘的技术特点 27         2.4.3 闪盘的技术特点 27-28     2.5 显示模块 28-29         2.5.1 显示模块概述 28         2.5.2 LCD显示屏的技术特点 28-29         2.5.3 LED显示屏的技术特点 29     2.6 输入设备模块 29-31         2.6.1 输入设备概述 29-30         2.6.2 键盘的技术特点 30         2.6.3 触摸屏的技术特点 30-31     2.7 人机接口底层软件总体设计 31-34         2.7.1 底层软件概述 31-32         2.7.2 嵌入式Linux 32-33         2.7.3 Linux设备驱动程序 33-34     2.8 人机接口应用软件总体设计 34-37         2.8.1 人机接口应用软件概述 34-35         2.8.2 Microwindows 35         2.8.3 miniGUI 35-36         2.8.4 Qtopia 36-37 第三章 人机接口硬件设计 37-47     3.1 人机接口的控制核心 37-38     3.2 通信模块设计 38-41         3.2.1 通信模块设计概述 38-39         3.2.2 S3C2440对UART的支持 39-40         3.2.3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40-41     3.3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41-43         3.3.1 储存模块设计概述 41         3.3.2 S3C2440对USB的支持 41-42         3.3.3 数据储存模块电路设计 42-43     3.4 显示/输入模块设计 43-47         3.4.1 显示/输入模块设计概述 43         3.4.2 S3C2440对LCD的支持 43-44         3.4.3 S3C2440对触摸屏的支持 44-45         3.4.4 显示/输入模块电路设计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