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描述及数据服务子系统的描述和完成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描述及数据服务子系统的描述和完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0000字
论点:数据,监测系统,组态
论文概述:

题相关领域历史、现状及发展概述当前,信息化正在全国各行业迅猛发展,并极大地推动着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企业的信息化己成为衡量企业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大多数大中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本课题相关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概述目前,信息化在全国各行业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大多数大中型流程工业企业将基本建立生产监控平台,实现生产条件实时监控,进一步实现先进的控制策略和优化运行[0。远程监控对于提供反映生产过程状态的实时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实时信息来自传统或简单的工业设备,如集散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和生产底部的各种仪器。各职能部门通过生产数据浏览和分析工具对大量的过程数据进行复杂的统计分析,为[[2]0的生产计划、调度和决策提供依据。随着对远程监控的大量需求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的公司参与到监控系统的研究中,使其发展迅速。领先的是工业控制软件开发商和原配电系统制造商。他们对工业现场监控有充分的了解,并掌握用户的需求。在国际上推出监控产品的公司是PCSoftInternational,其产品是WizconforInternet,允许用户通过互联网发布自动化设备的信息,用户可以使用浏览器监控站点设备。另一家公司是英特尔卢(Intel Lu),先后推出了监控产品:iFix、iBatch、iWebServer、iCore等。用户可以使用它们来监控世界各地的生产过程[[3]。中国也有制造商在开发监控产品。北京亚控公司和复旦网络工程公司推出的组态王等软件都有基于流程工业和通信渠道的监控研究。但是,由于流程工业中不同的生产流程,即使企业基本相同,生产路径也会因具体生产设备的不同而不同,使得整个生产计划和调度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实践中,有必要为不同流程行业的特定企业重新开发监控软件,这不仅严重限制了软件开发和使用的灵活性,而且大大增加了维护成本。因此,如何有效分析流程工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的运行机制,选择高效准确的方法和工具,建立系统软件的基本结构,从而开发和实现流程工业监控系统,已成为流程工业信息化发展的新课题[[4]0事实表明,在工业控制领域广泛应用的组态平台技术在工具开发和控制软件复用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实际效果。国内外一些软件公司开始尝试研究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组态平台软件,但这些组态软件基本上只按照工业组态软件[[5]a的思想完成了管理信息系统界面开发和数据库维护的功能。为此,我们的研究小组针对传统开发周期长、应用系统特异性强、通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构性差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工业控制自动化领域组态平台思想的通用监控平台软件。传统组态软件与组态平台软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以设备的过程显示和图形控制为主要目的,没有仔细考虑数据库结构的通用性,从而导致数据服务的处理能力较低。后者旨在这一点上丰富监测平台的普遍性。1.2研究背景作者的研究团队从事过程工业生产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已有近20年,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个客户/服务器(C/S)结构的过程工业生产监控软件平台就已经在中国几个大型化工和石化企业中得到开发和应用。随后生产的晶体随着应用要求和技术更新逐年升级。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许多化工企业的要求,课题组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实时监控系统,并获得了良好的评价。B/s架构不需要像c/s模式那样在不同的客户机上安装不同的客户机应用程序。系统的开发人员不需要为不同级别的用户设计和开发不同的客户端应用程序。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网络服务器上实现所有的用户功能,然后根据不同的功能为不同组的用户设置权限[·[6】。
然而,B/S结构也暴露出许多缺点,具体表现如下:1 .采用C/S结构的系统在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方面效率较低,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比采用B/S结构的系统强得多。此外,B/S结构的大量网络传输也会影响系统效率。2.安全需要加强。B/S结构采用互联网开放协议,其安全性只能由管理数据服务器上密码的数据库来保证。如果系统连接到互联网,必须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如建立防火墙,防止互联网用户窃取企业内部信息和入侵外部病毒。碳/硫和硼/硫各有利弊。B/S适用于交互式、高速和大规模的数据输入和处理。B/S适用于多客户端、分散式和大规模的流量。它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Ig]:而C/S架构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考虑到碳/硫和硼/硫结构的优缺点,我们可以将碳/硫和硼/硫结构的优点结合起来。它不仅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和安全性,而且具有客户端与平台的独立性,这也是我们的研究目标。-因此,研究中的流程工业监控系统组装平台将提供两种监控模式供用户选择。此外,由于许多企业对监控系统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对每个监控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编程,将会产生大量重复的工作。过程工业监控系统的装配平台是建立在多年来化工企业实时生产数据监控系统开发的基础上的。在总结各种过程工业监控系统需求的基础上,提取常用功能,旨在开发一套通用的商业化软件平台。在搭建的分布式监控平台中,数据服务子系统作为整个平台的数据存储和交换中心,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数据服务,其数据存储模式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而变化。这种存储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数据服务子系统在设计中为其他子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
参考
李广新、马志新、丁振国、周丽华。基于B/S结构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10: 147-150
赵方圆,危志强,林勇。基于组件的可重构软件开发平台技术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1):33-36
周强、石友群、龚敦伟。基于数据驱动的监控系统数据服务器设计[。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20: 244-246
[4]潘波莉,狄龙·塔兰,张·伊丽莎白,凌风。基于XML描述符的实时数据消息传递方法。第九届IEEE面向对象实时国际研讨会
[5]刘文斌、高金吉、蒋志农、杨剑锋、魏尧。基于中间件技术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5 ):189-191
任广生、杨季东、刘范银。基于软件复用技术的监控软件设计,重庆大学学报,2003,26 (6):1$-21
张伟,张晓明,卞范晓,邵玉民,改装常用部件的方法[[。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22( 3 ): 148-149
[8]安东尼奥·门德斯·达席尔瓦·菲洛,小斋藤俊彦,伊塔娜·玛丽亚·德苏扎·金姆斯。电信系统实时监控建模[。IEEE计算机学会,2001:162
纪立明,王太勇。基于Winsocket和组件技术的设备远程实时监控系统[[J】。工控计算机,2001苗(5):21-22,31
华洛的监测系统基于多层B/S模式[。现代计算机,2004,(201): 23-26
彭思伟、朱群雄。过程工业监控系统中的行为定制[[。控制工程,2005,12 [12]泽泽泽里迪斯,韦林斯。实时性要求。Net Framework [3]。Sigplanotices,2005,40 < 2): 86-89
范敏,阜城,巫勇军,基于元数据的网络数据共享技术[。绵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3 (2): 3410
[14]埃里克·梅耶尔,布莱恩贝克曼,加文贝尔曼。协调对象关系和XML。NET框架[。SIGMOD,2006,27-29
沙里·李雪荣。基于元数据的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应用,2005,(25 ):209-10
尹红陈晓卿。基于元数据的数据库分析与设计方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3:195-197。
[17]杨强,基于远程监控与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德】。Xi安:西安科技大学,2003
[18]洛塔尔·蒂勒、埃内斯托·万德尔勒、尼古拉·斯托伊梅诺夫。复合实时系统的实时接口[。EMSOFT,2006,22-25
[19]蒋丽华。主动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天津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4
杨华利,石蕊,胡禄平,秦鹏。组态软件[中实时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80-83
[21]何耀仪,唐丽萍,刘进坤。基于网络[CJl的可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采矿自动化,2005,2: 1-3
赵恒勇、彭思伟。过程工业监控系统四川交互协议设计,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0,27(4):72-4,88
概要5-7
摘要7-8
第一章导言13-17
1.1专题相关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概述13-14
1.2研究背景14-15
1.3主题选择的意义15
1.4纸张组织结构15-17
第二章关键技术和意识形态应用17-23
2.1面向对象的三层结构17
2.2面向服务架构17-18
2.3 o/r映射思想18
2.4 XML技术18-21
2 . 4 . 1 XML技术简介18-19
2.4.2 XML存储数据19
2.4.3解析XML数据19
2.4.4 XML传输数据19-20
2.4.5与数据库20-21交互的几种方法
2.5插座变速器21
2.6数据库优化策略21-23
第三章系统设计23-47
3.1总体架构设计23-24
3.2系统功能24-25
3.2.1数据库定制模块24
3.2.2自动数据库生成模块24-25
3.2.3与其他子系统的通信模块25
3.3数据库设计25-43
3.3.1数据库设计理念25-26
3.3.2数据库基本表26-33
3.3.3数据库33-35的动态描述
3.3.4数据的动态更新35-39
3.3.5数据的流量控制39-42
3.3.6最终数据库结构和生成顺序42-43
3.4与其他子系统的交互43-47
3.4.1网络服务44
3 . 4 . 2 XML数据的套接字传输44-47
第四章详细设计和系统实现47-63
4.1数据库47-54的详细设计
4.1.1存储过程47-48
4.1.2分区视图48-51
4.1.3数据表51的生成
4 . 1 . 4 XML 51-54的几种应用
4.2与其他子系统的交互54-63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63-65
5.1主题摘要63-64
5.2未来展望64-65
参考文献65-67
附录67-83
致谢83-85
85-87学位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和导师简介87-88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