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华盛顿协议对工程专业认证的新要求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华盛顿协议对工程专业认证的新要求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0000字
论点:工程,专业,华盛顿
论文概述:

摘要 《华盛顿协议》是在世界范围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工程教育专业国际认证协议「1]。本文希一望通过对《华盛顿协议》的背景、章程和程序以及临时缔约方中请条件的介绍和研究,对我

论文正文:

华盛顿协议对工程专业认证的新要求

引言:在中国开展工程专业评估工作,保证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积极争取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实现工程专业的国际互认,是为了改变中国工程专业的现状,适应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也是为了在中国实施注册工程师制度,实现工程人才的国际互认奠定基础。由本网站的硕士论文中心组织。

第一章引言
1.1[提出的问题/br/]近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发展也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初,举行了一次科学和技术会议,会上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一个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尤其是在工程实践方面。因此,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3]。以《华盛顿协议》为参照,建立与国际实质等同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是我国教育界和工程界的共识。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世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的大门更加开放,经济、贸易和人才流动更加频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中国学生、学者、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越来越多地与外国交流。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尤为重要。根据国际惯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注册工程师制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加入工程专业国际互认协议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也有利于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实施和工程人才在国际市场的流动。教育部副部长吴蒂奇在2004年第二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加快改革,调整工程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特别重视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的国际评估。我们将与世界各地的评估和认证机构合作,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评估和工程师资格认证,以满足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
目前,世界上有六项相互承认工程教育资格或专业资格的国际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是六项协议中最完整、最权威、最国际化的协议。《华盛顿协议》是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协议。自1989年由美国、英国等六个国家签署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工程专业评估工作,力争成为华盛顿协议初中的一员。相互承认对方所评价的专业及其子女的学历和学位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华盛顿协议》目前有10个正式的签约组织和4个筹备组织,被邀请参加该项目的组织数量正在增加。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工程专业认证和国际互认,因为专业认证是工程学位获得国际认可和注册工程师获得国际认可的先决条件。只有专业认证颁发的学位和持有专业认证颁发的学位的工程师资格才能相互承认。为了使我国的工程学位和工程师资格获得国际相互承认,并使我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国际就业市场上享有公平待遇,我们必须加入国际相互承认协议,并根据国际规范调整目前国内的学位评定和职业资格制度。
在中国开展工程专业认证,保证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积极争取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实现工程专业的国际互认,是改变我国工程专业现状,顺应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也是我国实施注册工程师制度,实现工程人才国际互认的基础。此外,考虑到台湾在2005年于香港举行的“国际工程会议”(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上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的后备成员(成为正式成员后,中国应加快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进程,以有效防止台独势力利用此类国际组织从事分裂活动。
1.2相关研究现状
2.1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包括美国在内的十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程专业认证体系。因此,我国开展的工程专业评估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外评估体系的研究。我国工程专业评估体系的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对工程专业评估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类。
(1)李茂国等人在《积极推进专业评估与认证,引导工程教育协调发展》一文中对工程专业评估体系的研究,分析了专业评估与认证的含义、功能和作用。根据我国工程教育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价的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的董秀华在博士论文《市场准入与大学认证体系研究》中也强调了专业认证在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必须增加专业评估体系。 吴蒂奇等人通过对中外工程专业评估和资格鉴定的比较,提出了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国际化的对策提出了一些思考。
(2)是国外工程专业评估机构,特别是华盛顿协议签署国组织的工程专业评估材料的汇编介绍。这类研究的文献占我国目前研究数据的主要部分。国外认证机构和认证材料的引进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十大西方国家。美国工程学位教育质量保证(毕家驹,1997)和美国ABET工程专业认证的新进展(毕家驹,2005)等。详细介绍美国工程专业的认证工作。文章还逐一分析了美国专业认证标准(EC2000)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本文以ABET为例,阐述了工程学位教育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实现国际间的相互认可。《英国ECUK工程专业认证》(毕家驹,2006)介绍了英国工程专业认证的现状,重点分析了英国工程专业认证的程序和认证标准。通过对美国和英国认证方法和机构的比较,为我国工程专业认证提供参考。京航空航空航天大学杜清华在硕士论文《英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比较研究》中对英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行了比较分析。自德国应邀加入华府协议以来,毕家驹、张童眼、韩晓燕等介绍了德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现状和评估工作的发展。通过对德国模式的研究,了解了加入华盛顿协议从邀请到成为临时成员国的整个过程,为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准备工作提供了意见和建议。
虽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评估材料的编制和引进以及国外评估工作的比较研究上,但国外评估情况的研究为我国工程专业评估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要加入华盛顿协议,参与国际互认,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我国工程专业评估体系,确保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
[1}余寿文,图孙渔。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培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第3期
[2]余寿文,李李曼。培养21世纪的优秀工程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_5,第4期
[3]毕家驹,《走向华盛顿协议》。高等教育发展剩余评估,200-5年。6
[4]毕家驹,《关氏华盛顿协议新发展述评》。高等建筑教育,2002,第2期

摘要5-6
摘要6
谢谢您7-11
第一章引言11-15
1.1提出的问题11-12
1.2相关研究现状12-15
1.2.1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2-13[/br/ ] 1.2.2几个相关概念的讨论13-15
第二章“华盛顿协议”:渠道 2.2《华盛顿协议》的申请程序19-21
2.2.1一般程序19-20
2.2.2临时缔约方的申请条件20-21
2.3《华盛顿协议》成员组织21-24
2.3.1美国ABET 21-23
2.3.2香港HKIE 23-24
2.4加入《华盛顿协议》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3.1.1南洋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培训计划26-28
3 . 1 . 2 NTU机械工程专业培训计划特点28-30
3.2 NTU土木工程专业30-35
3 . 2 . 1 NTU土木工程专业培训计划30-31
3.2.2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培训计划分析31-33
3.2.3土木工程专业培训特点 第四章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特点35-43
4.1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学院简介35-37
4.2土木工程培养计划37-41
4.2.1培养目标37
4.2.2国家土木工程课程37-40
4.2.3国家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计划40-41
4.3国家土木工程培养计划的特点 5.1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43
5.2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思考43-46
5.2.1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44
5.2.2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思路44-46
第6章总结与展望46-47
6.1总结46
6.2展望46-47
参考文献44张文学等。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建议。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第5期
您可能需要购买工程硕士论文,请到工程硕士论文频道选择:。
张伟,涂孙渔。工程教育与产业竞争力。高等工程教育,2003年。12号
[7l李政,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探索,200_5,2号
[8]沈当,刘秦晖。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学报,2003,第24卷
[9]刘忠良赵庆国。对我国工程教育的思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12号
[10]图裴旻。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需要全面反思。中国高等工程教育,2001,第5期
[11]张建星。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初探。福建建筑学院学报,2002,第4期,
[12]郑南宁。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之我见。高等教育研究,200 _5。5号[br/] [13]古林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 _5。第4期
[14]郎格斯奈德。威斯康星两年制学院的历史和发展:威斯康星大学学院和威斯康星技术学院体系。社区学院研究与实践杂志,1999(2)
[15]杰弗瑞。fout,JackC。陈克勤。中国学校课程研究杂志中的勤工俭学和校企发展,2004(2)
[16]张光斗。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第3期
[17]左海峰,江静泉。高等工程教育和工程形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8]肖新华。关氏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转变的思考。机械工业高等教育研究,2001。2号
[19]张光义斗。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第1期
[20]赵绍奎。对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中国工程,2006,第1期
[21]朱高枫。创新与工程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1号
[22]吴志红。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第7期
[23]沈珠江。论工程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工程科学,2007,第1期
[24]张建星。发展高等工程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教育,2003年第12期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