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论文概述:

随着入世生态位,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后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物流企业纷纷进驻中国,物流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相对于国外较为完善的物流体系和实力强劲的物流企业,我国的物流

论文正文:

简介
1.1研究背景
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已经带动物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根据《2008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调查报告》,中国工业、批发和零售企业的物流成本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
物流支出比上年增长26.5%,比上年增长4.7个百分点。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不断扩大,2007年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量大幅增加。其中,货运量增长26.3%,装卸量
增长43.9%,配送量增长42.2%,吞吐量增长31.4%,2007年物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3%,前50名物流企业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为4178亿元,比2006年前50名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99亿元增长35%。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的前景非常乐观。从中国外运发展、铁龙物流等物流上市公司的表现来看,中国物流企业
行业的表现也不错,这与该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与传统产业相比,中国物流业仍然是一个新兴产业。虽然它经历了20-30年的发展,在近代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不成熟。总的来说,物流业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
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缺乏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企业规模小,缺乏资金,无法购买先进的设施和信息系统,这些都将物流服务局限于传统领域,如运输和仓储。许多物流企业
已经实现了物流服务的现代化。此外,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中国物流人才缺口将达到600万。由于物流业本身
刚刚起步,许多高校近年来只开设物流专业来培养物流人才,根本不能满足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生态位、物流企业竞争力和评价体系的逐步开放,国际物流企业进入中国,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与国外完善的物流体系和强大的物流企业相比,中国的物流业相对薄弱
。随着不间断电源、马士基等国际物流企业相继进入,国内物流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压缩,国内物流企业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1.2研究意义[如果商品是国民经济的血液,那么物流就是国民经济的血液。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物流业的贡献。进入世界和货物的顺利流通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近几十年来,国家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物流企业的软硬件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企业竞争力仍然不高。如何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已经成为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然而,要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首先必须对其做出准确的评价。
目前,国内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研究获得相关指标,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包含分析法等数学方法进行评价。在确定指标的过程中,大部分研究者
仅根据相关文献得出评价指标,大部分没有进行实证研究。这种方法容易偏离现实,导致评价体系指标和结果存在偏差。此外,研究者大多采用选择主要物流功能维度的方法来对
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描述。这种方法是可能的,但不全面。物流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虽然其运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涵盖了企业运作的共同特点,尤其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
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其物流服务能力,还取决于对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虑。
本研究将生态位理论引入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结合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特点,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选择指标和评价方法,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为物流业的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

1。3研究目标和方法
1。3.1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引入生态位理论创造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基于该理论提出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希望能更好地评价中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帮助
找到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贡献。在理论层面上,通过理论研究,分析了物流企业生态位与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探讨了物流企业生态位如何反映企业竞争力,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揭示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维度,并确定了如何构建评价体系。在实践层面,以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通过科学方法选择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构建了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1.3.2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首先,论文界定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收集、整理、分析、整合和拓展了以往的相关研究,从理论上探讨了如何清晰理解企业生态位及其特征、企业竞争力
力及其特征,以及企业生态位如何反映企业竞争力;确定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和原则。
理论研究完成后,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专家访谈、开放式问卷等方法确定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维度和指标构成,并编制预调查问卷。选择研究对象的样本并分发预调查

参考
[1“murths,国家能力和战略状态:国家政治机构如何影响跨国公司战略[]。战略管理杂志1,1998,15:
113-129。
[2]李贤均。国家财富企业竞争力的源泉[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3]加里·哈默尔普拉拉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哈佛商业评论,1990: 75-87。[/比尔/] [4]桂兆明。《企业竞争力新研究》,[。华中科技出版社,2008: 6-8。[/比尔/] [5]杨梅,黄页。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学校发展综述[。中国集体经济,2007,(1): 50-51。[/比尔/] [6]沃纳费尔特。《第一个基于资源的观点》,战略管理期刊,1984,5 (2): 171-180。
[7]巴尼特,《组织文化:它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吗?管理学院评论。1991(17):82-99。
[8]巴尼特,J. B .特殊理论论坛企业的资源型模式:起源、含义和前景。管理杂志。1991年,17(1):97-98。
[9]巴尼特,《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管理杂志。1991(17):34-48。
[10]泰蓝池。战略资源交易:必要条件、交易成本
问题和交易结构选择。战略管理杂志,1994,15 (4): 271-290。
[11]世界上企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武汉金融,1985。(05) :8。
[12]吕连生。提高安徽工业企业竞争力的探讨[。中国工业经济,1986,(04) :41-46。
[13]迪赵昂等人,《国际竞争力[》。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14英寸磅。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15]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委员会。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6“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产业结构“R”主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17“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科技竞争力专题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9。
任18]彭李鸿。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9]卢凯音。核心竞争优势。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实力[。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20]胡大力。企业竞争力理论任敏。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比尔/] [21]金镑。竞争力经济学[硕士]。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2]刘书春。中国机械工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JJ。中国仪器,1995,2: 8-10。
[23]马·武文。引用该论文[。灌溉和排水机械。1998年,4:47-50。

摘要 4-5
Abstract 5-6
1 绪论 9-13
    1.1 研究背景 9
    1.2 研究意义 9-10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0-13
        1.3.1 研究目标 10
        1.3.2 研究方法 10-13
2 文献综述 13-22
    2.1 企业竞争力相关研究综述 13-18
        2.1.1 企业竞争力理论 13-16
        2.1.2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16-18
    2.2 生态位相关研究综述 18-20
        2.2.1 生态学发展概述 18
        2.2.2 生态位概念界定 18-19
        2.2.3 生态位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19-20
    2.3 物流概念界定 20-22
3 基于企业生态位的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22-35
    3.1 企业竞争力及其特征研究 22-24
        3.1.1 企业竞争力概念界定 22-23
        3.1.2 企业竞争力特征分析 23-24
    3.2 企业生态位研究 24-29
        3.2.1 企业生态位间关系研究 24-27
        3.2.2 企业生态位态势概念界定 27-28
        3.2.3 企业生态位特征分析 28-29
    3.3 基于企业生态位的企业竞争力研究 29-32
        3.3.1 企业生态位间关系反映企业竞争力 29-30
        3.3.2 企业生态位的态势反映企业竞争力 30-31
        3.3.3 企业生态位特征与企业竞争力特征对比分析 31-32
    3.4 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32-35
4 评价体系构建 35-58
    4.1 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35-37
    4.2 评价指标选取 37-41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方法 37-38
        4.2.2 评价指标选取 38-41
    4.3 量表预调研及修正 41-47
        4.3.1 预调研问卷设计及发放回收 41-42
        4.3.2 描述性分析 42
        4.3.3 信度分析 42-44
        4.3.4 探索性因子分析 44-47
    4.4 正式调研 47-55
        4.4.1 正式问卷设计及发放回收 47
        4.4.2 描述性分析 47-48
        4.4.3 信度分析 48
        4.4.4 探索性因子分析 48-51
        4.4.5 验证性因子分析 51-52
        4.4.6 效度检验 52-55
    4.5 指标权重确定 55-56
    4.6 实例研究 56-58
5 结论 58-61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58-59
        5.1.1 研究结论 58-59
        5.1.2 研究的创新点 59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59-61
参考文献 61-64
附录A 预调研问卷 64-66
附录B 正式调研问卷 66-6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8-69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