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社会学理论中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

硕士毕业论文社会学理论中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风险,社会,现代性
论文概述:

在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的。而在这之前,环境污染、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工业社会引起的种种问题己引起人们对现代性风险的重视,但在理论上并未形成一

论文正文:

导言
1。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的意义
1。理论背景分析
在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此之前,工业社会引发的环境污染、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等各种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现代性风险的关注,但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1986年贝克的书《风险社会:新现代性》的出版。他首先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并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一般性的论述。震惊世界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在同一年。人们自然会把它与“风险社会”联系在一起。因此,有关风险和风险社会的问题很快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如海湾战争的爆发、疯牛病在英国的蔓延、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中国洪灾、口蹄疫的流行、“9·11”恐怖事件、非典的爆发等。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风险社会”的存在。因此,风险社会理论再次成为社会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
2。选择主题的基础
毫无疑问,在当今迅速发展的全球化中,西方对现代性的反思已经蔓延到全世界。在这种背景下,风险社会理论作为西方现代性反思的结果,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面临着简单现代化和反思现代化的双重局面。如何应对现代化本身带来的各种危机,如何降低或减轻现代化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我们如何理解西方提出的风险和风险社会理论:他们知道的现象是每个社会都有的现象吗?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意见是否适合每个社会的不同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给出我们应有的反馈(假设现代性的风险正在世界各地蔓延,我们甚至更有必要)。因此,探索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势在必行。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基础和意义。
此外,本文选择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作为探索对象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第一,吉登斯是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世界上罕见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他的理论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其中关于风险和风险社会的讨论相当丰富。其次,在当前风险社会的研究领域,人们对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较多,对吉登斯的系统研究较少。这方面的原因可以归因于他的作品范围广、种类多,有时感情复杂,这使得很难总结和整理出一个特定的理论。第三,反思是吉登斯社会理论的主要特征。从他的作品来看,他的反映不仅是在现代社会,而且还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的思想。这表明他的理论比其他理论家提出的理论更具张力,这种张力对于像中国这样传统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的社会是必要的。
3。理论意义
在我国社会学领域,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现阶段,有必要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目前,国内外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较多,对包括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在内的其他社会理论家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较少。总的来说,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准确把握吉登斯的社会理论,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获得社会学想象具有理论价值。(2)构建中国风险社会理论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
I .吉登斯及其相关作品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构成:结构理论纲要》。剑桥[剑桥郡];牛津:政治出版社,1984年。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出版商:英国剑桥:政治出版社与巴兹尔·布莱克韦尔联合出版,英国牛津,1990年。
3。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伦敦:简介,2002年。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剑桥:政治出版社,1991年。
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加州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7年。
6。安东尼·吉登斯和田禾著《[英语》。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
7。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和文房,《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联合出版,1998年。
8。安东尼·吉登斯、李康和李梦著《[英语》。社会形态的结构化理论纲要。联合出版,1998年。

序言6-12
第一章风险社会中的风险12-24
第一节风险和风险社会12-17
第二节风险和风险, 安全和信任17-20
第三节命运和风险20-24
第二章风险的起源-激进现代性24-44
第一节现代性的隐藏风险特征24-33
第二节风险33-36
第三节现代性的动力和风险36-44
第三节现代性的风险简介44-58
第一节现代风险环境的变化44-47
第四章现代性风险的控制——社会宏观和个体微观角度58-71
第一节现代性的控制——从社会宏观角度控制现代性风险的可能性58-63
第二节本体论安全的构建——个体微观层面的努力63-71
结论71-74
参考文献74-78
后记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