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9364字硕士毕业论文从认知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古代中医教育相对于现代中医教育的优越性。

29364字硕士毕业论文从认知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古代中医教育相对于现代中医教育的优越性。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9364字
论点:思维,意象,中医
论文概述:

本文以认知科学教育学及心理学为支撑探求古代中医教育优于现代中医教育之处,为改革现代中医教育提供认知依据。首先,探求古代传统文化的思维特点。其次,基于认知科学对中医学理论知识

论文正文:

引言:本文以认知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探讨古代中医教育相对于现代中医教育的优势,为现代中医教育改革提供认知基础。首先,探究古代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其次,基于认知科学对中医理论知识进行分类,探索中医知识的学习类型和认知方法。再次,分析了古代中医教育的模式和突出特点,并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其符合认知心理学的教学优势。第四,分析现代中医教育的现状。最后,通过古今中医教育的比较研究,得出古代中医教育具有现代认知科学所能证明的不可替代的教学优势,值得现代中医教育借鉴和继承。由本网站的硕士论文中心组织。
序言
中医传承的历史就是中医教育发展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中,我们不难找到在各个朝代都拥有非凡珍宝称号的著名医生。提到张仲景、李东垣、李时珍、孙思邈...我们什么都知道。然而,当时间的步伐跨入21世纪,各行各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时,我们中医却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犹豫徘徊:古代中医将走向何方?中医教育的未来在哪里?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田森先生说:中国有五项发明,而不是四项。中医是第五种,它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世界。这样的宣言无疑向我们表明,继承对中医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继承对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中医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历史难道不是中医教育的最佳范例吗?为什么我们要走得更远,而不是从我们宝贵的经验中寻找灵感,我们去“千里之外”的西医那里化缘?经过数百轮的思考,我们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古代中医教育。深厚的传统文化、对经典的信仰和就医的临床方法都在引导我们逐步走上中医教育的正确道路。
文本
1。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维特点和类型
爱因斯坦曾在给他的好朋友史蒂夫的一封信中说:“西方科学的发展基于两大成就,即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系统和通过系统实验找到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在我看来,中国的泰莎没有采取这两个步骤。这并不奇怪。令人惊讶的是,所有这些发现(在中国)都被发现了。”那么,在缺乏形式逻辑系统和系统实验的情况下,中国人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揭开如此多的科学之谜,使古代中国在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遥遥领先呢?以中医理论体系为例,其形成必须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当今,要继承和发展中医,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其根源,破解其奥秘。
(1)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基础和核心。这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整体思维是指从整体的角度理解事物。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无论我们谈论“气”、“道”还是“理”,我们都是从一元论出发,认为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提出“人应统治土地,土地应统治天堂,天堂应统治道,道应遵循自然”。从整体思维的起源来看,自然地理环境、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和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都是整体思维形成的因素、条件和根源。在中国古代,儒、道、释、理学都强调天人合一。他们说,天人合一的最终目标只不过是把他们宣扬的礼、道、佛和天理作为最高的统一理论原则,受到人们的尊重。这表明他们的“道”无处不在,贯穿一切。正如《易经》系词所说:“天地之境过去了,万物形成,没有留下任何东西”。整体思维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是天人合一。[1]
(2)辩证思维
“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其特征是事物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这场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辩证思维是谈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事物内部的对立。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一切都在流动,没有永久的住所”,“互相排斥的东西被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创造出最美丽的和谐”,“同样的东西存在也不存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这种辩证思维方法,比如《周易》系词:“一阴一阳指道”《老子》第五十八章:“祸不单行”。好运,厄运。”在中国古代,老子、庄子等哲学都表现出深刻的辩证思维。
(3)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它指的是一种思维形式,在这种思维形式中,思维主体试图通过对思维对象的表征的直观理解,以一种不合逻辑和非理性的形式,并通过所谓的顿悟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它是通过日常活动的积累、比较、分类和概括而获得的一种纯粹的感官知识。正如《周易·崔卦》所说:“看他们收集的东西,天地万物的感觉都能看见。”由于它的结论是通过经验和经验得出的,我们必须通过经验和经验来理解和理解它的理论。这很简单,当然,这种理解和理解只能是肤浅和肤浅的。例如,唐代的诗写道:“有成千上万条河流,成千上万颗月亮,成千上万朵云彩和成千上万天。”我可以通过经验直接理解它的字面意思:哪里有河水,哪里就有月亮的影子。只要没有乌云,到处的天空空都是一样的蓝色。这种通过经验获得的“精神意象”可以立即提升为“概念”,升华为哲学思维和思辨。
从思维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直觉思维是在直觉和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直觉是指对事物外观的整体观察所产生的感觉。理解是指基于直觉感知和经验来掌握、抽象和概括事物。正如王夫之在《湘宗索罗三量》中所说:“一触即发,一触即发。”通过个体事物的直觉感受来把握其背后的普遍意义。因此,直觉思维既有直觉又有理解,这是直觉和理解的统一。直觉是实现的基础,是直觉的延伸。
(4)中和思维
所谓中和思维是指传统文化中为理解和解决问题而采用的公正、适度、双重目的和恰当的思维方法。中和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易》。刘大军在《周易概论》中说:“易达传中有很多关于“中”的说法。”\"进一步研究这些叫做“中”的卦,发现它们都是吉祥的卦和卦.\"《易·周树·武顺》更清楚地表述了周人的这一思想:“天还在,日月西移;隧道仍然在右边,水路向东流。人类仍在进步,眼睛和耳朵在工作。”然而,作为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它集中在儒家思想中。家庭的中庸之道已经成为汉族人的思维方式。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必须公正,达到和谐的状态。通常人们说“适度”和“程度”是保持事物“质量”的“数量”。中性思维是以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为基础的。
(5)形象思维
1。意象思维是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思维方式。意象是通过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注入对场景的生动描述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因为思想和情感的无形可见性,人们经常说“你只能理解你想要的,而不能用语言解释”。既然不能用语言来解释,他们怎么能表达这样的想法和感受呢?《易经·系辞》记载:“孔子说:‘书不是万能的,言非万能。但是圣人的意思没有出现吗?孔子说:“圣人树立形象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刘勰曾在《文心雕沈龙四篇》中谈到“形象”。在明代胡应麟的《诗举》中,他说“古诗之美在于只求意象”。现代诗歌大师艾略特解释了意象,并说:“表达一个人的意义的唯一艺术方法就是找出意象的意义。”桑塔亚那说:“美是将情感从无形变为有形。”何敬明在他的《与李/[/k0/》一书中提出了意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说,“图像应该结合,图像应该分离。”80多年后居住在何敬明的葛英秋明确提出“形象和谐”。他说,“诗人重视诗歌中意象的结合,但我不知道古典文学和艺术中意象的结合。如果有一个形象但没有意图,它就叫做木偶……有意而没有形象,为什么读它会让人感到悲伤、难过和苦恼?如果没有图像,就没有工作。”因为“意象组合”是最具表现力的,所以“意象组合”成为古代写作追求的艺术境界。在“意象”中,所谓的“意象”是事物的具体表现,所谓的“意义”是事物所包含的内部信息和属性。“意”和“象”是不可分割的双重意象,构成语言艺术。“象”携带“一”,而“一”包含“象”。形象是“意义”和“形象”的统一“意象”是带有“意”的意象,“意”是“意象”中包含的意思。克罗齐在《美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艺术把情感放在图像中,情感和图像都不能独立。“意象建构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努力追求的,艺术欣赏总是从内涵深刻而广泛的意象中获得美感和启迪。这种诗歌语言中的“意义”和“意象”在文学中并不一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感觉”和“风景”。

参考:
[1]广东同城。作为新安医学发展重要形式的新安医生家族链[。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02)。

[2]吴洪洲,程潘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特点。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

目录:
英文摘要3
中文摘要4
序言4-5
正文5-29
一、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维特征和类型5-7
二、中医理论知识的类型和认知学习方法7-15
三、古代中医的教育和学习方法15-25
......
参考文献30-31
致谢31-32
摘要32-38
简历38郑蓝瑛和周小玲。他们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时代——中医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定位和改革[。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您可能对中医论文有购买需求,请到中医论文频道选择:刘春玲。张宗明。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思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5]沈心孙丽霞。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6]丛林。一代名医的基本经验[。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06)。

[7]邓华亮,田思生。[《教师本位教育模式的内涵探索》。山东中医药杂志,2004,(03)。

[8]吴洪洲。程潘吉。古代与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2)。

[9]方玲。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的影响[。天津中医药学院学报,2005,(04)。

[10]王秦怡、陈晓、梁尚华。新世纪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困惑与对策[。医学与哲学,2003,(04)。

[11]刘庚祥。“象”与中医思维研究[。医学与哲学,1997,(01)。

[12]钟杰。《内经》时期中医教育探索[。中国民间疗法。2005年,(11)。

[13]郝光明。“对于中医教育来说,言传身教太重要了”[。《中医杂志》,2004,(08)。

[14]刘世河、李菲、梁荣。论大学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国中医现代远程教育,2007。(03)。

[15]黄友荣冯哲。中医药教育创新与指导[。中医杂志,2007,(0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