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4800字硕士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实例——刘胡兰爱国英雄形象的社会建构与分析

44800字硕士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实例——刘胡兰爱国英雄形象的社会建构与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4800字
论点:英雄,上海人民出版社,形象
论文概述:

毕业论文模板范文: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刘胡兰英雄形象的建构与解构,包括:以牺牲话语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起,以及刘胡兰英雄形象的解构——国家的消亡和历史的终结。 由

论文正文:

介绍

一、研究的起源

我对刘胡兰的研究主要是基于2000年以来大众文化对刘胡兰英雄形象的恶搞。这些欺骗的出现,一方面,让我想起了小学课本中那个年轻女孩的英勇死亡。另一方面,让我重新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如“英雄”、“历史”和“真理”。

正如巴赫金所说,现在的时代是“所有生物都吵闹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所谓的历史只是一个“可以打扮的小女孩”。历史上的英雄不再被简单地崇拜。他们的身份和经历受到了各方的质疑。“向英雄和好榜样学习”的主题逐渐淹没在各种怀疑的声音中。

在新世纪的中国,自2000年初以来,互联网和短信等大众媒体一直在流传各种关于现代英雄的笑话。这些笑话以黄继光、董存瑞、江杰等革命英雄为戏谑和嘲笑的对象,用严格的逻辑和滑稽的方法恶搞这些英雄的英雄死亡场景。刘胡兰是中国共产党最年轻的女党员,也是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领导人题写的唯一革命女英雄,她是这场恶搞战争中第一个受到最激烈言辞攻击的人。

在中国革命史上,刘胡兰是英雄的不可磨灭的象征,是时代核心价值观的象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英雄们似乎已经离开了舞台,淹没在历史的表面之下。然而,当今时代是一个以反思、批判和怀疑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但以一种滑稽和贬损的方式,它唤醒了人们对英雄的记忆。这种戏仿一方面冲击和损害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一方面,它激励我们反思英雄形象的创造,并在一个注重讲述英雄神话和牺牲话语的时代重新审视爱国主义教育。

二.文献评论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数据进行整理。一是对刘胡兰的建构、解构和争议的总结。二是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一)刘胡兰英雄形象概述

作者从描写刘胡兰的文章和作品中,将其分为三类,即建构和消解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和刘胡兰周围的人引起的各种争议。

1.构建英雄形象

①、伟人、领袖题词

刘胡兰是唯一被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题写的革命英雄。他确定了英雄的伟大形象和历史地位,为后世继续塑造英雄形象奠定了基础。朱德、董吴彼、吴蓝夫、郭沫若、谢觉哉等人也为刘胡兰写诗题词,表达他们对英雄的敬意和怀念。

②、文艺工作者的赞美

艺术家冯法祀花了三年时间创作了一幅巨大的革命历史画《刘胡兰之死》,后来被印在小学教科书上。

刘连成等人1949年合编的歌剧《刘胡兰》、俞村1959年合编的豫剧《刘胡兰》和杨威1965年合编的戏剧《刘胡兰》,都从积极的角度颂扬了刘胡兰作为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鼓舞和鼓舞了无数军人和人民立志以刘胡兰为榜样,为祖国服务。

金青(刘胡兰)1976年创作的文学作品和马风1978年创作的《刘胡兰传》成功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大形象,描绘了英雄对真理的追求、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忠于党,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爱与恨分明,敢于对抗一切邪恶势力;魏安无畏牺牲,勇于献身革命事业的形象。

2.解构英雄形象

对英雄刘胡兰的各种戏仿可以看作是对英雄形象的解构:

(1)“童谣”

15岁的刘胡兰加入了美国舞蹈队,买了雪碧,喝了可乐,又吃又笑。

(2)篡改英雄肖像

如前所示,刘胡兰的雕像被绑了起来;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朱茵名人故事——刘胡兰》封面上的“另类”刘胡兰,虽然披着补丁,却穿着充满现代感的低腰百褶裙。刘胡兰在书中出现的许多地方都是相当时髦的金发外国小女孩形象。此外,刘胡兰去刑场的悲惨时刻被描述为金发碧眼,发型类似于日本漫画中的“坏女孩”。

(3)关于英雄牺牲的笑话

刘胡兰的死实在不公平,因为当时刘胡兰大声说:“我叔叔是共产党!“割干草者悲惨死亡的结果,”;

伊娃是个好人,但是她的反应有点慢。
胡兰不怕危险,甩了甩头发,平静地说,“热爱生活,热爱方腊”。\'

3.刘胡兰之争

(1)恶搞刘胡兰形象之争

当恶搞英雄的图片、笑话和笑话出现在互联网上时,它们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从专家学者到普通人和学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首先,像上海社会科学院儿童心理学博士徐振宁这样的学者认为恶搞权只是一种娱乐。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今天英雄的任务是让孩子们增强责任感、道德观和使命感。没有必要把孩子们和成年人的感情联系在一起。教育孩子有多种方式。第二,上海教育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吴强等学者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应该尊重时代和当时人物的地位。篡改和歪曲历史事实尤其有害。青少年审美教育应注重引导。任何“走调”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
[作品/br/][1](美国)科恩。历史的三种基调:义和团运动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米】。杜季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法国)莫里斯·哈珀。集体记忆。毕然。郭金花翻译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美国)波林。罗森诺。后现代主义和社会科学[。张国庆·
[4](美国)乔伊斯·艾波等人《历史真相》[·M]。刘北成、薛萱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翻译
[5](美国)詹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美国)考恩。在中国发现历史——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在美国[的兴起。Trans。林同琪。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7](美国)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Trans。纳里比里戈。_f洱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8](德国)哈拉尔德。欢迎。社会记忆:历史,记忆,继承[。季斌。:“李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英文)丹尼斯·史密斯。历史社会学的兴起[。由周容晖等人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美国)西达·斯科切博。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由隗志丹等人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英语)彼得·伯克。历史和社会理论[。王殿丹,提左丘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英语)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晓玲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王岳川。上水。后现代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p10
[15]毛丹,黄邢弢,杨念群。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刘少杰,《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17]刘易斯·考斯特。集体记忆。简介[·M],毕然、郭金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8]= f·明克,《中国的边缘: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M》,运辰文化公司。1997年
[19]王致和。后现代主义词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20]孟玥,戴金华。从历史的表面浮现出来的[·米】。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21]戴金华。写文化英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2]胡大平。高贵的暧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3]戴金华。无形的写作[。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24]肖明。新意识形态下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摘要4-6
摘要6-7
引言10-17
一、研究缘起10
二、文献综述10-13
三、研究内容和意义13
四、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13-14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14-17
第一章《火中不朽——刘胡兰英雄形象的社会建构》17-30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21
...................
第二章英雄牺牲与国家的诞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起——以牺牲话语30-42
一、各种牺牲话语30-34
(一)关于牺牲的故事与讨论30-32
(二)牺牲水平32-34
二、英雄牺牲与国家的诞生34-39
(一)辉煌牺牲34-38
(二)国家的诞生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话语39-42
(1)爱国主义教育39-40
(2)各种纪念活动40-42
第三章解构刘胡兰的英雄形象——民族之死和历史的终结42-51
一、《国家的灭亡和历史的终结》42-45
...................
结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到底!5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