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0800字硕士毕业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文化观研究

40800字硕士毕业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文化观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0800字
论点:马克思,文化,人民出版社
论文概述:

本文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纲领性著作,因此本文以《手稿》为研究重点,展开对马克思文化观的论述。 第一部分回溯马克思文化观在《手稿》

论文正文:

引进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今天的世界文化已经全球化和多样化。全球化文化要求我们更好地融入世界及其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哲学的发展和繁荣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从文化层面解读文本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路径。

纵观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文化观的发展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无疑是一份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献。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在《手稿》中,马克思开始回答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理论和历史之谜。在这本书里,马克思研究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批判了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异化劳动理论,这一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在我看来,《手稿》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纲领性著作,因为马克思对经济、社会、制度等的思考。都是基于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马克思对自我意识、人的本质和人类历史进步轨迹三个层面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文化观。

我们解读《手稿》文化观的目的是探索马克思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的文化哲学,进一步理解和分析马克思原始的生态文化观,从而实现理论自觉。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马克思文化哲学的解读,反思现实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哲学的目的不仅是解释世界,也是改造世界。本文从论述手稿前文化观的发展入手,着重论述了手稿中文化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及文化观的历史地位,并沿着这一思路论述了手稿中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的经典文学中,没有特别的文化作品,甚至没有非常明确的文化定义。然而,作为一个涵盖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如果不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研究非常薄弱,很少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系统、全面的梳理和概括。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根据时代特点,阐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具体内容。

回顾研究文献,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建构、意识概念的重述和文化学分析上。

首先,学者们试图从文化哲学的意义上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黄力之教授在许多文献和著作中一再强调,马克思很少使用文化的概念,而且大部分文献和著作都以文明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广泛形式体现了文化思想。黄力之教授认为:“巴黎手稿通过对象化人性的力量来解释文化的本质”,(1)也就是说,手稿揭示了文化的人性化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的“文化”一词主要是与教养相对应的文明和社会生活形式。黄力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解读反映了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建构。

王钟石教授认为,马克思文化思想中的“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三个层次的文化:物质、精神和制度。广义是相对于狭义而言的,狭义是指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无论如何,学者们的研究都是在文化哲学的层面上进行的,反映了一种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尝试。沿着这条路线分析的学者还包括邹文光、何萍、孙美堂、杜陈中、赵世法等。

邹文光教授在《当代文化哲学》及相关文章中表示,马克思文化观的基石和出发点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交融和互动。马克思文化观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怀,这是一种典型的主体文化。这种主体文化思想与马克思理论的其他部分完全一致。此外,邹文光还从现代性和历史意识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何萍教授的研究立足于文化与实践的关联,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她认为,只有立足于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文化观,只有通过对文化实践的分析,我们才能把握实践对人类的深刻意义和丰富内涵。同时,何萍教授还讨论了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及文化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其次,学术哲学与文化哲学研究的同步尝试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的意识概念。这种研究的背后是呼吁“回到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一系列经典文本的重读,笔者试图正确理解马克思对基本概念的阐述,从而获得一些启发意义和指导思想。

参考

经典作品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42、45和47卷,第一版),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20卷)。42,46),人民出版社,1979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3卷,第42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7,《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人民出版社,2003年。
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9,《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学术著作

(1)《何萍的文化哲学:理解与评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2。邹文光:《当代文化哲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
3。丙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4。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的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
5。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6。易峻青:《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7。易峻青:《文化哲学——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8。陈云升:《当代文化哲学出版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9。陈文典:《全球化与文化个性》,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邓永芳:《哲学视野中的文化现代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黄力之:《论先进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12摩根:《古代社会序言》,商务印书馆,1983年。
13,王瑞生,景天魁:《论马克思的人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摘要4-6
摘要6-7
导言9-12
第1章“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12-16
1.1“博士论文”之前文化观发展概述:“对12-13
1.2莱茵报时期主要文化观的“自我意识”:变革文化观13-14
1.3导言:政治批判文化观12 2.2《手稿》的文化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7-18
2.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化观的历史地位18-22
2.3.1《手稿》探讨了人类文化的起源18-19
2.3.2《手稿》阐明了文化价值观的新概念19-22
第三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化观的解读 3.1文化概念的基本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2-30
3.1.1人性和文化本性22-25[/ Br/] 3.1.2文化的根源是劳动25-27
3.1.3文化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人性27-30
3.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0-36
3.2.1 3.2.2实践理论是马克思文化观的核心32-34
3.2.3马克思文化观的历史原则34-36
第四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实践意义36-45
4.1异化劳动的现实超越36-40
4.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40-41
4.3启示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