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日双语跨语言语音的相似效应及表征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日双语跨语言语音的相似效应及表征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2000字
论点:语音,效应,启动
论文概述:

本研究,采用启动实验范式,要求被试分别完成命名任务、词汇决定任务等,对中等熟练程度的中日双语者词汇加工过程中的语音类似现象及表征进行了探讨。

论文正文:

第一部分是理论综述

1引言

语音相似性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是常见的。例如,一种语言中的语音现象,汉英双语中的“威-威”和“坦克”以及中日双语中的“Japan-ど ど ど”、“mei-ど ど”和“lover-ど ど ど”是相似的语音现象。这种语言现象的功能是什么?它的处理机制是什么?德·博特(De Bot),patrbakht & Wesche)(1997)说:“理解和获取词汇知识的本质需要思考心理词典的结构和语言处理机制。”因此,语言学习和教学需要对语言处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索。本研究以中日双语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中日跨语言词汇识别过程中语音相似效应、语音表征和存储的作用方向。

2相关概念与理论模型

2.1相关基本概念

2.1.1语音相似效应

相似,也称为元音韵、辅音韵或同音异义(Perfetti等人,1988)。在语言学中,语音相似性的概念由来已久。在语言心理学的研究中,它指两个词之间(例如,启动词和目标词之间)存在相同的音素(Meyer等人,1974)。语音相似性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汉语中的音韵现象(如调和调)是语音上的相似性。中日跨语言的语音相似性表现在汉英跨语言中的“情人”和“坦克”。
语音相似性效应是促进效应还是抑制效应存在很大争议。Baddeley等人认为,语音相似效应意味着语音相似的单词在回忆任务中表现较差,如PGDCTV比RHWYXK更难记忆。有些人使用相同的实验范式,以汉字为实验材料,也发现了这种抑制作用,即受试者对同音字的记忆明显比非同音字的记忆差。然而,在拼音字母中使用起始实验范式,语音相似性效应起着促进作用,最明显的是浅层正字法。在使用词汇确定任务的实验中,语音相似效应的实验结果并不一致。主要影响因素是语音重叠的类型和词汇处理水平(Lukatela等人,1990年)。在图片文字干扰实验(张清芳,2004)中,受试者被要求忽略出现的干扰文字并说出出现的图片名称。当干扰词与图片名称相似时,所需的反应时间较短。张清芳称这种现象为语音促进效应。在汉语阅读的研究中,相似声调信息(许奕,1991)和语音相似性对全字的促进作用(舒华,2003)也被发现。在跨语言言语启动实验中,发现了言语的启动效应,如希伯来语-英语双语者(Gollan,1997)和英语-荷兰语双语者(Ilse等人,2002)。……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1实验1命名任务下的语音类比效应

1.1研究目的

启动实验范式(Initiation Experimental Paradigm)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实验方法之一,主要用于语言表征结构和词汇识别加工的相关研究。在实验中,受试者被依次给予两种刺激,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这要求受试者对目标刺激做出反应。例如,在实验中,启动刺激的“医生”和目标刺激的“护士”相继出现,受试者被要求判断目标刺激的真假词。因此,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存在语义相关的词对,这可以加快词的判断速度,即启动效应。根据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的不同关系,可以分为语义启动、相似启动和语音启动。
跨语言语义启动范式是双语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它是指先向受试者呈现一个词(启动词),然后再呈现另一个词(目标词),要求受试者对目标词做出反应。目标词有许多认知任务,要么判断目标词是否为真词,要么让受试者大声说出目标词的名字,等等。Meyer & Schvaneveldt在实验中发现,如果一个单词与之前出现的单词(如“面包”和“黄油”)有语义联系,对这个单词的反应速度将会加快。这就是所谓的语义启动效应,已经在视觉和听觉实验研究中得到验证。随着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语音启动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语音启动(Voice priming)是指启动词和目标词发音的一致性,从而加快对目标词的反应。语音启动效应的假设是:如果双语语音信息是共同的表征,就会产生跨语言语音启动效应;如果双语者的语音是独立存储的,在实验中很难产生跨语言语音启动效应。
在启动实验中,启动词呈现和目标词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是SOA。格兰杰等人(1988)研究了不同SOA条件对词汇判断任务中语言间和语言间(跨语言)启动效应的影响,发现跨语言启动效应只能发生在长SOA条件下(超过700毫秒),而语言内启动效应可以发生在非常短的SOA条件下。然而,Schwanenflugel等人(1986)发现,当SOA为300毫秒和100毫秒时,存在显著的跨语言启动效应,语言内和语言间启动效应没有显著差异。后来的研究表明,引发效应的范围为57毫秒-243毫秒(陈鹏,2001;Perfetti &Tan,1998年;Tan & Perfetti,1997年).除了通过改变SOA来避免主动意识处理之外,许多研究还在启动词中添加掩蔽前刺激或掩蔽后刺激,以减少策略处理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范式,SOA设置为120 ms,要求中日双语受试者在不同方向完成汉字-日语伪名词对的命名任务,并讨论语音相似性效应的存在,以验证双语语音表征的共同存储。...................
..............................

第三部分一般性讨论和结论....................................................................................41
1关于下列问题的一般性讨论................................................................................................................41
1.1言语类比效应的存在和方向..........................................................41
1.2语音表示的存储........................................................................................43
1.3 BIA+车型.....................................................................................................45
1.4单音节和双音节语音效果的差异........................................................47
1.5字符形式对语音处理的影响....................................................................................48
1.6语音相似词语音处理的时程和脑机制............................49
[/ Br/]结论
[/ Br/]本研究分别采用日语异形词和同形词,并采用命名任务和词汇决策任务来考察字形在中日双语语音通达过程中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定位语音处理的脑机制,实验3和实验4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集受试者的脑电数据。此外,事件相关电位指标还可以显示跨语言语音左右半球激活区域的差异。一些研究者认为汉字和拼音文字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汉字是有大量笔画的方形体。汉字是一个特征感知单位,而右半球是负责整体和空之间处理的大脑区域,因为据信对于单个单词,右半球比左半球具有更多的处理优势。
(1)中日跨语言中存在相似的语音现象,中、日双语者的心理表征在语音水平上是一致的。
(2)在词汇习得过程中,发音起着促进作用,发音的作用与字体无关。
(3)日语单词和双词的存储和访问是在词汇层面。
(4)命名任务下P200成分的主要语音效应显著,但N400成分的振幅没有差异。在词汇判断任务下,P200成分的主要语音效应在左前额叶和顶叶区显著,而N200成分在左枕下区不显著。
(5)在控制两种语言正字法差异的条件下,视觉和听觉通道都存在相似的语音效果。
简而言之,该实验使用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如汉语和日语双语者中的异形词、同音词、颜色词等。通过命名任务和词汇决策任务、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刺激呈现来验证语音效应的存在,这表明汉语和日语双语者的语音表征没有被选择性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