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老子与《道德经》物理隐喻的比较研究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老子与《道德经》物理隐喻的比较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0000字
论点:隐喻,亚里士多德,理论
论文概述:

从本论文的题目“老子《道德经》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隐喻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本论文涉及对比语言学视域下的隐喻问题与哲学文本的解读过程,跨越三个学科领域。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隐喻研究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最初的研究者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其他事物的词赋予另一事物而形成的,或者从“属”到“种”,或者从“种”到“属”,或者从“种”到“种”,或者通过类推。这个定义对物理学中隐喻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和影响。逐渐形成了传统的隐喻本质研究。
一般来说,早期的理论集中在三点上:“首先,隐喻的本质是替代,即同义领域中的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其次,隐喻的本质是比较和建立两个语义领域词汇的相似性。第三,隐喻的本质是互动。属于不同语义域的两个词在语义上相互作用,最终产生新词。”隐喻本质的三个理论来源于三个理论集中点:替代理论、比较理论和互动理论。

1。原型理论代表人物[/br/
埃莉诺·罗斯赫(1975)反对亚里士多德在《范畴内部结构中的家庭》中隐喻中的等级角色。人们相信“隐喻的替代,本来可以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这会使听众更难理解物理论文的开篇报道。”亚里士多德把隐喻理解的负担推到了全方位的层次结构上。他期望每个隐喻都可以通过一个单一的发生过程来解决。当代范畴理论不能接受这种经典观点。”
莱科夫(1987)也在《女人、火和危险的东西》中提出了替代理论的缺陷的思考。他的概念理论强调语言的隐喻是人们思想之间的一种联系,而不是基于词的类型层次。此外,莱科夫和约翰逊(1980)弥补了亚里士多德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的替代理论所缺乏的隐喻(如/[/k0/)的系统属性。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的替代理论中隐喻被认为是一个个体的操作,他们自己没有立场去表达,因此他们不能作为概念行为者在概念结构的形成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比较理论
和替代理论一样,比较理论的创始人是亚里士多德。他通过类比和明喻作为隐喻的变体提出了比较的观点。索斯基斯等人(Soskice et al,1995)在《Froma隐喻物理学硕士论文ical视点:隐喻认知内容的多学科方法》中指出,比较理论的关键概念相似性是人们语言习惯中存在的相似性,不能解释语言的创新特征。因为亚里士多德没有定义“相似性”的属性和条件。因此,不可能判断相似性是否一致。此外,它不能解释当甲和乙的特征不一致时如何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国内学者何小七(1988)在《相似点论》中提出,相似点既不是比较事物本质中预先存在的完全客观的事物,也不是人类纯粹主观的产物,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胡壮麟(2004)在《认知隐喻》中提出,“基于原始意义的隐喻理论是有缺陷的。隐喻性陈述不等于意义相似的原始意义陈述,因为两种陈述的真实条件不同。为了理解,比较理论要求潜在的明喻应该是对相似性的原始意义的陈述。如果明喻的意思是解释隐喻,它本身就是隐喻或装饰性的。因此,它被困在一个循环的解释中。”莱科夫和约翰逊认为传统隐喻理论有四个谬误:

第二章哲学与隐喻

第一节隐喻的哲学批判
隐喻起源于法语和拉丁语,其含义是转移,这是一个隐含的隐喻,并没有明确表述载体。隐喻原本是哲学家的一个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隐喻在真理展示过程中的作用。在古典时期,哲学家们开始讨论隐喻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早在古希腊,隐喻就广泛应用于神话和诗歌中。当时,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水平无法解释客观现象。人类用一些符号或隐喻来解释一个物种的特征或描述特殊事件。这种象征和隐喻成为神话描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类的原始传说和神话不是谎言。它们反映了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世界的诗意和隐喻性思考。”根据上面提到的里科尔的语言表达模式,神话或诗歌中的隐喻是人们对世界的表达模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理论,或称“洞穴隐喻”。他用隐喻表达了人们被囚禁在自己体内。其他人都是囚犯,无法辨别世界的真相。现实世界是什么并不重要。由人们的思维构建的世界形式是衡量现实的唯一标准。他使用隐喻,但谴责隐喻。
世界的真实性难以捉摸。隐喻是教人们如何“甜言蜜语”的一种修辞格,与哲学追求真理的目标背道而驰。他担心模仿古代神话和诗歌的诗人会误用隐喻,除了模仿一无所知。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也批评诡辩家,认为他们根本不关心事实,只是引用语言的力量使琐碎的事情看起来很重要,而重要的事情却被忽略了。亚洲学派的“替代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或修辞格的附属物,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以表达相同意思的语言手段。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与修辞学》中提出了隐喻的定义,并讨论了隐喻的类型、性质和功能。亚里士多德似乎没有严厉批评隐喻,但对隐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只从诗人如何使用名词类型的角度来研究隐喻,只将名词和名词性实词视为隐喻词。“用语言捕捉物质和真理的形而上学主题...隐喻只能归于词语,即词语的字面意义”表明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真理在客观世界中的表达。

第三章莱科夫的概念隐喻..........................................27-36
第一节定义..........................................27-29
第二节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超验主义..........................................29-31
第三节特点:系统性..........................................31-35
本章概述..........................................35-36
第四章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隐喻比较..........................................36-57
道德经第一节对道μ的描述..........................................36-37
物理学第二部分对胤祀朔μ的描述..........................................37-39
第三节是对..........................................《道德经》第39-44章
第四节是对..........................................物理学44-52
一,隐喻..........................................44-45
在第一卷和隐喻..........................................45-52
第二卷第五节对中的隐喻进行了比较研究..........................................52-56
一,包括物质μVS物质原因..........................................53-54
二、有正式原因,如μVS和客观原因..........................................54-55
3,存在细微的μVS动态原因..........................................55-56

结论

通过前几章的理论铺垫和第四章的主体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老子《道德经》中常用的源域是容器、风箱、山谷、水、婴儿和母亲;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常用的来源领域是与房屋相关的“建筑师、砖块和木头、墙壁生成、锯、铁”。与雕塑相关的“青铜、雕像、青铜工匠、雕塑、雕刻家”。
(2)《老子》中的隐喻使用源域的含义来映射目标域。例如,如果上山像水一样,那就是充分挖掘“水”的含义,绘制“上山”地图;然而,亚里士多德的隐喻使用了源域之间的关系,如“木材是床的本质”来说明自然是原材料的目标域。另一个例子是“父亲是儿子的原因”,这表明动机是运动的起源。
(3)在《道德经》中,因为道的概念是形而上学的,老子的道既是物质的,又是形式的,现实与现实没有统一性。道的内涵是广泛的。因此,每个方面的内涵都对应着相应的隐喻,所以有更多的隐喻。然而,根据亚里士多德“以种代属”的隐喻观,在《物理学》第二卷中,建筑物的源域几乎可以映射出整个“四因论”(Four Caus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