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河南省中小学地方音乐课程引入地方音乐文化的可行性研究

2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河南省中小学地方音乐课程引入地方音乐文化的可行性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0000字
论点:河南,曲剧,民歌
论文概述: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是世界各国力争经济和文化强国的的世纪。 本文从本土文化的一种代表类型进行考察研究,曲剧代表了河南本土文化中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对曲剧的考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河南民间音乐文化与学校音乐课程教育的概况

第一节河南民间音乐文化概述
河南省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故乡、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帝王之乡。在古代,它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一直是军事战略家必须竞争的地方。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从古至今,20个朝代相继在河南建都。河南有着悠久的文化瑰宝历史,也孕育了丰富灿烂的音乐文化。
时代变迁后,河南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经过长期传播,它在不同地区也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以下作者从歌剧、民间音乐、民歌和器乐等方面介绍了河南当前的地方音乐文化
(1)歌剧
河南被誉为“歌剧之乡”。河南戏剧种类丰富,剧目众多。在《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中,河南地区流行的戏曲音乐有45种,其中优秀戏曲195种。豫南只有豫剧、曲剧、越剧、大仙剧、白曲、大平曲、罗剧、万邦、胡安剧、二家仙、古耜仙、罗强、高阳剧、四平曲、道情和古画。其中,豫剧、曲剧和粤剧是河南省流传最广的三大剧种。例如,豫剧经典剧目《花木兰》、《木桂英统领》、《米虹》等。和现代歌剧经典剧目《朝阳沟》。古典歌剧《陈三良登山堂》、《风雪竞赛》、《滚友桶》等。,还有古典戏曲《守将魏》和《诸葛亮调笑》等。,经常演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近年来,河南三大剧种连续创作优秀剧目,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其中包括豫剧《灵魂女人》;《程英拯救孤独者》,获国家职业舞台政府“文华奖”一等奖;国家舞台艺术优秀项目提名奖“村官李天成”;红梅在锄头刀下等。,被选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项目的主要剧目。与此同时,许多杰出的歌剧艺术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培养下,他们表现得更好,如豫剧表演艺术家常翔宇、马金凤、陈素真、崔兰田、阎立品等。,岳雕表演艺术中国戏曲记录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沈梅峰、毛爱莲、沈秀梅、歌剧表演艺术家张新芳、周玉珍、王秀玲、马奇、海莲池等。
2曲艺
河南也没有空这个曲艺大省的名称,它不仅曲艺剧目丰富,而且种类繁多。《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系统记载了35种曲艺剧种,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其中,详细介绍了曲艺的22种类型,并列举了河南竹梓、灵宝道情、河洛大鼓、大曲、十八弦、散手等各类曲艺的204首优秀歌曲(书籍)。河南民间艺术界也有许多优秀的高级人才。例如,被称为“吊坠皇后”的乔清秀大师、柳宗琴老师和赵征老师也是非常优秀的吊坠演员。朱自清丁士治中、河洛大谷艺术家张天贝、三弦书艺术家侯舒凡等。
河南省最大的民间艺术活动是“马街书展”。每年,这都是一个盛大的场合,成千上万的民间艺术艺术家聚集在全国各地。玩耍、玩耍、唱歌和交流是罕见的文化奇迹。1995年,河南省宝丰县的聚集地也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此外,河南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也得到了非常热烈的发展,并以其极高的声誉而闻名。例如,南阳市和平顶山市先后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城”,这是一个盛大的场合。因此,河南省有三个“民间艺术城市”的美誉,在全国首屈一指。
⑶民歌
河南民歌源于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是几代人创造的结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流传于河南省的各个角落。自宋、元、明、清以来,中原地区以民歌为基础的民歌、戏曲音乐发展迅速。民间艺术活动也大多被歌剧和民间音乐所取代。因此,河南民歌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和该省的一些边境地区,风格独特,品种(或歌曲)繁多。例如,南阳的伏牛山、桐柏山、信阳的大别山、洛阳的熊耳山、萧山。相反,山区交通不便、文化信息匮乏,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各种民歌最简单、最独特的地方特色。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和劳动密切相关。大多数是唱歌和跳舞的结合。一些民歌仍然保留着这一特点。自宋、元、明、清以来,中原地区的一些民歌朝着曲艺和戏曲的方向发展,或者被曲艺和戏曲吸收和运用。目前,民歌的流行范围正在逐渐缩小,流行类型也仅限于与劳动紧密结合的歌曲,如圣歌、夯歌、萌动歌。除此之外,它们大多是城市集镇的流行歌曲。
因为一个地区民歌的风格和特点受到许多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如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生产和阶级斗争;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中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地方人情、兴趣爱好,以及人们因地理条件而形成的语言、音韵、语音和声调的差异,从而影响不同地方民歌的旋律、节奏、模式、音阶等方面的差异。河南省地域广阔,东西南北跨度大,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形差异很大。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劳动、语音语调以及各种活动也不同程度地不同,从而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民歌风格。例如,桐柏山和大别山的民歌有以下几种风格:音调响亮的民歌和田歌的民歌、灯笼歌、小调及其种类的民歌,曲调轻快活泼。伏牛山和南阳地区的民歌朴实无华,新颖宜人,具有浓郁的中州风味,就像淅川的锣鼓声,镇平和南阳地区的轻歌,使中州的韵充分体现在曲调中。豫西山区民歌风格:鲁老郝在这一地区尤为突出。它的曲调直截了当而简单,声音浑厚有力,在田间劳动时经常喊老号。平原地区民歌风格:小调多,旋律多为五音,曲调流畅细腻,亲切优美。例如,巩义旋转一首花歌。就风格而言,与劳动结合最紧密的中原劳动号子,除了每条河上的船歌和夯歌、大车等其他号子外,风格基本相同。此外,河南民歌的音阶运用也非常丰富。大量民歌使用五声音阶,同时也有“4”(或略微增加4)或“7”(或略微减少7)的六声音阶,使原始风格更加丰富和突出。
⑷民间器乐
的发展是以乐器为基础的,乐器通过乐器的声音表达人们的情感。河南的器乐也很丰富,风格多样。600多首独奏曲和合奏曲被收录在《中国民间器乐河南卷》中。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唢呐歌曲《百鸟迎凤》、板头曲《河南八板》、《山流水》和郑松《打落雁》。还有一些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如二胡歌曲《翔宇星》、《河南小曲》和扬琴独唱歌曲《流水歌》。这些器乐代表了河南的地方特色,有意识地融合了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使音乐洋溢着更加炽热的感情,突出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地方风味,展现了河南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此外,还有各种合奏音乐、独奏音乐和弦乐。音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其中鼓和吹的音乐最为著名,流传最广。

第二节学校课程与教材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我国的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学校教育的课程安排也提出了新的标准。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了地方音乐文化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和应用。继承民族文化主题,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将使中小学生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同时融入现代文化,为家乡文化创新。
以下是对河南省中小学音乐教育教材的调查:
河南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义务教育“5.3”教育体系。因此,河南文艺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了河南省中学音乐教科书,这些教科书也是为教育系统的需要而编写的。这是一套科学严谨、实用性强的权威教材。目前,它是河南省中小学正在使用的音乐教材。这本书由6卷组成,每卷7到8册。内容全面,包括歌唱、音乐理论、试听、器乐、音乐欣赏和课堂活动(学习吹口琴和单簧管)等。
河南省中学音乐教材的内容很好地适应了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每本书有五到六个单元,包括歌曲教学、音乐欣赏、基础音乐理论知识和视唱练耳练习。每本书的欣赏内容都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音乐的主题也丰富多彩。从体裁的角度来看,也有多种形式。有声音乐、民间音乐(独奏和合奏)、歌剧和民间艺术、西方乐器独奏合奏、室内乐器和有代表性的外国民歌等。中国有声音乐精选了聂耳、冼星海创作的有代表性的革命歌曲和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通过对河南省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中强调了地方音乐文化的选择,并进行了选择,但教材和课程形式的分布数量不同。例如,在中外民歌欣赏部分,教材被编成八首歌曲,其中一首是河南民歌,标题为“下扬州”;民间音乐的欣赏部分由12首曲子组成,其中一半是独奏曲,一半是合奏曲。河南地方民间音乐有两个独奏曲,即筝曲《打雁》和唢呐曲《百鸟迎凤》。河南地方民间音乐合奏作品只有一首传统乐曲《大班》;在说唱音乐部分,教材分为三个首选部分。河南挂件就是其中之一,有“富帮富,贫帮贫”的称号;对于歌剧和歌剧欣赏,教材分为五个首选部分。豫剧占三个部分,河南省三大剧种各占一个部分。它们是豫剧的传统咏叹调《谁说女人不如男人》、曲剧的传统咏叹调《期盼早日归来》、粤剧的传统咏叹调《4000岁不要惭愧》,这些都占了很大比例。但在歌唱部分,河南本土音乐文化的介绍远远少于此。河南省中小学共有六本教科书,包括57首必修歌曲和精选歌曲。河南地方音乐只选择民歌,只选择两首歌曲,即《制作花篮》和《游春》。其他类别,如歌剧和民间艺术没有涉及。

第三节河南中小学生对地方音乐艺术的理解
通过第一节的描述,我们了解了河南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中还留有空房间用于介绍和安排当地文化。通过对“教科书”的分析,可以明显地发现河南本土音乐文化以不同的编排形式和数量出现在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中,但其实施效果如何,中小学生又是如何了解家乡文化的呢?笔者在了解曲剧的基础上,对被调查学校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

(1)学生问卷调查统计.....................................................................12
(2)课堂教学观察.......................................................................12-13
第四节地方音乐文化融入课堂的必要性探讨..........................................................13-16
(1)学校音乐教育植根于当地音乐文化。...................13-14
.................................................
第二章:河南地方音乐文化在地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以曲库传承为例............................16-30
第一节曲剧简介....................................................................................6-20
........................................................
第二节河南民间曲剧传承模式及现状调查...........................................20-25
........................................................
第三节河南学校曲剧传承调查......................................................25-28
(1)商丘艺术学校曲剧传承模式调查..........................................................26
⑵河南省普通中小学曲剧传承现状调查.................................................26-28
第四节河南省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曲剧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28-30
(1)学校对音乐课程重视不够。相关部门的监督不够。.............................................28-29
.......................................................................
第三章从歌剧传承的角度介绍了将本土音乐文化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30-36
第一节当前将河南地方文化引入课堂的可能性基础...............................................30-32
(1)政策支持有体制基础........................................................30
(2)实际应用有经验基础。........................................................30-31
........................................................
第2节长期发展需要做的几项工作..........................................................32-36
(1)加强地方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和鼓励措施.........................................32-33
(2)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33-34
....................................................................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也是世界各国为经济和文化强国而奋斗的世纪。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倡导多元文化主义,回归民族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民族是世界的,立足于地方的发展,才能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
本土音乐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它反映了人们生活和环境的不断变化。每个人都是当地音乐文化的塑造者。相反,当地音乐文化重塑了每个人的性格,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价值观、观念等。与我们如此密切相关的地方文化确实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将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学校音乐课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让每个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是“多元化”和“本土化”背景下教育者应该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
本文从一种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类型进行了调查研究。曲酒是河南地方文化中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曲剧的调查研究也从多方面反映了这种“边缘化”文化的现状,力求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融入学校音乐教育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可行的。然而,继承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如果条件不完善,我们需要创造条件,以便更全面、更系统地制定一套继承模式。这也需要教育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和长期探索。
文件即将结束。由于作者个人知识有限,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相对简单。我希望我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深入,提出更深刻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