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最新农村研究论文模式:农村教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最新农村研究论文模式:农村教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0000字
论点:农业,中国农业,增长
论文概述:

从教育和农业TFP增长率的关系可以看出,大学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浙江农业TFP的增长有正效应,但是并不显著;中学教育对农业TFP的增长有着显著的正效应,这表明中学教育比例的提高对于农业全

论文正文:

导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农业产出的增长是农业投入带来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增长。在过去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农业产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入的增加。随着资源和环境的日益制约,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保证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的根本途径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全面部署农业科技,强调农业科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因为农业科技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扩大全要素生产率对增加农业产量和提高农业增长质量的贡献。
虽然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很多,但浙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与全国大相径庭。无论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是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来看,二者都有很大的差异。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看,2010年浙江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1%,同期全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来看,两者有很大差异。201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303维吾尔族,是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91倍。2010年,浙江农村居民农林牧渔人均纯收入为16.67%。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林牧渔业收入的37.69%。2010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工资收入的52.64%,而全国比例为41.07%。浙江省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浙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单独研究。
在浙江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浙江农村教育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2010年,浙江省农村家庭劳动力的文化状况:识字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79%,小学29.79%,初中42.97%,高中13.95%,中专3.29%,大专以上4.21%。与2004年相比,初中以上学历比例提高了6.38% 0

1.2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浙江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特征,实证检验教育等因素对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民管理技术效率的影响,从而把握浙江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特点,探索提高浙江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根据研究目的,本文组织了以下内容。
(1)浙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演变。浙江农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特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2)农村教育对浙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3)浙江农村教育对农民管理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1.3文献综述
理论上,经济增长的贡献来源于要素投入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农业在转型时期的巨大成功也可归因于两个原因:第一,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现代农业工业品的使用大幅度增加;第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括技术进步、专业化和效率提高。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严重。通过增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来继续增加农业产出的空间越来越小。国际经验还表明,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增长获得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国内外学者在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往往有无法解释的结果,而且研究结果非常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1.3.1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
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主要有四种[l]:(1)生产函数法。(2)增长核算指数法。(3)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的马尔默奎斯特(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简称数据包络分析法。(4)随机前沿分析;SFA).这四种方法已被用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文献中。
前两种方法基于新古典生产理论,该理论受生产者行为优化的制约。它们意味着与投入产出观测数据相关的一个重要假设:投入产出观测数据必须表明技术是有效的,分配是有效的,目标技术的规模收益是恒定的。技术效率的假设是生产者已经在生产方面实现了生产。对于给定的因素和产出价格,给定的技术条件和投入约束,生产者的产出已经最大化。或者在给定的技术条件和目标输出下,生产者的输入被最小化。实证研究表明,这一假设不适用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农业部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它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效利用新技术。分配效率相对复杂。如果能够获得关于农业投入的准确数据,分配效率不难解决[·[25],但是农业投入的价格通常难以获得,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价格由于政府干预而扭曲,即分配效率假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难以满足。具体而言,根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在上述假设下,技术进步已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唯一来源。n无法区分技术效率提高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这不利于进一步寻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来源。由于这两种方法的模型简单,符合经济学原理,国内外许多学者都用这两种方法来研究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1.3.2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演变:1978-2005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为了梳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演变特征,本文将1978-2005年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4年、1984-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0年和2001-2005年。TFP计算涉及输入和输出变量。如果忽略重要的输入变量或输出变量,将产生有偏差的计算结果。然而,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这表现在以往研究中投入产出变量选择的随机性较大。大多数产出变量是农业(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以及第一产业(江、虞姬等)的总产值。),李孟静的灵界,或者农业增加值,或者各种农产品的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即使输出变量相同,输入变量的差异也更大。如果产出变量也是农业总产值,一些研究投入变量包括:劳动力、土地(播种面积)、机械、耕畜、化肥、有机肥、种子、饲料、农业用电和农药;一些研究投入变量有:劳动力、土地(播种面积)、机械、役畜、肥料和灌溉;一些研究投入变量只包括:劳动力、土地(播种面积)、机械和肥料。此外,中国农业统计的准确性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研究质疑了中国官方统计的某些农产品产量的准确性。钟、陆、富勒等人的研究认为,国家统计局高估了主要畜牧业产品的产量40%以上,高估了[渔业产量的70%。同样,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这一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少数研究对这些输出数据进行了调整。总之,由于测量方法和投入产出变量的差异,以及数据质量的问题,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结果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影响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量结果的可信度。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估计结果,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阶段的年均增长率进行了整理和计算。不同时期不同研究计算出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有很大差异。第一阶段的差异最大,第二和第四阶段的差异第二,第二和第五阶段的差异最小。第一阶段,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最高为11.4%,最低为1.2%,平均为4.4%。尽管现有研究对现阶段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有很大差异,但普遍认为现阶段属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时期。第二阶段,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大幅下降,最高年增长率为4.5%,最低年增长率为-1%,平均只有0.76%。人们普遍认为,这一阶段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甚至下降的时期。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在第二阶段迅速回升,最高年增长率为6.3%,最低年增长率为1.4%,平均年增长率为3.5%。第四阶段,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明显放缓,最高年增长率为2。7%,最低为0.18%,平均为1.1%。新世纪,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再次加速增长,年均增长率最高为5%,最低为2.5%,平均为3.6%。一般来说,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快速增长、停滞、再快速增长、再缓慢增长和再快速增长的过程。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来源和分布已经达成共识空,即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下降并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而n技术效率下降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的分布特征来看,省级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的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高度相关性,即在经济发展较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省份,省级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快,而在经济发展落后的省份,省级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慢。

1.3.3影响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
影响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主要概括为农村制度变迁、农业投资、农业研究投资、人力资本和自然禀赋。国内外学者主要结合农村制度变迁,分析不同阶段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特征。对于第一阶段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普遍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政策价格上涨和现代投入(化肥和良种)使用的增加是这一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的主要贡献来源。z,s,6,zo,zy。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快速增长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在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和乡镇企业带动的农村工业化加速,导致农业资源外流,以及1986年恢复强制购买粮食和棉花合同。政府对市场和生产的干预加剧了地区比较优势的偏离[[2,23],加上农业投资的下降[8]。1984-1990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引起了政府决策部门的关注,并开始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此同时,随着1992年宏观经济市场整体改革的明显加快和农产品价格体系改革的深化,1990-1995年农产品收购价格远高于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率。农业贸易条件的相对改善有利于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带来显著的积极影响,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1990-1995年间迅速回升。1995年后农业发展的市场制约和结构性矛带来的农业生产和收入增长的失败,以及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农民负担的突出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民对农业的投资和农业新技术的采用,导致1995年至2000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迅速下降。米德认为,政策的不稳定性也是现阶段[f4l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进入新世纪后,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长期低增长和农业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一系列扶持、惠农、强农政策相继出台。减免农业税、取消或增加农业补贴、实施支持农业的财政政策和有利于农业的财政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2000年到2005年再次快速上升。从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来看,定性分析较多,实证分析较少。本文认为,列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并不难,但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可以更多地关注各种因素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及其重要性的排序,因为这对于政府今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优先性具有重要意义。

1.4技术路线……16-17
1.5研究特点和……17-18
2研究方法..............................18-23
2.1马尔默基斯特指数法……18-21
2.2随机前沿生产...................21-23
3浙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23-31
3.1变量和数据..............................23
3.2................................23-25
3.3............................浙江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3.4浙江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比为27-28
3.5...................28-29
3.6结论..............................29-31
4农村农业教育实证分析...................31-37
4.1型号和变量...................31-33
4.2................33-36
4.3结论............................36-37
5面向农民的农村教育技术................37-44
....................................................................................

结论
本研究采用1990-2008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和2003年浙江省8个村的数据。基于2005年和2008年的跟踪调查数据,研究浙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教育对浙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教育对农民农业管理技术效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从教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可以看出,大学教育和初等教育对浙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积极的影响,但不显著。中学教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表明中学教育比重的增加对农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正规教育对农业管理技术的效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一结果直接证明浙江地区农业生产者正规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农业管理效率。
(3)从公共支出的角度来看,农业贷款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农业财政支出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4)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5)从1990年到2008年,浙江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8%,增速逐渐放缓,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效率的提高。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杭州和宁波呈现出技术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并存的“双驱动”模式,而其他地区则呈现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恶化并存的现象。无论是浙江省还是各地区之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试尚未收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扩大。
(6)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农业管理的技术效率逐步提高;目前的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耕地破碎化有利于提高农民农业管理的技术效率。当农民有更多的非农收入机会时,农业生产的资源和注意力将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活动,从而降低农民农业管理的技术效率。在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支持政策明显偏向大型专业家庭的背景下,银行的信贷支持不会提高农业管理技术的效率。

参考
[1]王雁飞陈刚。农村教育、制度与农业生产率——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与经济。2010(06)
[2]全炯珍。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中国农村经济。2009(09)
[3]米建伟,梁勤,马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与公共投资的关系——基于1984-2002年[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与经济。2009(03)
[4]李家诚,冯钟超,詹绍文。家庭养老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湖北省农户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8(01)
[5]李家诚。中国区域农业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数据包络分析视角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9(08)
[6]艾格纳DJ,洛弗尔·CAK,施密特·P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和估计。计量经济学杂志。1977年
[7]舒尔茨,《应对失衡能力的价值》。计量经济学杂志。1975年
[8]舒尔茨·T·W .改造传统农业。。1964年
[9]巴罗·雷·杰,萨拉-马丁十世,《政治经济学杂志》,1964年。1992年
[10]吴S,沃克·D,德瓦多斯(DEVADOSS)等.改革后中国农业的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发展经济学评论。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