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6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海岸带主要功能区规划及成果分析

6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海岸带主要功能区规划及成果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60000字
论点:区划,功能,主体
论文概述:

本文把GIS技术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主体功能区划的评估中,对上海海岸带地区进行了主体功能区划的实证研宄和评价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研究背景
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滞后、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加剧、人口众多、各种资源相对短缺等问题和矛盾。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国家和政府的当务之急。为了缓解我国当前主要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自身经济发展能力的制约,十一五规划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前发展密度和发展潜力、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等因素,将土地空划分为四类主要功能区:优化发展、重点发展、 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根据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之间的发展秩序,形成合理的空发展结构。 主体功能区划思想是我国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转变。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以行政边界、政府管制和强调产业布局为基础的刚性规划,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发展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三个方面转向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为每个评价单元确定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并将经济中心、城乡体系、各种产业集群、生态功能区和各种能源矿产开发区落实到每个具体的/[/k0/】。然而,目前我国对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陆地省份,对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较少,对海岸带的研究更少。然而,海岸带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沿海地区占2。2005年占中国土地面积的9%,增加了中国人口的15%,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5%。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数字将再次上升。海岸带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单位土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地区。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资源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已成为制约沿海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海岸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是未来海岸带功能区划的重点研究方向。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科学方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它们在规划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从而严重限制了各种规划的编制过程。此外,由于传统数据和方法的过时,规划结果的正确性大大降低。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各种计划的效果很差,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只是作为研究材料保存,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1)。因此,如何将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空分析和统计方法应用于主体功能区划,如何将通过遥感技术获得的各种遥感数据应用于主体功能区划,以及如何结合优秀的数学模型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是本文的重点。

1.2研究意义
主体功能区划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理论的一项重要创新。在区域发展中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新思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打破了中国多年来形成的区域是规划单位、区域自主经营的局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前发展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三个方面衡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划具有促进区域间合理分工、实现各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经济增长第一”转变为“资源环境第一”。这一变化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资源环境的利用状况,提高其承载能力,而且可以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在不同的主要功能区只开展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活动,进一步保护了环境,避免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实现了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协调区域分工,调整产业布局。评价单元在确定主要功能区划类型的同时,基本确定了适宜的产业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了产业政策区划和区域政策产业化。此外,主体功能区划可以引导资源、人口、科技条件等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从而实现空之间的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3)建立新的绩效评估机制,促进政策创新。由于不同类型功能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同,经济和人口规模也不同,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也不同,因此评价的重点也应不同,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制定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和官员绩效评价体系。主体功能区划改变了我国以往基于行政区划政策的官方评估理念,使其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
上海海岸带是本文的研究区域。它位于长江三角洲之间,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经济部门。它是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上海也是一个人口密集、资源消耗集中、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大规模海洋开发,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甚至枯竭。近海水域污染严重,各种污染现象层出不穷,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除了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上海的经济效益和未来的长期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增长面临更大的压力和风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上海海岸带主要功能区划应运而生。在综合评价和分析上海市不同区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发展密度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当前价值确定不同区县为相应的功能区。通过引导资源、人口、科技条件等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实现空之间的产业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改变经济发展秩序和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促进各区县经济优势互补。

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1.4研究目标和内容................16
1.5技术路线研究................16-18
第二章主体功能区划的相关理论方法................18-25
2.1地理信息系统................18-21
2.2层次分析法................21-23
2.3模糊综合评价................23-25
第三章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25-35
3.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25-26
3.2海岸带指标体系的构建................26-33
3.2.1资源和环境承载力................26-29 [/BR/] 3.2.2现有开发密度................29-31
3.2.3未来发展潜力................31-33
3.3海岸带主要功能区划指标体系................33-35
第四章研究领域和指标分析导论................35-58[/巴西/] 4.0地理和地貌................35-36
4.1水文和气候................36[/比尔/] 4.2资源和环境................36-42
4.3行政和人口................42-45
4.4经济形势分析................45-47
4.5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分析................47-51 [/BR/] 4.6科技支持条件分析................51-52[/比尔/] 4.7社会支持条件分析................52-54[/ Br/] 4.8区域重要性评估................54-56
4.9沿海区相关指标分析................56-58
第五章数据处理................58-65
5.1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等级................58
5.2因子水平定义................58-60
5.3建立会员职能................60-61
5.4指数系统赋权................61-63[/比尔/] 5.5综合评价................63-65
第六章主要功能区划分及结果分析................65-72
6.1主要功能区划分................65-68
6.2结果分析................68-72
6.2.1主要土地功能区划结果分析................68-70 [/BR/] 6.2.2主要海岸带功能区划结果分析................70-72

结论

本文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主体功能区划评价。对上海海岸带主要功能区划进行了实证研究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1)地理信息系统在空之间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为主要功能区的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有利于空之间的指标选择和分布特征分析。由于主要功能区规划基于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和综合评价,因此需要各种数据,而地图数据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所需数据可通过空之间的统计函数获得。另外,由于各主要职能部门的数据非常复杂,数据类型多样,规模和标准不同,管理非常复杂,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空数据库进行管理是更好的选择。
(2)海岸带主要功能区划应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指标为重点,建立一套适合海岸带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资源与环境是主体功能区划中的“最短板”,因此这方面的评价应放在重要位置,指标选择或权重分配应加大。本文深化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海岸带主要功能区划的研究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主体功能区划认识不足,这种认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应逐步重视海岸带主要功能区划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加大对功能区划的投入,为沿海城市的经济规划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br/]
参考

[1]胡许巍,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趋势与问题[J]。城市规划,2002(3)。
[2]魏侯凯,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冷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7,28-30。
[3]高平,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选择初探[J]。中国土地,2010(11)。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组,《主要功能区形成机制及侵权管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
[5]王千,主要功能区绩效评价研究[?经济方面,2007(7),21-23。
[6]高国家权力。如何理解中国主体功能区划及其内涵特征[。《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
[7]孙珊珊和朱传庚。论主体功能区对中国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现代经济探索》,2006年。
[8]何广顺,王小慧,赵睿等。海洋主要功能区划方法研究[J]。2010年海洋科学公报。
[9]黎俊杰。建立主体功能区划基础的基本思路[。《中国经济贸易杂志》,2006年。
[10]范洁。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地理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