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城市家庭社会救助标准确定研究——以盘锦市为例

3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城市家庭社会救助标准确定研究——以盘锦市为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2000字
论点:盘锦市,社会救助,城市
论文概述:

通过对盘锦市城市家庭社会救助工作的深化研究,并结合实际探讨其可行方式,为构建良好的城市家庭社会救助工作体系提供了决策性的参考。

论文正文:

1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1.1相关概念

1.1.1贫困

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贫困”的各种概念。由于他们选择的关键词不同,他们的定义也不同。第一种观点理论是“缺乏理论”,这是大多数学者公认的。它以外表为贫穷的起点,包括从简单的物质短缺到包罗万象的社会和精神短缺。第二种观点是“剥夺理论”,即从深层次探究贫困的原因。英国的奥本海默认为贫困是机会的剥夺。他说贫困已经夺走了生存的能力,悄悄地夺走了更多的机会。第三种观点是“地位理论”。挪威人埃尔泽指出,贫困将根据经济、政治和文化模式进行分类。模式的底部是穷人的藏身之处。第四个角度是“能力理论”,在理论缺失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是能力理论的最佳解释。经过以上理论分析,在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例子。那么理论4的能力理论是对中国城市贫困的最好概括。没有工作能力,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固定的支持是他们申请援助的三个先决条件。然而,如今,主要由拖欠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和下岗工人以及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雇员组成的城市贫困群体显然不得不遭受社会剥夺或社会排斥。这些机会和地位削弱了他们现有的工作能力或经济来源,因此他们陷入困境。

1.1.2社会保障

根据国际劳工局的定义,社会可以被理解为通过一系列公共措施向成员提供保护,使其免受因疾病、分娩、工伤、失业、残疾、老年和死亡造成的收入损失或收入下降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灾难。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将社会保障定义为一项公共福利计划,旨在保护个人及其家庭免受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造成的收入损失,并通过免费医疗和家庭生活津贴等公共福利服务来改善他们的福利。在中国,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

2盘锦市家庭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盘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中部。盘锦市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盘锦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地级市,属于辽宁省。辖2区2县1开发区,即双台子区、兴隆台区、盘山县、大洼县和廖斌开发区。双台子区有9个街道办事处,38个社区居委会和7个村民委员会。兴隆台区有18个街道办事处,105个社区居委会和8个村民委员会。盘山县辖9个镇5个乡,共有6个社区居委会和155个村民委员会。大洼县有10个镇、4个乡和1个民族乡,共有29个社区居委会和138个村民委员会。截至2010年底,全市人口476,000人,常住人口131.2万人,比2009年底增加12,000人。城市人口85.3万,占城市人口的65.0%,农村人口45.9万,占城市人口的35.0%。男性人口66.2万,占全市人口的50.5%,女性人口65.1万,占全市人口的49.5%;全年共有9,347人出生,4,999人死亡。出生率为6.83‰,死亡率为3.65‰,自然增长率为3.18‰,计划生育率为88.1%。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35元,比上年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923元,比上年增长3.2%,恩格尔系数为31.3%。年底,494,000人受雇于城市单位,247,000人受雇于私人。其中,163,000人受雇于城镇私人。全年新增实名制工作岗位61,000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5.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9.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0.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8%。失业保险覆盖262,000人,比去年年底增长3.2%。盘锦市的城市家庭社会救助是以传统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基础的。自1984年建立以来,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建立了以城市家庭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城市家庭社会救助工作已经从突发性的紧急救助开始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从解决困难家庭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形成了就业与保障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城市家庭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今天,一个新的城市家庭社会援助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它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辅之以医疗保健、教育和住房等特殊援助,并辅之以援助和社会援助。……
............................

目录
摘要....................................................................................一、
摘要.....................................................................二.
导言....................................................................................1[/ Br/]1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5
1.1相关概念....................................................................5
1.2理论概述....................................................................7
2盘锦市家庭社会救助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9
2.1盘锦市家庭社会救助现状..........................................10
2.2盘锦市家庭社会救助运行机制..............................19
2.3盘锦市家庭社会救助问题及原因分析...21[/br/ [3]盘锦市家庭社会救助标准的决定与分析……25
3.1多层次指标评价分类...............................................25
3.2盘锦市家庭社会救助标准决策模型……27
3 . 2 . 1惠普指数授权..........................................................27
3.2.2指数分配的确定...........................................30
3.3城市家庭社会救助标准决策模型的实证分析…… 33
4结论和政策建议....................................................................36
4.1基本结论............................................................36
4.2政策建议............................................................37
参考....................................................................42

结论

目前,很难用政府筹集的物质和财政资源来考虑社会上的所有贫困群体。面对城市家庭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前提,在倡导以政府救助为主要途径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慈善公益事业对政府主导的社会救助思想的积极补充作用,鼓励富人团结起来帮助和关怀社会成员中的弱势群体。首先,要进一步拓宽城市家庭社会救助渠道,鼓励公益性非营利民间资本以命名、定向捐赠等多种形式参与慈善事业,鼓励和倡导他们直接捐赠发起各种活动。其次,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私人资金投资于社会援助。目前,我市的优惠捐赠政策主要是实行税前扣除,加大对企业捐赠的税收激励,创新激励方式,提高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救助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新型社会救助模式。第三,政府不应该在慈善组织的管理上过度行事。慈善组织的具体运作不需要政府干预,因为慈善组织有力量承担分解救济工作的权力。四是提高各级慈善公益组织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从社会慈善公益组织内部分析,加强行业自律,改善内部组织运作和各种社会监督机制是自我完善的首选。凭借良好的声誉和社会信誉,各种社会时钟形式的慈善捐赠被吸引。慈善事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人文精神和倡导慈善的传统文化。帮助有需要的不幸个人和群体承担起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促进社会良好道德建设,是一项积极的举措。随着经济的增长,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正在逐步提高。慈善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发展成为一项由人民驱动、政府支持的社会事业。

参考

[1]郑功成。社会保障科学[。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钟任瑶。社会援助和社会福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延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刘政。当代中国社会救助政策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5]唐军。中国城市居民贫困问题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6]旅游。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硕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洪大勇。刘忠祥。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与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2(2)
[8]彼得。《城市社会救助研究》,[,2007年,
[,9]赵磊。城市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研究[[2008]
[10]吴仁华。《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