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5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民俗旅游与文化变迁

5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民俗旅游与文化变迁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55000字
论点:赫哲族,文化,音乐
论文概述:

本文通过对这个个案的实地调查,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学习一些方法,并找出一个模式,运用音乐学形态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变迁理论。以田野调查为基本立足点,实地考

论文正文:

第一章许仑

本研究课题主要基于笔者在通江市街津口镇三年的实地调查,探讨街津口镇赫哲族自2000年以来的民俗旅游和文化变迁。在撰写本文之前,绪论首先简要介绍了赫哲族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理论来源、研究现状和数据来源以及自然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它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长期以来以捕鱼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笔者近年来对赫哲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变异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赫哲族传统音乐传承与变异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色。赫哲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地理位置偏远,笔者通过近一年的数据收集和调查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即专著和论文)大多集中在音乐形式或音乐史上。
其次,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变异正在迅速加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调查和相关数据收集,笔者发现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开放和旅游项目的不断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支柱产业,也对该地区传统音乐的传承产生了较大影响。
同样,提交人熟悉家乡的少数民族。由于作者在黑龙江出生和长大,他深受当地习俗和文化习俗的影响。此外,黑龙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环境使得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中仍然保持着原始和神秘。这也是促使作者选择学习黑龙江赫哲族音乐的初衷和愿望。接下来,笔者试图选择赫哲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之一进行实地调查,并制作了《采风可行性调查报告》,包括调查的任务、目的、范围和时间。赫哲族选择了通江市街金口赫哲族乡,因为这是中国赫哲族最大的民族聚居地。1985年,界金口被黑龙江省指定为省级旅游区,成为旅游胜地。它也是赫哲族文化、经济和政治的集散地,最能反映赫哲族的生活音乐。那么它所代表的赫哲族音乐的变异首当其冲,所以确定这次聚会的地点是绝对有代表性的。..............................
..............................

第二章[街金口镇赫哲族音乐文化个案调查/br/]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2000年前赫哲族音乐文化概述;二是2000年后对“赫哲族文化村”的实地考察;第三,对“赫哲族文化村”的演出进行了个案访谈。

第一节赫哲族音乐文化2000年前简评

由于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差异,以及前人在这一领域进行的有限调查研究,所有这些困难使得作者很难获得这一领域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本节关于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内容主要来自二手资料。(1)本节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1840年以前的赫哲族音乐文化对于1840年以前的赫哲族音乐文化,笔者根据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我的基本归纳,分为:南北朝以前的原始音乐和舞蹈;隋唐时期的“吹叶唱歌”;辽金萨满乐舞与民歌:明清时期的吸收与融合。

(1)南北朝以前的原始音乐和舞蹈

赫哲族的祖先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苏神,在汉魏时期被称为彝楼,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布依族。历史上,中原王朝称东北苏神国家为“东夷”,而“袁玉娥禹”则说:“东夷的音乐是一种矛舞,有助于时间的活。”它指出了舞蹈者手持舞蹈的道具和功能,即手持长矛帮助作物生长。由此可见,这种舞蹈具有独特的巫术和粗俗。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苏申人创作了具有战斗内容的舞蹈和模仿鸟和昆虫鸣叫的歌曲,这可能是他们最早的音乐和舞蹈。大约公元2世纪后,苏申改名为义楼。彝族主要从事原始的捕鱼和狩猎生产。为了获得更多的猎物,人们寄希望于神的保护。他们的舞蹈主要是为了生产和维持神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因此,他们昼夜不停地唱歌跳舞,崇拜天堂和上帝,创造了一种“数十人互相跟随,踏着土地作为节日”的歌舞形式。人们有节奏地模仿动物的啁啾声或快乐的叫声,伴随着“踩在地上庆祝节日”的动作。大约在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苏申也被称为布吉。这一时期,赫哲族的祖先处于民族迁徙和变迁的过程中。在原始的生产劳动和动荡的生活中,他们没有形成清晰的音乐意识。当时,随意的歌唱和摇摆身体主要是为了娱乐,音乐仍处于朦胧状态。公元5世纪晚期,伍基人控制了东北的中部和西部。根据《北史》第94卷《别走运》的记载,别走运的使节们表演了激烈的舞蹈,以示宴会上打斗的场面。大多数歌舞都反映了“曲折和许多战斗”。这是我国赫哲族民歌最早的文献记录。上述原始音乐舞蹈的历史记录显示了赫哲族祖先音乐活动的原始形式。根据这一计算,赫哲族民歌的起源应该是在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
................

第三章结金口乡赫哲族音乐文化个案研究..............................35
第一节赫哲族传统音乐在商业表演中的文化变迁............................35
一、....................................................................36
二论传统民歌《嫁给一个富裕的家庭》——兼论民间说唱《伊玛坎》............................................................46
三,关于原始宗教“萨满舞蹈”....................................................................48
第二节赫哲族民间音乐在旅游业中的文化变迁...................52
1、民间音乐生产的文化变迁.....................................................................53
2,相信民间音乐的文化变迁....................................................................57
第四章结论和思考..............................................................................................62
民俗旅游对赫哲族音乐文化变迁的负面影响……62
一、旅游对赫哲族精神文化的影响..........................................................63
二。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忧虑......................................................63
第二节民俗旅游对赫哲族音乐文化变迁的积极影响..............................64
一、帮助打造赫哲族文化品牌...................................................................64
二,......................................................64
3,.........................................64
第三部分,对发展民俗旅游和保护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几点思考..............................65
一、............................................................65
二为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运用文化相对性的观点和原则,......................................................66
主要参考资料........................................................68

结论与思考

民俗旅游本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学术界对民俗旅游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基本的规定。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实地调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跨文化交际的后果,即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后果。
通过对赫哲族的三次实地调查和对不同身份赫哲族的实地访谈,笔者大致得出结论:自2000年以来,在旅游业的介入下,街津口乡赫哲族的音乐文化在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与传统体系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可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发展,在促进和繁荣街景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同时,可能会引起赫哲族文化的一系列变化。
这自然会带来环境与人的联动变化,即街景口赫哲族文化的变化。民俗文化所在地区的变化,实质上可以看作是旅游目的地原始文化和游客外来文化这两个相互开放的文化体系之间的不断相互适应。在变革过程中,两个“对抗”系统不断地自我组织和修复。值得注意的是,赫哲族民俗旅游引发的文化变迁是不可避免的。赫哲族民俗旅游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必将对当地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参考

我,作品
1。陈数写道:“赫哲族民歌简介”,《中国民歌整合黑龙江卷》,1997年版。
2。赫哲族简史写作小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3。赫哲族之声:同江,2006。
4。黄树平,龚培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主编蒋敬、关建华、钱荣:《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6。科林艾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7。凌春生:《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影印)。
8。刘中伯:《赫哲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9。桑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桑诺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欣赏》,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11。石鲁国著:《北方通古斯人的社会组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