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6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46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6000字
论点:社会,和谐,和谐社会
论文概述: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论文正文: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一)“和谐社会”是什么

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关系。这种社会公平确保每个成员相互依赖和促进,没有任何根本的利益冲突。
从区域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在区域之间的和谐,即缩小区域之间居民享有的福利水平差距,区域产业分工合理化,加强区域之间的平等合作,形成利益转移机制,国家政策偏向落后地区,以及尊重各区域人民在自己生活中的自主权。从阶层的角度来看,它体现了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理想的社会阶层应该是富人少,穷人少,中产阶级强大的社会。这需要合理的制度和公平的阶层流动。从年龄结构来看,它体现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和谐共处。中国正趋于老龄化。如何在社会活动中正确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协调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关系,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因此,正确协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关键。兴趣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直接需求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上。当前,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与根本利益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张的矛盾。受相对滞后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公民很难充分满足不断提高和丰富其物质文化利益的要求。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更难平衡各方利益,协调解决各种冲突。为此,我们必须深化改革,尽最大努力在具体制度和政策设计上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差异、政治差异和文化差异,使人们能够真正和睦相处,从而确保整个社会的和谐。

3。人与社会的和谐[所谓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和谐社会发展是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是一种双赢和多赢的发展。在和谐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幸福和自由,也有义务为社会提供服务。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理想工作,并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社会应为每个人提供完善人格、充分发挥潜力的机会和平台,并根据每个人的劳动质量和数量给予合理公平的报酬。因此,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使“两个全面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实践中实现“两个全面发展”的统一。..............................
...................

二、“和谐社会”与和谐思维

在人类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人类总是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任务选择、改变或创新思维方式。一般来说,人类的思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抗性思维,或战斗性思维;另一种是和谐思维,或统一思维。存在决定意识。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是人们头脑中复杂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我们的世界是对立统一的世界。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合理的。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主要使用什么思维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将对中国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和人类发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动了具有更丰富时代内涵的新观念的形成,特别是新哲学和新思维方式的诞生,成为时代精神的升华。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思维。和谐思维是时代精神的呼唤,是社会主义新时代辩证法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

(1)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对立统一的规律

从字面上看,和谐思维似乎是一种新的提法,但实际上它的内容已经存在。中国传统思想倡导的“和谐是最重要的,宽容是最高的”是一种和谐思想,但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和谐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合理延伸,而所谓辩证思维只是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体现。因此,要阐明和谐思维,必须从辩证法入手。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因此,要建立和谐思维,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对立统一的规律。
对立统一的规律也被称为矛盾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人们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辩证法中提到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要素之间及其相互关系的对立统一。它有两个基本属性:身份和竞争。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另一方面,矛盾的双方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有一座桥梁,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对抗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和趋势,内容广泛。……
..............................

目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5[/比尔/] (1)什么是“和谐社会”................................5
(2)“和谐社会”的性质................10
(3)“和谐社会”的特征..............................11
(4)“和谐社会”问题的含义……19
2,“和谐社会”与和谐思维……25
(1)全面准确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25
(2)古典作家对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27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谐思维方式的形成........30
3。正确对待社会的“不和谐”............................35
(1)和谐是追求的理想。不和谐是真实的存在。……35
(2)“和谐”和“不和谐”是辩证关系。..............................40
(2)正确看待“不和谐”,努力构建和谐社会……42
4。构建“和谐社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6
(1)辩证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6
(2)..............................49
(3)构建和谐社会是统一的..............................50
(4)有了目标和过程,“和谐社会”的概念就无法简化。..............................52
(5)要构建和谐社会,“一”与“多”的关系必须妥善处理。……54
....................................................................58

结束语

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党的领导,中国这个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大国就不可能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角色是在历史和人民的双重选择下形成的。其权力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与国内反动派勾结,一再诽谤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的政治制度。目的是打倒共产党,使中国重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覆辙,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实力,阻止中国的和平发展。毫无疑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基本前提之一,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规划能否如期进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领导,如何发挥领导和组织作用,与时俱进。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下,执政党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它主要通过政府机构的政治动员来负责所有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实际上是执政党管理权的延伸。然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社会成分、社会价值、社会利益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多样化,传统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结构悄然发生变化,仅靠执政党的力量覆盖日益复杂的社会事务越来越困难,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 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授权的具有行政管理性质的基层社会组织不再能够承担一切社会事务的管理责任。 ......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执政主体与多元化执政主体的关系,既要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多元化执政主体的积极性。

参考

1,魏吉辉:《从对抗到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3期。
2。朱Xi周:《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论,第5期,2005年。
3,马思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途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贾房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5年第9期。
5。余克平:《和谐社会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6。刘德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正确理解和处理辩证关系”(《新华文摘》,2005年第20期)。
7。高尚全:“构建和谐社会:三个挑战四个问题”,人民论坛,2005年第5期。
8。常秀泽:《和谐社会的价值、特征和构建理念》,人民日报,2005年3月18日。
9。王世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个维度》,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0。吴健:《关于和谐社会的思考》,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