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6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冯友兰新理学中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26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冯友兰新理学中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6000字
论点:宗教,哲学,中国
论文概述:

本文依据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综合运用比较法与文献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反思国内哲学界对冯友兰哲学思想的研究现状,并试图阐明这一观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正文:

第一章:冯友兰新儒家的宗教观

在我国学术界,宗教的定义,在这种反思中,人的力量占据了超人类的力量。有两个基本观点对大多数研究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马克思的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另一个是恩格斯对宗教的回答:“所有宗教都只是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列宁对前一种观点有类似的看法,即“宗教在精神上是一种劣酒。冯友兰对宗教的定义是“每一个主要宗教都是有一定上层建筑的哲学,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4)宗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生活哲学,其核心是哲学,但宗教必须依赖迷信、教条、仪式、组织等。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冯友兰说:“大多数宗教也相信有一个所谓的天堂或天堂,在那里一切都完全在底部。”③但冯友兰认为,“所谓上帝,不过是人类人格的无限放大;所谓的天堂只是对世界的理想化。这是人们从人类的角度想象“什么”和图形思维的结果。关于对宗教功能的理解,冯友兰认为,“人们遵循道德规律,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宗教问题。”由此,冯友兰肯定了宗教对人类社会道德的维护作用。

首先,宗教是一种哲学,具有某种上层建筑宗教的定义和特征
冯友兰说:“神话走进宗教。宗教是神话的系统化。理解代表着对自然的态度。神话和宗教,它们的目的和功能也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关注。它们都从十个方面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人们就可以知道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并从中找到一个居住的地方。“冯友兰在研究了宗教的形成和特征之后,认为宗教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在于:第一,在现实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下,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是个人无法解决的。宗教宣传登上了天堂,追求来世的幸福。正是为了安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第二,生活中总有问题,比如安全、幸运和不幸、痛苦和幸福、荣誉和耻辱、团结、生活、年老、疾病和死亡。这些麻烦将对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产生巨大影响。人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必须依靠超自然力量——神。这是人类造神运动的一般来源。宗教诉诸信仰,使人们有精神寄托、情感安慰、幻想来给予满足,从而消除烦恼,感受精神幸福和解脱。第二,生命短暂,万物都在变化,但不是经常变化。如果你想要永恒和持久,你必须寻求宗教。................................
..............................

第二章冯友兰新哲学中的哲学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以“哲学是西方名词”开始。谢无量还在《中国哲学史概论》中说,“哲学的名字在旧书里找不到,葛底斯堡的名字;东邦的音译;而且它也被接近口试的人使用。”②无论对于中国哲学史来说,当然要承认中国有一个“哲学”,虽然没有哲学的名称,但是有哲学的现实。西方“哲学”的名称实际上是从拉丁哲学翻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爱智慧。
冯友兰定义了哲学,并说:“理解意识的底部就是理解思想的底部。这个想法,如果成为一个系统,就是哲学。”③认为哲学是理解它的理解,是思想的思想,即反思。宇宙中的事物是没有意义的,但当它们被理解时,它们就有意义了。(4)这种感知越深,事物的意义就越深。一个人的意识越深,思考越深,意识或思考的意义越有价值,我们就越值得思考。只有通过反思,反思,我们才能使一个人不断成熟,使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不断成长,不断争取自我完善。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强精神密不可分。

1。中国哲学的精神
“极其光明和温和”是冯友兰公认的中国哲学精神,也是他的新理学追求的最高目标。这是他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的概括,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是这一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冯友兰认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能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指的是关于现实的信息),而是一个接一个地提高生活的境界,达到一个超越这个世界的世界,获得一个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3)新理学是在这种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的。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新理学的宗旨,追求人生最高境界的哲学的本质特征是“极其光明和温和”。冯友兰认为,“极其光明而温和”蕴含着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内涵。它不仅是新理学最高生活境界的总结,也是新理学的最高目标和终极追求,同时也是其理想人格的总体特征和外在表现。“极其光明和温和”的天地境界体现了中国入世对超社会和超道德的超越性追求。在出生的理想中,一个人不应该忘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深切关怀。
冯友兰说所谓的“极其光明”是关于人类的境界,而所谓的“中庸”是关于人类的行为。人们常说中国哲学的独特境界是“极其光明和温和”。“一个人在这种状态下的生活是最理想和现实的。这是最实际的,但不是肤浅的。这也是积极的,但对于跑得快的人来说,如果他们出错了,就不是积极的。”..............................
................................
第一章马玉兰新儒家的宗教观
1。宗教是哲学加上某种上层建筑——宗教的定义和特征............................2
2。对未来犹豫不决。然后,越是相信宗教——宗教产生的原因——..............................4
3。减轻了他对未来十年的疑虑。宗教的功能...............................................9
第二章冯友兰的新理学哲学...................................................................12
1、极其光明和温和——中国哲学的精神,..........................................................12
2,日常使用不知——中国哲学的特点,........................................................14
3,无用之用——中国哲学的功能,....................................................................17
第二章冯友兰新理学中宗教与哲学的关系,.........................................20
1,宗教是宗教的原因——形象地说,......................................................20
2,为什么哲学是哲学——显然,....................................................................23
3、宗教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哲学是基于清晰的思维。宗教绘画理想的替代……26
结论...........................................................................................................32
参考....................................................................................................33

结论
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增长,科学继续向前发展。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来看,宗教是不科学的,有些宗教甚至与十门科学背道而驰。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的策略正在萎缩。哲学被称为“科学之母”。西方社会科学如此发达的原因是他们追求“一流的科学依赖于一流的数学,一流的数学依赖于一流的哲学”。可以看出,哲学和宗教一样,并不违背科学。人类知识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在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热爱哲学。在中国,有一种“民族文化热”,哲学知识将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普及。哲学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像以前的西方社会一样,只有贵族才有闲暇学习哲学,这使得哲学成为一种“奢侈品”。我们大多数人都能接触到哲学知识,并开始慢慢“受益”哲学。与宗教相比,哲学是反思一个人的言行,而宗教只是忏悔和做错事。在上帝和上帝的“保护”下,人们从不反省自己的行为。宗教忏悔只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思想负担,让他们花时间忏悔,这样他们就能背负沉重的十字架,走上人生的道路。只有反对“提神”,才能调整自己的言行。只有“适度”的哲学,既诞生又进入世界,才能取代宗教。只有这样的哲学,“极其明亮清晰,完美地将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
信仰比宗教更重要,信仰不等于宗教。宗教的功能导致宗教的恒定性,但宗教只是人们信仰和情感的表达。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而不是宗教。从中国国旗升起的中国人民是真正的“中国人”。他们有儒墨之责,也有道家之外的东西。他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人生哲学。无论是在困难时期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非常满足。在这种中国文化中成长的中国人更相信哲学而不是宗教。

参考资料;
[1]涂又光《评论》哲学研究1992 (7)
[2)张永义《道家思想对马友兰《新理学》中国哲学的影响1999 (4)
[3)夏钟毅《论冯友兰的“圣人情结”齐鲁期刊1999 (6)
[4]杨汉卿《冯友兰十儒人生哲学》哲学研究11 墨家与法律《哲学研究》1990 (1)
[6]张岱年《中国哲学中的标题概念》安徽大学学报1983 (3)
[7)傅友德《精神与身体:宗教哲学的比较研究》哲学研究2000 (6)
[8)倪良康《东西方思想中“知识直觉”的不同命运》社会科学前沿2002 (1)(3)
[9]杨泽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Help
[10)范鹏《论冯友兰新理学对旧理学的超越》兰州大学学报200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