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750字硕士毕业论文20世纪作曲家与打击乐器的发展

38750字硕士毕业论文20世纪作曲家与打击乐器的发展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750字
论点:打击乐器,乐器,作品
论文概述: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应该确立一个世界音乐文化的整体关系,这样才能在发展音乐多元化的今天,保护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在真正平等的意义上做到资源共

论文正文:

序言

对于本文的题目和内容笔者在 1 年前就有了写作计划,原本想以 20 世纪管弦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和它们的起源作为资料,但索性又想不如给世界上已知的打击乐器做个比较全面的梳理,可以使这篇论文更有意义和价值。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项整理工作是那么的复杂、繁琐,收集这些乐器和找出它们的来源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尽管如此,其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和欣慰的;根据反复的调查,收集的这些资料的准确度还是让人满意的。笔者把其中一些进入到交响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单独列出来,并对这些乐器的发展和首次进入西方管弦乐队中的时间以及曾出自哪一部作品进行了梳理。在这篇论文里,笔者分析 20 世纪著名作曲家的作品,用来阐述打击乐器是怎样被巧妙运用,都有哪些民族乐器被使用以及作曲家对这些乐器的创新演奏法。文章的最后,笔者跨出了音乐的范畴,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音乐的魅力如何超越种族的界限。
 第一章 世界上有记载的打击乐器概述 对于世界上已知的打击乐器的收集,是一个繁复的工作,早在 1 年前笔者就开始阅读詹 姆 斯 · 布 莱 德 斯 的 《 打 击 乐 器 和 它 们 的 历 史 》 ( James Blades , Percussioninstruments and history),从中受到了启发,并找到了很多打击乐器的介绍和图片记载(这些图片大部分出自博物馆)。为了确定这些文字和图片信息的准确性,笔者又通过网络上的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tiscali.reference) 进行了检查并得到证实。在《打击乐器和它们的历史》(一下简称为:此书)里记载着从最早的打击乐器如噪音器(类似现代的沙桶,可以发出沙沙音的乐器)磬(距今有 4000 多年,既是乐器也是工具)到现代文明科技的机械定音鼓;从中国的锣到非洲的鼓;从民间祭祀的礼器到西方交响乐团的乐器,此书比较全面的记载了现今已知的打击乐器,但还有一些没提及的打击乐器,笔者通过其他可能的途径收集,也在附录里做出了补充。 一、 从实用到艺术的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的种类繁多,材料一般以金、木、竹、革、土为主。艺术来源于生活,早期的打击乐器甚至用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日常生活的工具做乐器。在功能上,有的用于祭祀、婚礼、葬礼,有的用于村子之间的传递信号,也有其他实用性功能的乐器(即可以作为杯子、勺子也可以作为乐器使用的用具);这些都是打击乐器被认为是最早发源的乐器的原因。由于打击乐器是在劳动生活中出现的,所以在相同的时间段里不同的民族发明的乐器出奇的相似。例如:加纳的 Agbe、sheker、Jita 和尼日利亚的 Axatse,这四种乐器有着形似的外表:用干葫芦的外壳上覆盖用小珠编织成的网,以晃动发音。它们虽然没有一模一样的外貌,但也可以以兄弟相称,即海德格尔称的“家族相似”。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远古时期的打击乐器都是人们随手可得的抒发情感的工具,并没有过多的去设计,所以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手工艺技术发展,制作出了复杂的鼓类;从这时起打击乐器的种类丰富起来,从单面皮的鼓到双面皮的鼓甚至出现可调音高的鼓。生活水平和工艺技术的提高,使乐器的造型进入了审美的阶段:很多民族的乐器上开始出现图案,有雕刻上去的、有用颜料画上去的。有的图案有一定的意义,有些则是为了美观。现大英博物馆馆收藏的圆柱鼓就是在 11 世纪到 12 世纪出现的,其雕刻技术之完美,可与当时的任何一件艺术品相媲美。由于打击乐器的节奏鲜明,被用到了军队中,以鼓舞军人士气,操控前进步伐的速度。中世纪末期,一小部分乐器先后被引进西方的管弦乐队中,但只有几种被保留下来。直到 20 世纪,越来越多的民间乐器才进入西方管弦乐团。20 世纪中后期,很多作曲家对打击乐的创作又回到了实用阶段,如:拉塞尔的作品中用到了碎的玻璃;约翰凯奇的作品中用到了罐子;谭盾的作品中出现的水,纸,石头等等。在现代的一些作品中又出现了实用性的打击乐器。20 世纪,一些实用性的打击乐器又回到了艺术领域。关于现有的打击乐器收集与研究成果见附录一。 二、进入交响乐队的打击乐器定音鼓(Timpni)的原形是阿拉伯的纳加拉鼓, 约 13 世纪后期传入欧洲,15 世纪用于军乐队,1475 年在教堂中开始使用定音鼓。定音鼓是最早进入乐队的打击乐器,17 世纪进行了一些改进,开始在管弦乐队中使用。由于它丰富和广泛的表现力,定音鼓在西方音乐中使用得非常普遍,最早出现在乐队的时间是 1675 年,在吕利的歌剧《迪茜》中。18世纪末~19 世纪 20 年代,这时期的作曲家经常改变鼓的音高,来配合乐队的调性,尤其是在贝多芬的作品里,他的创作巩固了定音鼓在乐队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木琴(Xylophone) 的历史可以追溯的公元前 2000 年,一些学者认为木琴的祖先最早在亚洲,在中国发现了类似的乐器,在唐代出现的(由 16 个被吊起来的方响组成)。公元1300 年时这件乐器被记录在案,在 1500 年时由非洲的奴隶带入欧洲及拉丁语系国家。直到 1874 年首次出现在西方的交响乐队——查尔斯卡米尔的《圣-桑可怕的舞蹈》。20 世纪以后的木琴作品不再是点缀,很多作品中的旋律部分开始由木琴担任。小军鼓(Snare drum)有记载的资料是在 15、16 世纪的欧洲,它们被称为塔伯尔鼓(tabor),用在法伊夫(fife)的瑞士军队里作为战鼓发挥作用。这种鼓的声音可以操控军队前进的节奏,鼓舞士气,是一种很典型的军事用鼓。小军鼓 1706 年首次进入交响乐队中(梅耶尔的歌剧),丰富了交响乐队的音色,后来的作曲家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创作,使小军鼓在管弦乐中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接受。锣(Tam Tam)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它在公元前两千多年以前就在东南亚国家被使用,但据中国的历史记载,公元 500 年在缅甸和西藏地区发现了这件乐器。爪哇、越南、缅甸、老挝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是这件乐器的发源地。到目前为止这件乐器已经有着数百年或更长的历史,它不仅在庆典、婚丧中使用,在古时的乐队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不单单在亚洲,锣已经成为欧洲管弦乐不可缺少的乐器,1790 年被莫扎特写入作品《女人心》中。在 19 世纪以来的管弦乐作品中常被用到。大军鼓(Bass drum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制,其中一种鼓腔很短、薄,鼓皮尺寸很大,14 世纪在欧洲的土耳其出现直到 19 世纪。另外一种鼓很长,鼓腔的宽度是上一种的两倍左右,这种鼓的尺寸也在不停的改变,直到 19 世纪定型后相对稳定。普遍认为该乐器是格鲁克首次引进交响乐队,1761 年 在作品《奥非欧与犹丽迪茜》中首次出现。镲(Cymbals)在远古时代被用在宗教仪式中,起源于亚洲。公元前 800 年时在埃及发现,中世纪时才在欧洲出现。镲在 17 世纪的乐队中出现,1680 年在 Strungk 的歌剧《伊斯特》中使用,但是有间歇性,并没有保留多久,直到 18 世纪又回到了乐队,至今一直在被乐队使用。
第二章 从作品中解析 20 世纪作曲家 对打击乐的创新在这里列举几位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从作品的分类看打击乐的发展。由于打击乐在交响乐队中的成功运用,不少作曲家开始在室内乐作品中加入打击乐器,甚至专门为打击乐创作。这里介绍几首作品:有打击乐的室内乐作品;打击乐为主的室内乐作品;专门的打击乐室内乐作品;打击乐独奏作品。介绍在这些作品中作曲家应用了哪些打击乐器、探索非常规的演奏方式和对音色的要求。 一、室内乐作品 (一)巴托克(Bela Bartok) 巴托克是一位必须要介绍的作曲家。他对每件打击乐器的应用都是一丝不苟的,他的作品是精心编排和熟悉乐器特性的完美例子。虽然其他作曲家,如斯特拉文斯基和尼尔森,在巴托克之前就运用了定音鼓的滑奏手法,但后者对这种手法的挖掘程度超过了任何一位他之前及同时代的作曲家。尽管如此,他对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十分谨慎。在作品《弦乐,打击乐与刚片琴音乐》(1937 年)的第三乐章里,滑奏有的带颤音,有的不带颤音,跟他其它的作品一样,这些滑奏都是在定音鼓的音域之内。然而,这些细节并不总是被遵守,有些作曲家没有去了解定音鼓的音域,会把滑奏的音高写在中音区,并且上行或下行到定音鼓无法演奏的音域。关于《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1937),巴托克在1938 年 1 月的《巴塞尔民族报》上谈到:“我在好几年前就已经打算为钢琴和打击乐写一部作品。在此期间,这种信念在我脑海里逐渐增强:一架钢琴同往往都是发出非常刺耳的声音似的打击乐器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平衡,因此计划有所变动,不是一架,而是两架钢琴与打击乐器相配。去年夏天巴塞尔国际新音乐协会请我为 1983 年 1 月 16 日的周年纪念音乐会写一部作品。这时我很愿意利用这个机会实现我的计划。这部作品成为了后来作曲家灵感的源泉。在第二乐章里,五种打击乐器的组合—镲(槌的选择有明确的要求,用细木棍或软棍敲打、击打部位或是极边缘或是中心的、上响弦和不上响弦的小军鼓、锣、木琴和定音鼓,与钢琴完美呼应——使这部作品成为了室内乐曲目上的一颗明珠。在终曲里,还注明镲用小刀的刀锋来敲打,敲打部位为极边缘(pppp),作品以小军鼓结束,“用两根极轻极细的棍子演奏”(这里有人使用的是编织针或是筷子)。与这些精致声音形成对照的是,第一乐章引子里的镲(用小鼓鼓槌的较重一端敲打镲的顶部),这出现在极轻的定音鼓和钢琴织体之后。在这部作品中巴托克具体说明了乐器的摆放要求和打击乐器的特殊演奏方式。三角铁所需的击打物:“(a)普通的金属击打物;(b)细木棍;(c)既短又重的金属击打物”。对于镲的要求:“(a)用定音鼓槌;(b)小军鼓槌的槌尾;(c)细的木棍;(d)用刀片或类似的乐器。”小军鼓:“有两个鼓,一个上响弦,一个不上响弦。”他还说明“上响弦的小军鼓在没有演奏的时候应该被取下,以防止共振”。以此可见这部作品中他对一些小细节的注明,也是后辈作曲家学习的榜样。 二、打击乐为主的室内乐作品 (一)埃德加德·瓦雷兹(Edgard Varese) 瓦雷兹爱 好新的音响实验,特别是在打击乐的领域内。其代表作《电离》(Ionisation)(1931创作完成)是一部由13个演奏者演奏40件乐器,用了很多西方和东方的打击乐器乐。曲约6分钟。40种乐器中包括体鸣乐器(金属制、木制)、膜鸣乐器(鼓类)、气鸣乐器(乐鞭)等常用及不常用的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还有两个警报器,及在最后17小节才使用的仅有三个有固定音高的乐器:钢琴、钟琴和管钟。乐器中有许多是非西方的乐器,如各种中国锣、钹,非洲的邦个鼓、刮鱼、响葫芦,及三角铁、响板、铃鼓、沙球,还有雪橇铃、牛铃、乐砧、乐鞭等。这部作品基本上完全是用打击乐器创作,并且是有着重大影响的作品,对打击乐器在20世纪广泛而独立的使用有开创性的影响。(见附录二:谱例2-2和谱例2-3) (二)威廉姆·拉塞尔(William Russell) 《八种打击乐器的赋格》(Fugue for Eight Percussion Instruments) 是他在1933年写的重要作品,需用的乐器有:钢琴、定音鼓、大军鼓、小鼓、镲、三角铁、木琴和钢片琴。拉塞尔要求很不寻常的演奏方式,它们包括:“用钢丝刷贴近小军鼓鼓皮的边缘摩擦,用三角铁槌击打定音鼓的金属边缘和铜罐。”拉塞尔要求使用被止住音的三角铁,并规定三只三角铁尺寸分别为4、6和10英寸。除了两对直径为16和18英寸的对镲外,此作品还需要一只悬挂的中国镲和一只14英寸土耳其镲。同样还注明的有一只钢丝刷靠在一只振动的镲上,有些时候镲在击打之后要马上合上。大军鼓用小鼓鼓槌和手指敲打;,高音音符靠近边缘演奏,低音音符靠近中心演奏。那种原始的摩擦鼓的音色是从大军鼓里制造出来的,将一只小军鼓鼓槌靠在鼓头的中心处,用一只涂了松香的手套摩擦鼓槌。拉塞尔使用的一些新颖的演奏方法在今天仍然是独特的。拉塞尔在作品《三种舞步》(Three dance movement)中,对打击乐器的要求同样奇特,尤其运用了非常规性的打击乐器。在这部作品中他要求,三角铁应该用锤子敲击;铁毡或钢管用重锤敲击;用弓子拉吊镲的边和木琴;镲用缠过橡胶带的木棍敲打;用三角铁槌敲击汽水瓶;另外还要求要有一个破碎的瓶子,和一个小的餐铃。他的这些创新并没有完全被人们接受,遇到了很多保守力量的反对。但无论如何,他的这些对传统乐器的特殊使用以及对非常规乐器的开发,确实增加了新的音响效果。 第二章 从作品中解析20世纪作曲家对打击乐的创新……………4一、 室内乐作品……………4二、 打击乐为主的室内乐作品……………5三、 打击乐室内乐作品……………6四、 打击乐独奏作品……………7 

结论

笔者在为世界上有记载的打击乐器做整理后,统计出源于非洲的打击乐器约占 50%;亚洲的约占 25%;欧洲的约占 10%;拉丁美洲、澳洲土著人、印第安土著人、小岛国等共占 15%。 由此可见,打击乐器的种类和数量大部分来自于第三世界国家。从 19 世纪到今天,打击乐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例如:非洲的奴隶把原始的马林巴(Marimba)带到美国, 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变,直至今日的马林巴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共享的打击乐器之一。20 世纪以来,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音乐发展的多元化日益显著,作曲家们在创作作品时开始涉及其他民族的打击乐器。
 

参考

1、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4 月版。3、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年 4 月版。4、[美]提顿:《世界音乐》,周刊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4 月版。5、库斯特卡著:《20 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宋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5 月版。6、[美]柯蒂斯.W.戴维斯、耶胡迪.梅纽因:《人类的音乐》,冷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年 4 月第 2 版。7、[美]:埃弗雷特.赫尔姆著:《巴托克 》刁承俊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版。8、[法]Robert Siohan 著:《斯特拉文斯基画传》汪纯子、王红川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9、魏岩:《漫话民族打击乐》,《中国音乐》,1991 年第 1 期,第 65 页。10、郭友全:《击乐节奏的魅力》,艺海,音乐时空,2004 年第 1 期,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