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3332字硕士毕业论文网络时代的舆论管理与隐私保护

23332字硕士毕业论文网络时代的舆论管理与隐私保护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3332字
论点:网络,隐私权,舆论监督
论文概述:

网络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们网络舆论监督权的行使变得更为便利,权利旳影响也更为广泛,人们看到网络、微博反腐的巨大力量。但同时,网络对人们权利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网络舆论监督很

论文正文:

介绍
舆论监督是各国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公共权力。早在人类创造法律制度之前,舆论监督就被称为调节社会的“司法行为”。其中,新闻媒体作为独立于立法、司法和行政的“第四权力”,无疑是舆论最有效的载体和监督力量。同时,随着网络社会的蓬勃发展和网络2的出现。0时代,博客、播客、微博等新平台的出现为无数网民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和互动空,网民也成为了一股新的监督力量。隐私权作为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私人权利,不仅保护个人生命空不受干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个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不受侵犯。学者王泽鉴曾经说过隐私权是新的独立人格权中最重要的一项,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普遍的权利。隐私权和舆论监督权作为两种权利在法律上应该得到保护,但在实践中经常发生冲突。特别是在当今网络发达、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闻媒体和网民收集和传递个人信息的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媒体和网民在行使公共监督权时更有可能侵犯公民的独立隐私空。
从2010年广受欢迎的“陈冠希赵岩门事件”到“虐兔事件”,从网络反腐的“表哥杨大才事件”到暴露隐私的“猥亵视频雷付正事件”,越来越多的案件要求我们正视公私权利之间的平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如何平衡舆论监督与隐私权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意义
公民通过舆论行使网络监督权是公民打击腐败、维护自身权利、实现社会民主和法治、推进公民社会进程的有力手段。它也是公民民主意识和人民自治觉醒的表现。然而,过度的网络舆论监督可能会对被监督对象的权利造成损害,如隐私权。因此,新闻媒体的权利、公众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被监督对象隐私权的保护之间继续存在冲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监督和隐私权的形式发生了新的演变。这种矛盾变得越来越严重。韦恩。Overbeck在20世纪末将互联网隐私定位为一个全国性问题。“也许除了20世纪90年代个人计算机技术的巨大发展之外,20世纪没有任何技术对个人隐私——尤其是互联网——产生了更大的关注”。(1)然而,法律制度总是落后于社会问题。我国法律中没有“舆论监督”和“网络隐私”这两个词。关于隐私保护和公民行使舆论监督的内容也分散在一些法律条款中。更不用说网络时代的舆论监督和隐私权了,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重点要么是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数据、算法等隐私保护方向),要么是对网络舆论监督权的行使,而没有将二者统一起来进行研究。
回顾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司法实践和法律研究,国外已经开始在网络立法中规定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对于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冲突也有一些法律规定(舆论监督包含在公民的言论自由中,权力限制的目的是通过行使言论自由来实现的,因此西方关于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值得我们借鉴)。本文认为,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隐私权保护是有机统一的,不应相互分离进行研究。两者都应受到宪法、民法等赋予公民的权利的合理保护。尤其是在网络社会,不仅仅是新闻媒体,任何公民在微博上随意发帖或人肉搜索都可能引发血腥风暴,比如佛山小月事件和雷付正不雅视频。如何充分合理地监督网络舆论?如何不侵犯被监控对象的网络隐私?如何平衡舆论监督与隐私保护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我国法律的不足,并借鉴国外立法和司法实践,建立长期的解决机制,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2)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实证研究一般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研究在对法律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什么是最好的”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本文试图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公民和媒体在网络上行使舆论监督权时侵犯被监督人隐私的各种现象和定义。在此基础上,结合英美法系国家的实践经验,笔者做出了价值判断,并对其法律规制和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对比分析
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更好地理解和平息网络社会中舆论监督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冲突,实现二者的平衡。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改革开放要求我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先进文明成果,而不仅仅是学习西方肤浅的文章。虽然中国目前的舆论监督和隐私权保护不如发达国家,但研究美国和英国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与这些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横向比较和与相关发达国家法律的纵向比较,对于在中国行使舆论监督和隐私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案例研究方法
这个案例是最生动的过程。本文在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隐私权的冲突时,将采取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明确界定二者之间的界限,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网络舆论监督是侵犯隐私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免除责任,从而实现公权利与私权利的合理平衡。
第一章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法律……2
第一节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及其影响……2
第二节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梳理……7
第二章是网络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原则。……10
第一部分概述了隐私的概念及其保护……10
第二节网络舆论监督与隐私保护……15
第三章网络舆论监督行为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法律责任……27
第一节网络舆论监督行为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责任构成……27
第二节网络舆论监督行为人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及其辩护理由……29
结论
网络社会的兴起确实把人们带入了“地球村”的时代。人们可以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而不用离开他们的家。因此,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人甚至指出,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使人们成为“机器的奴隶”。(2)人们越来越依赖这一技术和通信平台,甚至合法权利的实现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网络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在网络上行使舆论监督权变得更加方便,权利的影响也更加广泛。人们在网络和微博上看到了反腐的巨大力量。然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对人们权利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网络舆论监督容易侵犯个人和群体的隐私权。有人会说“网络上没有隐私”,有人会说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应该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如何有效平衡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隐私权,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
1.周家禄:《论舆论监督》,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张莉:《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法律出版社,2007年。
3.王秀哲:《隐私权的宪法保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4.沈重和徐文杰:《论人格权和隐私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5.张秀兰:《网络隐私保护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6.刘建明:《当代舆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7.杨立新:《中国个人权利立法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8.王黎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9.王黎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
10.周青山:《信息法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