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560字硕士毕业论文广播电视新闻内容制作的新特点

38560字硕士毕业论文广播电视新闻内容制作的新特点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560字
论点:受众,新闻,广播电视
论文概述:

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网采用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实现从内容提供、内容发布到内容消费全流程的内容保护。而通过认证技术,只有合法用户才可以获得内容并进行合法操作,这都在技术上保

论文正文:

介绍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三网融合”研究状况综述 (1)“三网融合”概念界定
 “三网融合”源于美国传播学者普尔,他 1983 年在《自由的科技》中最早提出“传播形态融合”概念,意指各种媒介正在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媒介有集旧有媒介功能之大成的趋向(范洁,2010)。西方国家“三网融合”的实践已经接近 15 年,英、美等国家是发展“三网融合”的先行者。1996年电信法修正案的出台为美国“三网融合”奠定了法律基础;英国 2003 年成立 Ofcom作为全新的通信业管理机构,融合了原有广播电视业、通信业和无线通信业等管理机构的职能,促进了网络融合产业的发展;在日本,《广电经营电信业务法》、《促进开发通信广电融合技术法》和总务省作为通信与广电的统一管理机构,为“三网融合”提供了保障。目前全球有 20 多个国家实现了电信和广电的双向准入。我国最早在 1998 年提出“三网融合”的概念,之后“三网融合”连续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但长期推而不动。这一方面是由于广电、电信行业之间的壁垒难以突破,同时也是各方对“三网融合”内涵的理解达不成共识。 (2)“三网融合”研究发展历程

通过在中国知网以“三网融合”为关键词检索,该概念自 1996 年提出以来到 2010年实现实质性推进,经历了从理念之争到蓄势待发再到喷薄而出的三个阶段。1996—2000 年。中国知网上检索到这一时期关于“三网融合”的文章共 99 篇,当时的研究集中于是“三网融合”与“三网合一”的概念之争。1998 年,《中国电讯产业的发展战略》、《再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三网复合数网竞争》三篇研究报告引发了关于“三网合一”还是“三网融合”的论战:是以电信网为基础实现“三网合一”?还是以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为基础?“三网融合”一时间成为学界争论的话题,并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争论不止,未有定论。当时的学界在谈到“三网融合”时,说法不尽相同,有“三网融合”、“三网合一”、“三网一体”等。无论是“三网融合”还是“三网合一”,相关研究只是停留在争论定义的层面,并且始终未能对“三网融合”给出明确的界定,是一个口号先行的时期。 1.2.2 “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研究 (1)我国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研究 我国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理念,以“传者本位”为出发。在媒介的发展史上, 传播者曾被赋予了过多的话语主导权和控制权, 扼杀与窒息了新闻传播中的民主意识和自由平等精神。正如吴廷俊所言,由于文化传统、理论指导、办报主体、媒介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中西新闻运作机制分别以传者为本位、受众为本位。②虽然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发展,受众本位的思想成为共识,但是对我国固有的传播理念,正如王中云在《当代传播要满足受众深层次需求》中指出,虽然有别于计划经济时期“ 媒体中心论”、“ 媒体本体论”的传播理念和居高临下、我行我素的单向传输的传播模式,应市场经济时代而生的“ 受众中心论”、“受众本位论”和强调双向互动、平等传播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模式业已形成和运行,掀起了新型传受关系的红盖头。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对传媒来说,更多的时候是考虑观点正确,别捅娄子;而对受众来说,还是隔靴搔痒,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①由此观之,虽然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以受众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在实际的新闻内容生产制作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受众的真正需求,并未做到一切从受众出发。 (2)“三网融合”下的受众“受众本位”概念 在我国的被重视 ,大抵源于在理论上对西方早期新闻理论的模仿与市场经济大趋势中传媒面对生存危机而提出的、藉以吸引受众扩大卖点的一种手段。“三网融合”下的传播方式以及传受双方的变化得到了普遍认可。“三网融合”的发展,打破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传统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传播者和受众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在意义上可以互换, 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曾祥敏认为,媒体渠道的分化、媒体产品选择的多样性使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媒介产品,客观上推动受众群的分化。具体而言,受众分化的变化为:信息获取途径的分化与多元化和受众媒体消费模式分化。传统大众媒体对受众是起到训导、启蒙和教化的作用,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普通受众的主体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逐渐增强。随着媒介的选择多样化,媒介互动技术的出现,受众由原来单一的被动性的媒介消费方式,开始逐渐向主动性的消费方式转变。②目前国内对于“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受众收视心理和需求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希望借此为以后的相关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要素变化 香农在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里提出,信息传播过程的要素主要有信源、信息、信道、信宿和噪音五要素。信源即信息的来源,它可以是人、机器或自然界的物体等等。信道是指信息传播的通道,它是将信号进行传输、储存和处理的媒介,广播电视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新载体,都属于传播信道范畴。而信宿是信息的接受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器,本部分研究将着重对“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受众的传播要素变化进行探讨,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的信宿所指的即是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受众,因而在第三节中,直接将信宿变化表述为受众变化。
2.1 广播电视新闻信源新特点
根据香农的信息理论,所有的信息传播过程开始于信源,在信息极其贫乏的时代,信息掌握在少数社会精英分子和媒体手中,属于稀缺资源。信源的垄断造成了信息单一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单调乏味。“三网融合”促使广播电视新闻海量信息涌现,信源主体不断扩大,其系统结构发生了改变。
2.1.1 信源主体扩大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人人都是记者”成为一种可能,互联网与广电网互联互通推动了广电网内容平台的开放性,传统的信息来源范围已不能满足受众需求,“三网融合”下的受众不仅是新闻内容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新闻内容的传播者,信源主体大大扩张,数量增多。“媒介即讯息”,新技术的进步促进新媒体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信息平台的多元化,因而新时期的信息呈现多元化与多样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的信道由传统媒体渠道不断扩张,信息来源增多,信源主体由官方以及传统大众媒介逐渐发展到社会公众个人。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一方面由于信息资源稀缺以及受众意识局限,公众对电视新闻参与度不高,信息需求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从业者的信源主要来源于官方或是媒体自身及其相关机构,信道为媒体所垄断,受众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有限,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新闻信息也显得匮乏。加之广播电视新闻主要任务为履行宣传职能,广播电视新闻多是对党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进行宣传传播,因而信息来源主要是专门机构(政府机构、专门组织等)和媒介渠道。
 2.1.2 结构形式多样 信源主体扩大导致信源结构变化。新闻传播信源包括有原始信息、信息提供者以及新闻媒体三个级别,原始信息是新闻发生现场所有的客观事物,它通过信息提供者发布或是提供给媒体得以传播,本文所指的信源主要指新闻信息的提供者和发布者。在以往的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源主要包括专门机构、媒体和公众来信来电等,专门机构(包括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发布的信息长期以来是媒体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他们通过新闻发布会、活动通稿等形式向媒体主动发布信息,使受众了解重要的政府信息和相关机构的各项事务,这长期以来成为政府或相关部门实现与公众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媒体作为信源的传播形式包括媒体记者利用新闻敏感发现信息和媒体通过其他媒体进行二次传播等方式;公众提供的信息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信源的重要组成,新闻记者不可能事事亲历现场,而分散于各处的公众就是最好的信息提供者。 2.2 广播电视新闻信道新延伸 虽然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门槛相对很高的电视新闻仍然稀缺,人们要在电视新闻中找到需要的新闻信息并不容易,这也造成了如今很多电视新闻时效性差,往往当天发生的新闻要等到第二天来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包罗万象,视频信息也开始如同文字信息一样无所处在,随着媒介融合、新媒体等新趋势的发展,不仅在广电行业内部出现了有线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地面数字电视等新类型媒体,广电行业还进入到其它新媒体领域,例如 IP 电视、移动媒体等。“三网融合”使广播电视媒体形式有了新延伸,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而言,这是一个视频信息无所不在的时代,各类新闻节目的播出不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其传播载体有了无限延伸。 2 “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要素变化2.1 广播电视新闻信源新特点..........(8)2.2 广播电视新闻信道新延伸..........(12)2.3 广播电视新闻信宿新变化..........(18)3 “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新理念..........(18)3.1 新闻内容定制化..........(22)3.2 新闻选题多样化..........(25)4 “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制作新特点..........(25)4.1 报道呈现立体化 ..........(28)4.2 制作手法数字化..........(31) 结论 目前“三网融合”尚处于试点阶段,但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所受到的挑战却可以预见,“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制作变化不仅表现为技术创新,更体现在生产理念的转变,新闻节目制作更注重以受众为中心,树立频道与品牌意识。“三网融合”并不只是一个口号,它更是一种媒体发展趋势,如何让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满足受众需求、适应市场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在以后的新闻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包冉, 白羽, 韩彪. 新媒体:从被时代到我时代[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美]托马斯·鲍德温, 史蒂文森·麦克沃依等著, 龙耘, 官希明译. 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M]. 华夏出版社, 2000. 臧海群, 张晨阳著. 受众学说:多维学术视野的关照和启迪[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金惠敏著. 积极受众论[M].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英]约翰·塔洛克著, 严忠志译. 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M]. 商务印书馆. 2004. [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 新新媒介[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荷]丹尼斯·麦奎尔著, 刘燕南, 李颖, 杨振荣译. 受众分析[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徐瑞青著. 电视文化形态论——兼议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许正林著. 传播理念的核心与边界[M].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孙卫华著. 媒体市场化与电视分众[M]. 新华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