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650字硕士毕业论文从“看”到“善用”广电三网融合

38650字硕士毕业论文从“看”到“善用”广电三网融合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650字
论点:三网融合,广电,社会
论文概述:

广播电视作为公共利益的有力实践者,长期以来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共性的责任。三网融合为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同时也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选题缘由与意义 伴随着三网融合在试点地区的推进,三网融合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在业界和学界都引起广泛关注。围绕“三网融合”相关重大问题展幵的研究也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时期的学科重点研究课题。所谓三网融合,国务院在《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对三网融合作出官方的权威描述,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三网融合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直到2010年年初国务院“三网融合”的政策破冰及试点地区的确定,才步入正轨。三网融合打破了传统的网络界限和利益分配格局,在巨大的商业利益诱惑之下,广电业、电信业和互联网行业等利益主体都对此充满了期待。在融合进程中,广电业的发展面对的是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广电一方面要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承受着很大的产业发展与建设压力;另一方面,广电作为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着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使命。在产业与公共性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中,广电业面临着诸多的发展难题。在三网融合的参与主体中,广电无论是在技术、管理、资金还是体制、服务、理念上,都和电信等行业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政策的扶持和倾斜也许是广电发展的最大机遇,而理念的提升和模式的明晰也应当是广电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如何化解产业与公共性之间的矛盾,以公共性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二者的良性发展和循环,是广电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节研究现状 广播电视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公共性的理论和实践展开了丰富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广播电视公共性基本原则和概念的界定、对国外经验的学习和消化吸收,以及相关的问题研究和对策分析等方面。随着三网融合在我国的正式开展,广电在公共性方面也面临着更多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对于广电在三网融合发展中公共性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公共性是广播电视行业的基本属性,对于广播电视公共性的界定和对其基本原则的阐述,国内学者已经有了广泛的共识。夏倩芳在对广播电视行业放松规制的研究进程中,对广电公共利益的实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公共性是政府进行广电规制的合理选择和出发点。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现代媒介社会,国家、政府的角色更加多变和复杂,消费者权利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尤其是来自市场和经济利益的威胁,国家的一个重要职能便是对国家、社会、媒介和用户之间的利益进行平衡。①谢金文着重从用户的基本权利着眼,认为媒介的价值取向应当与社会发展和人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他认为媒介的发展应当充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对媒介的各项诉求,媒介应当自觉维护用户的各项基本权利,包括用户知情权,即用户对于信息和知识的需求、用户的参与与表达权,即用户进行社会公共事务参与和表达交流的需求、用户的监督权力等。只有媒介充分保障用户的基本权力,广电媒介等才能更好地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②聂静虹、梅琼林在其研究中,则将媒介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独立于一般的社会公共组织和传统的政策体制之外,认为其承担着重大的公共责任,同时对政府各项决策的公共性与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媒介成为公众进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政治判断的可信赖的平台。 第二章三网融合试点中的广电发展与公共性探究 第一节广电业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三网融合的历史回溯 (一)三网融合理念的萌发 1993年3月,我国为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出建设跨世纪“金桥工程”,其中就率先提出了将话音、图像、数据及多媒体信息等多种业务综合于同一平台的设想。1997年4月国务院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了 “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本框架是“一个平台、三个网”,即广电网、互联网、电信网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这也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了“三网”这一范畴。同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周宏仁博士在《计算机世界》发表文章,首次系统论述了电脑、电视、电话三合一的国际趋势,认为“电脑、电视和电话三合一的新时代正在来临” 这是国内关于“三网融合”最早的全面介绍。随后,学界展开了一次对三网发展的大辩论,一方面是代表电信的“电讯产业课题组”在《中国电讯产业的发展战略》中提出电信应当牢牢拥有数据互联网络,同时电信要和有线电视相结合,实现电信与广电的统一管理,实现基于电信的“三网结合”;另一方面,广电行业的学者则针锋相对,连续发文反对电信垄断结合,要求其开放竞争,实现广电与电信的融合竞争,开展“三网融合”。 (二)三网融合的初步实践与探索 1998年国家在调整设置广电总局的过程中,将广电传输网络的筹划与行业标准制定等业务交与信息产业部,这也被看做是国家层面对三网融合管理机构实现融合的尝试。三网融合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统筹规划,融合的步伐随着一个个五年计划得到明确的部署。在“十五”计划发展纲要中,三网融合第一次以国家发展规划的高度获得了认可,明确了“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的主要内容,以三网融合作为促进国家现代化信息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接下来的“十一五”计划中,三网融合的内容由“电信、电视、计算机”进一步明确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要求积极建设基础设施,打破体制障碍,完善制度规范和行业标准,以促进行业间资源的共享并提出要重视信息的安全保障等。 第二节广电业与公共性 一、对公共性的解读 (一)公共性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公共性”的思考和实践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甚至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社会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本身就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从哈贝马斯的定义当中,可以看出他强调公共性存在于一个独立的空间当中,是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所开放共有的特定空间。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公众正在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私人走向公共。公民的社会角色转变,也使得自身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增强、影响力增大。与此同时,政府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和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视公众的地位。在二者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大众传媒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加速了这一转换进程。公众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及时和方便地获取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对政府的意见并进行监督。政府也借助于大众传媒,了解公众对于公共事件和舆论的态度,及时调整策略,进行有效调节。这样,公众、政府和大众传媒就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和联系,公共性在大众传媒时代体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薪新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公共性的研究也从政治、伦理道德的视角拓展到了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公共性的理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入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和公民的社会实践里。尤其在大众传媒时代,广播电视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都使得当前社会活动中公共性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二)公共性的基本特点 在公共性理念不断深入和公共性缺失的巨大矛盾中,我们需要对公共性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以公共性的视角来审视这对矛盾的关系。通过对公共性概念与意义的探析,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公共性的基本特点,包括:公开、公正、平等、公益。1、公幵公开,即信息内容完全不隐蔽,主要对于公共机构而言。公幵要求公之于众,相关信息不属于某个人、某个组织或某个利益集团。公共性内涵的一个基本要素就在于其存在于公共空间之中。因此,公共性相对于私人空间来说,不具有私密的特点。公开意味着信息的幵放和共享。它要求公共机构向社会提供更充分的信息,通过更多的渠道提供信息,向更多的公众提供信息。2、公正公正,从字面上讲,即公平正直。从公共性的角度而言,公正是指公共活动的开展应当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要求公共事务的组织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对于公共权力机构而言,公正意味着不偏不倚,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处置,在道德的约束中维护公共。公正是一种价值规范和评价标准,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价值衡量的最高判断。公正是社会每个成员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在现代社会,公正性更多地依赖于法律的存在。有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公正性才能在全社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二、三网融合中的广电公共性 对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公共性界定,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角度的认识。潘忠党从体制层面出发,指出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是指传媒作为社会公器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形成与表达的实践逻辑,体现在传媒服务的对象必须是公众、传媒作为公众的平台必须幵放,其话语必须公开以及传媒的使用和运作必须公正?。朱清河将传媒公共性分为传播权的公权属性、传播的公益性、媒介产品的公开性以及传播资源的公共属性。卢迎安则从实践层面对传媒公共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归纳。他认为媒介公共性应当体现在:⑴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提供真实和全面的信息;(2)确保媒介内容的多元化,具体包括节目类型的多元性、议题的多样性、意见和舆论的多样性、信息和意见来源的多样性等;⑶培养公民意识,塑造公民资格并进而建构公民社会;⑷从技术上来说,媒介必须达到一定的覆盖面,具备社会共享的物质基础;(5)就风格而言,媒介应该有品味、庄重和道德标准气从公共性角度看三网融合对于广电业发展的影响,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行业公共性呈现出新的特征。(-)促进信息公开公开意味着信息的幵放和共享。三网融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不同业务交织在同一平台之上,信息经过整合,在更多的网络和终端上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信息传播越完整、越透明,公开性体现得就越明显。公开,也意味着传播对象的广泛。广电开展三网融合的基本任务是要满足社会最广大人群的普遍需要。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广电才能实现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异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对于公共服务的诉求。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包括环境监视、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和提供娱乐等。三网融合将大众与人际传播有机结合在一起,公众有了更多进行社会表达的渠道。广播电视事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事业,作为一个公共平台,它提供了公共舆论和公众意识交流的场所;作为一个公共机构,它以提供合理优质内容和产品的方式服务于全体社会;作为一个公共代表,它捍卫着最广泛群体的公共利益。 (二)呼唤传播公正 三网融合时代,传播的公正首先依赖于制度的设立和法律的完善。.目前在我国,三网融合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法律体系不够完备,相关的基础法律尚未出台,行业法规与产业发展的步伐不一致,甚至阻碍了行业自身的发展和行业之间的融合。在三网融合开展进程中,广电势必要与电信在业务、网络、运营等不同层面展开竞争与融合,这就要求广播电视部门打破以往自然垄断时代的行政主义色彩,在融合过程中,通过体制的变革来实现公共性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网融合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备,很多网络设施资源闲置,广电和电信在网络建设上的争夺,甚至重复建设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和我们国家的体制障碍不无关系,先进技术设施需要有先进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及发展理念,落后封闭的监管机制和发展理念将极大地束缚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三网融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高投入背后应当是整个产业的巨大产出,应当是对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应当给全体人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第二章三网融合试点中的广电发展与公共性探究..........7第一节广电业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与现状..........7一、三网融合的历史回溯..........7二、三网融合历程中的广电行业..........8第二节广电业与公共性..........12第三章对广电业三网融合公共性的思考..........23第一节从南京实践看三网融合试点下的广电业..........23一、南京开展三网融合试点的发展情况..........23二、云媒体电视:南京广电三网融合的排头兵..........24第四章从“看到”到“用好”..........38第一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38一、紧缩地区与城乡的鸿沟..........38 结论 本文的研究将视角着眼于对广电三网融合内外部因素和变量的分析,找出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联系,试图在产业与公共性的互动关系中,提出广电三网融合中保持公共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公共性是一个内容庞杂、不断变化的范畴,与社会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试图通过宏观的研究把握三网融合中公共性的完整面目并不现实。尤其在我国正式启动三网融合的试点初期,国内对于三网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发展和体制变革等方面,对公共性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也试图从公共性这个崭新视角,来探析广电的三网融合进程和趋势,得出一些有益的思考和线索。 参考文献 [1]鲍德温、麦克沃依、斯坦菲尔德:《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斯特劳巴哈、拉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杨成、韩凌:《三网融合下的边界消融》,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曾剑秋:《网和天下:三网融合理论、实验与信息安全》,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胡正荣、李继东:《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石长顺、张建红:《公共电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黎斌:《国际电视前沿聚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