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4332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谣言的舆论传播特征

24332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谣言的舆论传播特征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4332字
论点:舆论,研究,特征
论文概述:

本文通过五章三十二小节的架构论述中国古代社会舆论的特征,试图厘清舆论发轫、生成、终结过程中的传播特征,以期通过对舆论特征的剥丝抽茧而形成体系化的认识。

论文正文:

介绍
1.1选题的意义
今天,舆论已经突破了学术的牢笼,演变成一个广泛使用的跨文本概念。而且,它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倾向和思维方式。从学者的研究专著到政府工作报告,从报纸媒体宣传到日常交流,舆论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在我国,舆论往往伴随着监督、引导、压力等词语,这些词语无疑不能反映人们对舆论的认知水平。对普通人来说,公众舆论承载着神秘而未知的力量,甚至是对抗特权阶层以对抗社会不公的强大武器。在现有的舆论研究中,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学者大多关注网络舆论和媒体舆论,但他们一般都是谈论古代的舆论。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古代暴民时代没有严格的舆论,对舆论的研究也没有多大价值。诚然,国家的统治政策是“团结家庭,统治国家,统治世界”,是由等级统治阶级控制的,而这个群体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舆论主体形成的舆论价值有限。然而,历史已经证明,舆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事件发展的强大动力。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某些地区的重大政治经济变化,都会引起古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这种积极参与心理促成了舆论的形成、发展甚至消亡。追根溯源,中国现当代的舆论特征与中国古代的非常相似。研究古代舆论可以加深对舆论如何影响当代社会生活的理解,并对现阶段我国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探讨古代祖先的民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古代社会的“以人为本”思想源远流长。“人最重要,国王最不重要”是这一思想的经典诠释。歌谣和谚语只是人们愿望的典型表达。可以说,研究歌谣和谚语是研究人们舆论的最好方法之一。本文试图从歌谣和谚语入手,从多个角度分析舆情现象,从而解构汉族舆情行为、舆情表达背后的心理动因、功能表达和传播理念。本文在传播学和新闻学本土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汉族民意的特点进行了回顾和探索,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理清民意特征的脉络趋势,进一步探索歌谣谚语和民意形成的社会原因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更清晰地认识民意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民意在当代社会中的强大作用。
1.2文献综述
1.2.1中国舆论研究现状
1922年,李普曼的著作《舆论》(Public Opinion)问世,标志着舆论与新闻的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对现代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改革运动。梁启超的“民意之母、民意之仆”首次将这一概念带给中国人民。然而,直到1988年刘建明教授发表了《基本舆论》,舆论才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我国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结果也显示出重复和冗余现象。在邵培仁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宣传与舆论》一书中,他曾经分析了我国舆论研究的现状。他认为,“首先,舆论的研究角度太单调了;第二,舆论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剽窃之处。第三,作为一门学科,公众舆论在其作品中的技术性不强。有许多关于舆论的专著,但很少有著作有独特的观点和敏锐的洞察力。”目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舆论研究学术专著主要包括以下7部:刘建明的《基础舆论研究》、杨樟桥的《表达自我舆论社会学的艺术》、孟晓萍的《揭示公共关系之谜——舆论研究》、许向红的《现代舆论研究》、康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舆论》、张学红的《舆论研究传播》和陈利丹的《舆论研究——舆论导向研究》。
这些作品分别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舆论的概念、起源、特征、功能、历史演变和案例分析。传播学学者刘建明教授在《舆论原则》中写道,“舆论(Public Opinion)是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的集体意识和共同意见”。2.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舆论的特征分为舆论意识的表面特征、舆论传播的动力、舆论传播的弹性、舆论传播的惯性和舆论传播的张力。讨论了舆论运动的状态和规律,论证了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各种属性。杨樟桥的《表达自我舆论社会学的艺术》是从社会学开始的。该书着重揭示了舆论的本质、舆论的作用以及舆论过程中的社会制约因素。运用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阐述了舆论是“扩展语言的声音”的命题。孟晓萍的《揭开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研究》从公共关系研究开始。他认为舆论是贯穿公共关系的主线,并把重点放在舆论监督上,舆论监督是公共关系的一种形式。许向红的《现代舆论》集中论述了舆论思想的起源、舆论现象的成因、舆论的本质和形态特征、舆论的内在要素、舆论过程和舆论规律的发展。康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舆论》以市场经济为背景,探讨了新闻舆论的属性、主要特征、监督和规范问题。主要研究新闻舆论、新闻舆论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其他与现代新闻宣传相关的课题。
张学红的《舆论传播》考虑了人类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吸收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人类社会的传播规律应用于舆论研究,拓展了研究方法。陈利丹教授的著作《舆论研究——舆论导向研究》可以说是我国舆论研究领域的先驱著作。宏观讨论和微观分析结合在这本书里。该书引用了32位权威研究人员在民意研究方面的成果,阅读了274部国内外著作。笔者试图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舆论研究理论体系。该书根据形态分类,将舆情的形态特征系统地分为潜在舆情、显性舆情和行为舆情。根据信息形式的分类,它可以分为信息形式的舆论、意识形态形式的舆论、艺术形式的舆论,甚至是舆论形式——八卦。这种划分在具体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中是可行的,是我国舆论研究的一个代表性观点。
第二章舆论和谚语的定义……6
2.1公众舆论的概念...................6
2.2中的歌谣和谚语分析...................7
2.3歌谣、谚语与舆论的关系……8
第三章中国古代社会歌谣和谚语的舆论心理特征……10
3.1盲从者……10
3.2心理咨询……11
3.3参与心理……11
第四章中国古代歌谣和谚语的舆论功能特征...................13
4.1中国古代社会歌谣和谚语的舆论规范特征……13
4.2中国古代社会歌谣和谚语中的舆论控制特征...................19
4.3中国古代歌谣与谚语的舆论整合特征...................24
结束语
第四章是中国古代舆论的功能特征:舆论形成的社会压力有助于消除不良的社会风气,规范社会道德,用积极的舆论教育人们,消极的舆论可以通过避免消极的影响来净化舆论环境。社会统治阶级发现舆论的强大功能,可以维护皇权的统治。舆论对社会成员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命运。本文通过五章三十二小节的框架来探讨中国古代舆论的特征,试图通过对舆论特征的剥离和茧化来阐明舆论在产生、形成和终结过程中的传播特征。歌谣和谚语是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舆论形式。由于技术手段和媒体的落后,古代社会以人际交往为主,歌谣和谚语的传播范围狭窄,舆论的真实性受到限制。
本文对《史记》、《韩曙》、《古今歌谣》、《古诗谚语》中的舆情歌谣和谚语进行了收集整理,总结出舆情的特点。每章的章节总结如下:绪论阐述了论文写作的可行性和论文的意义。第二章界定了各种概念、谚语、民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是中国古代舆论的心理特征:从中国古代舆论的文化背景出发,总结了谚语和谚语所反映的心理特征。人们认为,由于“盲从心理”、“非智力心理”和“参与心理”的共同作用,普通人积极参与舆论浪潮。
参考
[1]邵培仁,《媒体舆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刘建明,《[基本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孟晓萍,《公共关系之谜——舆论[》,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
[4]陈利丹,《舆论研究——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5]胡瑜,《新闻与舆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6]宋才申,藏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阮元清代校注,《十三经评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8]东汉班固,韩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9]徐申,东汉,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96。
[10]杜青·温岚,《古代谚语》,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