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善与美的融合——先秦儒家伦理初探

2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善与美的融合——先秦儒家伦理初探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8000字
论点:儒家,音,荀子
论文概述:

本文试图从乐的起源、评价乐的标准、乐的社会功能等方面阐释先秦儒家的乐论,以寻找乐与伦理的结合点。历史变迁至今天,在学习与总结先人优秀思想的同时,继续研究音乐与道德的关系既

论文正文:

一、先秦儒家音乐理论概述

(1)音乐
1。音乐的定义及其起源
“音乐”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它的许多含义不是偶然的,它的变化也不是随机的,而是因为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这是人们越来越准确地把握认知对象内在本质的表现。“音乐”一词的含义是从“乐器”到“快乐”,从感官享受到一种艺术形式,从诗歌、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到纯粹的音乐和道德声音艺术,这标志着“音乐”一词含义的逐步提高。“音乐”内涵的演变几乎包含了古代人对整个“音乐”的看法,反映了人类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因此,“音乐”一词的词义变化不是偶然或随机的,而是包含着严格的逻辑和对音乐的积极认知。
音乐的起源一般有以下几种解释:
音乐是自然的固有属性和自然状态。《淮南子》朱树勋通过对古代音乐的总结指出“音乐生于声音,声音生于法律,法律生于风,这种声音的情况也是如此”③指出了旋律的起源。在古人看来,音乐是自然的节奏,是宇宙中最基本、最秘密的秩序。人类社会是一个“混沌”和“秩序”交替进化的过程,即“噪音”作为“音乐”不断被调节的过程。所谓音乐就是噪音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可以说,音乐是人类社会秩序的最早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群体对普遍秩序和机制的体验、模拟和反应。阴阳新闻是音乐的自然基础,而风是音乐最简单、最原始的状态。
音乐源于人性,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乐全书》说:“从共同的声音开始,心就诞生了。”(4)这意味着当人类的心脏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时,音乐从内部产生。荀子以人为本,从自然起源和文化起源两个方面阐释了音乐的起源。他认为人类作为自然人,生来就有眼睛、耳朵和良好表达的欲望。“夫人的感情、眼睛和视力、耳朵和声音、嘴巴和鼻子以及心脏都丧失了(与“逃跑”相同)。没有必要原谅这五个人。”
①他又说:“老朋友不能没有幸福,幸福不能看不见,没有道德的形式不能没有混乱。”(2)有情有欲是人的本性,没有适当的方式,人的内心情感是无法表达的,否则就会造成混乱,这是幸福的自然源泉。音乐的文化起源是什么?荀子进一步解释说:“第一个国王讨厌他的混乱,所以他向道发出优雅和赞美的声音,这样声音就可以快乐而不流动...一旦邪恶和污染的气没有理由接受它。”(3)为了防止混乱,第一位国王用赞美之歌来正确引导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不乱交的情况下表达快乐...避免邪气和脏气的侵蚀。\"因此,喜欢音乐的人,也喜欢音乐的人.\"(4)荀子从人们的情感需求出发,阐释了音乐的起源,认为音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渠道和方式。..............................
.........................................

二。先秦儒家的“音乐”与社会伦理

(一)音乐与社会伦理在渊源和表达上的关系
①荀子的意思:首先,音乐是人类快乐的反映,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音乐植根于人性,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其次,因为幸福是通过声音和行为等暴露出来的方式或手段来表达的,而幸福的内容和形式反映了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获得的人生原则等。,没有适当的指导,人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方法来表达他们的幸福,而不管表达的方式,甚至幸福本身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表达的混乱和社会的混乱。幸福恰恰是因为引导幸福、教育人性、培养善良等政治和道德目的。简而言之,音乐源于人类的需求。蒋孔阳先生在《先秦音乐美学随笔》一书中写道,荀子认为音乐“顺应人情,顺应人性,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自然产生”,“音乐是由人性本身的需要产生的”(2)
“季乐乐祥”写道:“美德是性的终结。音乐,德国的中国也一样...是如此深刻和文明,气和上帝。”唯一的原因是幸福不能是假的。“这意味着道德是人性的基础,音乐是道德的光辉……精神和谐来自内心,用音乐来表达,所以音乐是不可伪造的。荀子在《荀子岳伦》中发展和深化了这一观点。从他的“邪恶本质”的观点出发,他认为人的思想和情感与邪恶的品质有着内在的混合。因此,好音乐应该被用来影响它,使它摒弃邪恶,促进善。音乐源于人性,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它具有“感动至深、转化至快”的艺术功能。它可以深深打动人,并迅速与人们产生情感共鸣。
仅仅依靠强制性规范体系治理国家是不够的。治理国家的唯一方法是软硬结合。因此,儒家思想像强调和强调“礼”一样,始终重视“音乐”的作用,主张充分利用音乐作为灌输“道德”的工具和有效手段。这里提到的“美德”当然是指儒家伦理和义的“美德”。音乐需要表达和宣传这种“美德”,使人们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达到道德的完美,弘扬“至高无上的美德”的光辉。这样,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就与社会伦理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如果你喜欢祠堂,并从头到尾聆听它,你将别无选择,只能表示尊重。在闺房的门内,父子兄弟一起听,然后除了婚姻什么也没有。在村长中,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听他们的,只要他们很矮。因此,音乐家们...足以领导团队并对所有变化做出反应。............................
................................

2。先秦儒家“音乐”与社会伦理........................................................15
(1).............................15
1,“音乐源于内心”,所以“音乐是一样的”
音乐源于人性,所以它能随情感而动,调和人们的心灵,淡化等级对立。
“音乐云、音乐云、钟和鼓云?”音乐中包含的内容比它的形式
音乐的最高层次是形式美和道德善良高度兼容.........................................16
(2)音乐在社会治理和人格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改变了习俗。“不擅长音乐”音乐可以传播伦理道德,改善社会风气……18
“成为仪式,站在音乐上”音乐可以净化灵魂
升华人格。........................................................20
(3)音乐对社会和国家稳定有深远的影响.................................................22
1,“音乐继续,人民生活在农村”一个接一个,音乐在世界各地继续,
普通人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社会趋于稳定。..........................................................22
“音乐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哀悼而不伤害”和
的内容与国家的兴衰有关。.....................................................................24
3、先秦儒家音乐理论评价.....................................................................26
(1)先秦儒家音乐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6
1,...................26
2、先秦儒家音乐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启示..............................28
(2)先秦儒家音乐理论的局限性.......................................................................28
1。片面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30
2。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带来和平与安全的基础的解释夸大了音乐的作用。……33

结论
需要解释的是,音乐作为一种以审美价值为最基本价值的艺术形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并使他们道德高尚。同样,音乐不一定会导致人们道德的堕落或丧失。因为道德建设是由政治、宗教、法律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音乐只是其中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在人们或社会的道德建设中起着相对而有限的作用。它可以在审美和情感领域表现出巨大的道德建设能量,但在政治、宗教和信仰等意识形态或精神领域,尤其是在改变或逆转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道德倾向方面,它不能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
先秦儒家特别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的根本原因是音乐不需要“人”而需要“仪式”。音乐不是人们审美的对象,而是统治人民的手段。受这一思想的影响,音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失去了独立性,影响了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表达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并被过度的政治功利所遮蔽。
先秦儒家从维护礼乐观念和统治阶级利益出发,强调音乐的世俗性和功利性,赋予音乐很高的地位,把音乐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这一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儒家音乐思想忽视了音乐本身的基本价值,过分强调了音乐与伦理、社会政治的关系,这使得音乐无法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通过对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再审视,在肯定和批判的同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有的精神产品和精神引导来参与、渗透和全面建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在自律和自控的基础上,让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成为人类的“内在需要”,升华到崇高的境界,进而创造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梦想——这是对音乐与道德问题讨论的最终启示。

参考
(1)康有为:《论语笔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第一版,1984年1月。
(2)杨伯钧:《孟子》(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第一版,1960年1月。
(3)[青]王先谦:《训姬子街》(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第1版。
(4)[青]阮元:《十三经笔记》(附校勘,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11月。
(5)张毅:《儒家文艺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4年1月。
(6)赵立民:《儒家文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年,第21卷。
(7)李唐贤:《先秦儒家专制精神——与新儒家的对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3年10月。
(8)张国庆:《儒道美学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第一版,2002年9月。
(9)李明泉:《尽力而为——儒家的艺术精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l0)陈家佳:《儒家伦理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9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