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4232字硕士毕业论文马克思劳动理论背景下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24232字硕士毕业论文马克思劳动理论背景下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4232字
论点:马克思,主体性,劳动
论文概述:

2009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之际,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国旗第一次为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大地震遇难的百姓同胞降旗低垂,全国人民在同一时刻举行仪式为地震遇难同胞致哀

论文正文:

近年来,在中国不断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房价调控、食品安全、救灾、校车安全、民主权力、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医疗保险改革、幸福指数等高频词汇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宪法》、《刑法》和《财产法》的修订和完善表明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尊重。 这些涉及民生保障和利益调整的时代课题,都反映了当代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时代主流,都蕴含着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和解放。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在众多复杂的人生变迁中,人类的变化最值得思考。 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和解放。 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要坚持“三个代表”,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深化,人的主体性也更加受到关注。马克思实现人的劳动主体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作为劳动主体的人的价值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改善外部物质条件,而且强调人的发展。它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人的价值、权利和自由,重视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力和幸福指数。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开拓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胡锦涛把以人为本与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直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明确指出:“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 “我们的所有行动都必须体现这一最高价值,并逐步实现这一追求 当前,必须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联系起来。 正如胡锦涛所说:“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 “从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内涵和本质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第一,广大人民群众仍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主力军;第二,满足人民利益要求是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具体要求。第三,分享发展成果,不断造福人民,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制度要求。第四,体面劳动和公平分配是劳动主体性对劳动者尊严的具体体现。五、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和保护作为劳动主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非常重视对经济主体行为的研究,并将其渗透到整个理论中。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无论是价值理论、劳动理论还是资本理论,都包含了对主体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主体的经济行为,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劳动主体性的实现程度和现实状况,揭示了劳动主体与价值和资本的关系。 因此,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出发,梳理和揭示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内涵和当代价值,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背景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和人的主体性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对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研究仍然很少,而且不够全面和深入。总的来说,仍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研究成果不多,关注不够 我可以在纸上和网上看到劳动主体性的研究成果。除了李林锴20世纪90年代写的《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研究》,几乎没有论文和著作。与主体性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来阐述的。 二是研究内容和方法单一 只有从马克思和人类思想史上的其他思想家那里对劳动主体性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和梳理,而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系统地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体经济理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讨论的主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这两种思潮的碰撞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思想解放的先导,就社会主义本质和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达成共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入21世纪后,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主题。经济研究在更广阔的领域摆脱了浮躁,变得更加理性。它更加关注民生、人和自然,从而引发了更多的经济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开端不是学习理论。关注现实、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使命。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到马克思对马克思的解释,解决问题,得出新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化和中国化的关键。 因此,从人的主体性和劳动主体性两个方面研究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启示,对于促进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改革开放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建设加强民主政治,努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二,选题的意义劳动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和基本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践哲学主体性理论、政治经济学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的核心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科学劳动概念是出发点和基石。 马克思通过他的劳动观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探索了劳动主体性丧失所导致的劳动异化的根源,界定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无产阶级劳动观的路径。 第二章相关文献和理论综述...................51、相关文献综述……52、相关理论综述……6第三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劳动主体性思想……13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形成……13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14第四章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理论轨迹和逻辑……191、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理论轨迹……192、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逻辑展开……22 .结论2009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旗帜第一次为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遇难的普通民众降下了旗帜。全国同时举行了一个悼念地震遇难者的仪式。这是全国第一次在庄严的仪式上为老百姓哀悼。 这一活动的举行体现了一种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尊严的至高无上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这也是马克思人文观和劳动主体性思想的又一体现。 劳动主体性思想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涵、本质要求和价值要求也是具体与历史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化,马克思一百年前的劳动主体性思想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学习和坚持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人是生产实践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人的开拓精神,促进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当代本质 参考[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张伟祥:《马克思关于人类自由的基本观点》,《晋阳日报》,2007年第2期 [4]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出版社,2003年 [5]钱进:《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6]庄福玲:《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 [7:《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8]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9]胡锦涛:2008年关于经济全球化和工会的演讲 [10]曹熊亚:《马克思劳动观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