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2314字硕士毕业论文1928-1938年中德军事合作研究

22314字硕士毕业论文1928-1938年中德军事合作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2314字
论点:德国,中德,军事
论文概述:

国民政府最初和最主要的目标是要在德国的帮助下建立起一支中央集权的现代化军队,这支军队在更多的情况下效忠于蒋介石个人,以实现其对内消灭地方军阀、党内异己和工农红军的目标.

论文正文:

先前的评论
(a)专题的意义和价值
1928年至1938年的中德军事合作是中华民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一页。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动荡变化中,两国的军事合作呈现出复杂多样的面貌。它不仅是东亚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华民国外交史、抗日战争史和中国现代军事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德军事合作的发展和演变对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特别是国民政府的军事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十年来中德军事合作的规模、范围和深度可以与珍珠港事件后的中美军事合作相媲美。进一步探索和澄清历史事实,进一步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学术进步,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德军事合作为落后国家改革军事、充实军事力量、进行军事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参考路径。双方合作中的缺陷和错误值得研究以避免。案例;国民党中央党史会议发表了《革命文献》和《中华民国——抗日战争时期第一批重要史料汇编》。伦敦英国政府文件办公室(British Government Documents Office)于1959年至1983年出版的《德国外交政策文件(1918-1945)》系列C、系列D(由德国外交部档案司编纂)已成为研究民国与德国关系的重要史料。
国内:史料集已在《德国占领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出版,由青岛博物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联合编纂。《中华民国史档案汇编》,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出版;《1927-1947年中德外交秘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取了保存在第二历史档案中的德国与国民政府外交关系档案,包括中德高级官员之间的密函、中德日三角关系数据、中德易货贸易往来信函、德国顾问团的建议和报告、德国与汪伪政权关系数据。这是研究中德外交关系和军事合作的重要史料。中德关系档案的开放和资料的整理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外国学者撰写的专著:《美国汉学家科恩的德意志与中华民国》(陈谦平等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是研究近代中德关系史的第一部名著。作者充分利用美国、德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档案,详细论述了1928年至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德国对民国政权建设、军事制度、工业经济和意识形态演变的重要影响,指出近代中国在选择国家现代化模式时不仅接受了西方思想文化,而且借鉴了西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先进经验。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的郭于恒教授和罗梅君教授编辑了一系列“柏林中国研究”,其中包括该研究所中德关系史上的大部分研究成果。
其中,《德国外交档案:1928-1938年的中德关系》(郭于恒、罗梅君主编)已被译成中文,并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在中国出版的专著:吴靖平的著作《从皎皎到科尔的中德关系之旅(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涵盖了很长的时间跨度和很广的范围。本文详细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41年的中德关系,特别是德国在华顾问团的情况。马真小牛和齐如皋的朋友?敌人?《德中抗日战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认真发掘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档案,并用确切的史料论述了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德关系。陈任侠的《中德日三角关系研究》(1936-1938)(三联书店2003年版)利用大量中、德、日历史文献进行宏观考察,分析1936-1938年中德日关系的趋势、特点和规律,比较中苏、中日、美日三角关系,展现三种三角关系之间微妙的互动。杜季东的《中德关系史记述》(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和潘其昌的《中德关系百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德两国过去一百年的外交关系。
。此外,陶赵文和杨奎松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外交》(中共历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王建朗的《抗日战争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出版)、石原华的《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吴东之的《中国》陈嵇康、齐厚杰等人在《蒋介石的外交顾问》(中国出版社,1995)一书中详细介绍了鲍尔和其他四位德国军事顾问。学术论文非常丰富。例如,张宪文的《20世纪30年代中德关系初步研究》(历史档案馆,1990年第2期),张北根的《1927-1933年中德关系》(档案馆,史料与研究,1993年第4期)和《1933-1941年中德关系》(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全面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德关系。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微观的角度审视了中德关系的各个方面以及两国军事合作的具体细节,如德国军事顾问团、易货贸易和对华武器出口、德国参与中国军事建设、托德调解和德国对华政策等问题。1.军事顾问团包括:吴首天的德国军事顾问和蒋介石政权(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孙郭达《国民党政府德国军事顾问述评》(现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何有亮的《库尔特没有为蒋介石制定碉堡战术》(现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李秦岚,“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华活动初探”(晋阳日报,1989年第4期);德国军事顾问塞彻访华述评(民国档案,1994年第2期);周亚伟的《蒋介石对德国顾问的幻想》(文学史资料集,第19辑)等。
一、中德军事合作的历史背景5
(一)孙中山统一德国的努力…… 5
(2)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德国的目的6
(3)德国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的意愿8
2.1928-1938年中德军事合作10
(1)建立军事合作关系10
㈡军事咨询小组10
㈢武器贸易24
Iii .中德军事合作的反思与启示38
㈠反中德军事合作38
(2)中德军事合作对当前国防战略的启示……41
结束语
国民政府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目标是在德国的帮助下建立一支中央集权的现代军队。这支军队在更多的情况下忠于蒋介石,是为了实现消灭地方军阀、党内异议分子和工农红军的内部目标,并在中国建立起主导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统一。对魏玛德国来说,主要目标是将中国发展成为德国的原材料进口市场和工业产品销售市场。这一时期中德军事合作规模相对较小。“9·18”事件以来,中日民族冲突逐步加剧。中国迫切需要外国的帮助,发展现代军事力量,为抗战做准备。
与此同时,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纳粹德国实行强硬的外交政策,试图打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约束和约束,走上军事扩张和准备的道路。因此,有必要进口和储备大量战略资源,如钨和锑。正是由于对中国战略原材料的需求,纳粹德国继承了魏玛政府与国民政府友好合作的传统,扩大了与中国军事合作的力度和广度。抗战前夕,中德军事合作达到顶峰。德国已经成为给予国民政府最多军事援助的国家,远远超过美国和英国。主观上,德国政府也希望在远东培养一个反对共产党和苏联的战略盟友,同时获得中国的战略原材料。因此,从1928年到1938年,中德两国在中德军事合作中都有各自的利益。
参考: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德外交档案1927-1947[特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历史档案汇编:第五部分,第二部分(外交)[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3]秦孝仪。中华民国抗日战争重要史料第一编:第三部分战时外交[。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
[4]孙玉堂。中国近现代工业史资料[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5]郭恒·纽等《德国外交档案》,中德关系(1928-193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6]李涛,卢洪洲。中国军事工业史[。北京:武器工业出版社,2003。
[7]江·陈宫。中德外交史[。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
[8]李嘉谷。合作与冲突——1931年至1945年的中苏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江福柯。中华民国军事史纲要([)。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10]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室。中国抗日战争史[。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