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2132字硕士毕业论文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感知及对策研究

22132字硕士毕业论文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感知及对策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2132字
论点:舆论,网络,互联网
论文概述: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借助网络参与社会生活、表达观点,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网络舆论的内涵及特征,从不同的视角出

论文正文:

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网络舆情,作为互联网上传统舆情的衍生,虽然其形成历史不是很长,但由于网络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特点和日益明显的巨大能量,因此在现阶段具有更深的社会背景。 (1)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网络传播已经开始了世界信息文明的步伐。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次年5月,中国开始开放互联网接入并向公众提供服务。 此后,互联网在各地的发展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 1997年11月,当中国第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统计报告发布时,只有299,000台内地计算机和620,000名互联网用户。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期《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超过5亿,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已上升至38.3%。” (1)《报告》显示,互联网用户的规模、互联网终端的数量和互联网的基本资源都在飞速增长。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已经大规模成型,互联网应用日益多样化。 由于网络用户的迅速扩张,互联网作为社会新媒体的作用日益突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内地传统新闻媒体积极探索网络传播领域,商业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出“图腾”般的繁荣景象。 尽管在当今世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大众媒体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像乐观主义者所预期的那样完全颠覆旧的规则,但它并不像悲观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仅仅提供了“公共领域的幻觉” (2)从舆论表达的角度来看,它比任何其他旧媒体都更加开放、互动和及时,因而更加混乱 无论是在拥挤的门户网站还是在特定群体的专业讨论组中,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空充满了“嘈杂的声音” 正是在这种杂乱无章的后现代图景中,互联网不仅为感官领域“新人类”的个体狂欢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传统弱势表达群体“草根阶层”的互动参与建立了新的平台 (2)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现代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大众传媒密切相关。 \"没有现代大众媒体,就不会有现代舆论和信息的流动.\" (1)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舆论阵地,网络舆论已经迅速演变为一种重要的舆论类型和社会力量 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它的实际或潜在影响已经超越了纯粹的技术范围,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以其信息的多向互动、传播的多媒体性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相对垄断。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带来了信息来源的平等和言论表达权,而网络的匿名性使言论出版更加安全。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显得复杂。 一方面,互联网通信使公众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广泛舆论空和更多的互联网言论自由,这促进了社会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空之间公共理性的缺失及其对传统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深刻解构,给现实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诸多隐患。 因此,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视察工作中强调,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应用和管理。 (3)网络舆情监管的价值取向和模式亟待更新。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作为网络领域社会舆情的一种新衍生,正日益释放出不可忽视的巨大能量。 在培养公众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同时,由于其叛逆性、排他性和影响力,也给现实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许多隐患。基于此,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然而,从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来看,网络舆情监管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人文关怀的偏向。网络舆情的调控呈现出治理偏差的特征 1.人文关怀的缺失①对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关注不足 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在互联网空上表达,即网民充分行使表达、参与和监督的权利,揭露社会领域的诸多问题,监督和批评政府的具体政策及其实施等。 我们看到,相关职能部门对许多社会事件信息披露的掩盖和反应薄弱,取而代之的是删除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帖子,试图阻止网络舆论对相关问题的披露和讨论。 (2)对舆论表达缺乏关注 在社会快速变化和转型的过程中,公众有强烈的愿望根据自己不同的利益角度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此时,尤其需要畅通的舆论表达渠道。 然而,回顾反映政府公信力的现有传统民意表达渠道,我们发现这些渠道往往被堵塞。 舆论表达被挤入网络空并以网络舆论事件的形式发布。 网络舆情事件的频繁发生表明政府对舆情表达和渠道建设不够重视。 第二章网络舆情的理论阐释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征……s 72.1网络舆论........s 72.2网络舆情形成逻辑及沟通渠道……11第三章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良好机遇……153.1有利于大学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153.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163.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7第四章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挑战……194.1的主要表现……194.2原因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参与社会生活,并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征,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聪明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络舆情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归纳和演绎,即网络舆情是网民就自己关心的话题(包括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等)公开表达的一种极具影响力的观点。),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以网络论坛为主要阵地的网络公众空。 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即参与性、互动性、丰富性、逆反性、排他性和影响力。 网络舆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舆情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同时,网络舆情的离散性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网络舆情的多样性威胁着大学生主导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网络舆情的逆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提出了挑战。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网络舆情产生的主要原因,即网络舆情秩序的失范、网络伦理建设的滞后、网络舆情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弱化。 新时期,面对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网络舆论的调控和引导,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有效发展。 为此,必须坚持以倡导主旋律引领网络舆情,以制度规范强化网络舆情监管,以团队建设优化网络舆情,以技术支撑净化网络舆情。 由于舆情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舆情的基本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涉及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对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从网络舆情的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1][美国]希瑟萨维尼。公众舆论、政治传播和互联网[。国外理论趋势,2001,32(1):.39。[2]谭薇。网络舆论的概念和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3,(5):189。[3]林恩·泉。浅谈网络舆论及其控制[。军事记者,2004。(9):60。[4]鹏鹏。网络舆论的作用及控制策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21(3):116。[5]李刚。《论网络舆论的调控与引导》,[。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23-24。[6]卜建华。极端网络民族主义倾向的表现与批判[。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13(2):62。[7]卞运周和杨海军。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边疆,2007,(7):113。[8]徐万秀和刘向勇。当代美国信息技术教育趋势述评[。中国电化教育,2002,(11):72。[9]罗新宇。加强网络新闻宣传的管理方法与对策[。新闻粉丝,2009。(10):118。[10]李长兵。中国网络发言人制度现状及建设模式分析[。信息化建设,2009,(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