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7600字硕士毕业论文财务经理论文选编:财务报表透明度、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37600字硕士毕业论文财务经理论文选编:财务报表透明度、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7600字
论点:盈余,管理,财务报告
论文概述:

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研究了财务报告透明度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管与制约,增强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较为真实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和动机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都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部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管理者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方法来调整和扭曲财务报告信息,使得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在这个问题上,近年来国内外的金融欺诈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美国安然公司2001年收入12亿美元,世界通信公司2002年报告利润膨胀16亿美元。与中国目前的情况相反,琼民源、中国航油、银广厦、郑柏文等企业也卷入了财务欺诈丑闻。这些事件与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密切相关,引起了理论界、实务界、投资者和财务信息使用者对盈余管理的关注。目前,盈余管理已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调整会计盈余,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动、操纵应计利润、隐瞒不利消息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因此,企业的收益信息偏离了真实的财务状况。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公司当前的经营状况。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小股东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也给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相关方的利益造成了巨大损失。显然,盈余管理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障碍。如何有效抑制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是外部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盈余管理的直接对象。因此,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引起了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由于盈余管理的存在,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迫切要求掌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不仅包括财务指标信息,还包括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发展前景等经营信息,从而有效监管企业,降低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目前,深交所和一些权威研究机构每年都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评估。我国许多学者也建立了自己的评价体系来研究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然而,我国的信息披露机制并不完善。除了基本的强制性披露内容外,自愿披露的内容由上市公司经理根据公司情况决定。因此,上市公司已经掌握了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过程中的大部分主动权。信息披露质量受到企业股东和管理者主观因素以及盈余管理行为的严重影响。因此,如何通过财务报告透明度评价来约束盈余管理行为,建立更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规范我国股票市场的信息披露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2研究意义和目的
目前,关于盈余管理与财务报告透明度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很少有学者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盈余管理是相互关联的。财务报告的透明度越高,就越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增加股票价格中包含的收益信息的内容,提高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增强了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生成过程的监督,增加了管理者的盈余管理成本,从而抑制了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完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机制和外部监督约束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利益,减少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会降低财务报告的透明度,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决策。因此,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研究了财务报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督和约束来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为企业财务报告提供更加现实的透明度,识别和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和动机,建立和规范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保证财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和监督机制,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做了很早的研究,其研究内容相对丰富,而国内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才开始关注盈余管理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披露管理”,是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操纵财务信息生成过程的行为,背离了中立原则。希利和瓦伦(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时使用估计和膨胀结构来控制财务报告的行为。其目的是防止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和会计盈余信息。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误导报告信息使用者并做出一定会计选择的行为。显然,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私人利益。
目前,学术界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实际盈余管理两种类型。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财务报告信息处理过程中,利用会计准则掩盖真实业绩的行为。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利润操纵而控制正常经营活动的行为。一些学者认为,权责发生制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的会计利润,但它不能直接影响现金流,而真正的盈余管理可以直接影响现金流。然而,对于哪种盈余管理能够更好地反映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学者们还没有给出统一的结论。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大多集中在权责发生制盈余管理上,对实际盈余管理的研究较少。本文认为,真正的盈余管理是极其隐蔽的,需要大量主观判断才能识别出来。也很难衡量和监督它。此外,通过改变正常经营活动影响会计利润的盈余管理成本过高,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计量体系。因此,本文选择关注应计盈余管理,下面提到的盈余管理也是指应计盈余管理。

第3章理论分析和假设建议......24
3.1理论分析......24
3.2假设提议......28
第4章研究设计......34
4.1样本选择和数据源......34
4.2可变设计和说明....35
4.3模型构造...46
4.4统计方法和工具...46
第5章实证结果和分析...47
5.1描述性统计分析...47
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49
5.3鲁棒性测试.......60

结论

本文研究了财务报告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财务报告透明度对盈余管理有负面影响。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透明度越高,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越好,他们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委托代理成本越低,这将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监管,提高有效识别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因此,财务报告的透明度越高,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就越低。
其次,股权集中削弱了财务报告透明度对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在“利益协同效应”的影响下,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大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的一致性。一方面,它可以更有效地监督和约束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它也相应地增加了大股东的盈余管理成本。股权集中度监管为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第三,股权制衡度削弱了财务报告透明度对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一股独大”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企业的管理决策仍然由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控制,导致股权制衡水平较低。由于缺乏发言权,其他股东无法有效限制控股股东。然而,股权制衡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股东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随着中国股权结构的不断丰富,“一股独大”的现象将逐步改善,股权制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第四,第一大股东权益的性质在财务报告透明度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中没有起到调节作用。股权分置改革后,国有控股企业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财务报告信息透明度也逐步提高。此外,其在企业管理和市场地位方面的优势使得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者实施盈余管理的积极性明显低于非国有控股企业。从这个角度来看,国有控股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应该更好,盈余管理的程度应该更低。
第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削弱了财务报告透明度对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机构投资者利用专业优势,不仅可以对管理者形成外部监督,提高治理效率和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还可以对管理者形成内部约束,增加盈余管理成本。然而,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比例的增加将增加他们与股东在公司利益方面的一致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向公众披露的财务信息透明度的可靠性。

参考
[1]吴连生博贤会。国家控股和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经济研究,2009,(2): 81-91。
[2]崔学刚。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4年。(8): 72-80。
[3]陈永生陈德平。《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11,(1): 38-44。
[4]陈小月、肖星、卞晓燕。上市公司股权分配与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0,(1): 30-36。
[5]蔡宁。梁丽珍。公司治理与金融欺诈关系的实证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1): 80-84。
[6]蔡继富。会计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当代金融,2007,(6): 109-114。
[7]程书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9): 129-136。
[8]邓克斌,唐孝炎。机构投资者确实有助于减少收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混合均衡面板数据的证据[。工业经济学研究,2010,(5): 71-78。[/比尔/] [9]方俊雄。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证券分析师预测[。金融研究,2007,(6): 136-148。[/比尔/] [10]高明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