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12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中国保障性住房及其法律政策

3812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中国保障性住房及其法律政策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120字
论点:住房,保障,人权
论文概述:

本文主要以法学理论对住房权的研究作为起点论述住房权的实质是基本人权,国家有义务解决公民的住房问题,为公民的基本人权提供保障。

论文正文:

介绍

(1)
中国一直密切关注人民的住房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住房改革以来,居民的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很大改善。各种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它们也使房价一路高歌猛进。高房价严重影响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权和生存权。城市居民在住房条件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些高级官员通过“特殊手段”持有十几份房产证。投机者低买高卖,以扰乱房地产价格。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追逐名利。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尽如人意。在过去的20年里,房地产市场空的预繁荣造就了大量的富人,也让无数普通市民用一生来换取城市的一角,成为“房奴”。“蜗居”并不是城市居民最悲惨的生活表现。大量农民工没有住房保障。对他们来说,买房已经是一个不可能的梦想。针对经济适用房问题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和缺陷,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和完善解决机制。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2007年,颁布了《廉租住房保障办法》。中国基本形成了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体的经济适用房体系。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住房问题,不断出台调控政策积极抑制房价,但实际成效甚微。保障性住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的政策控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希望以人权为基础,重新审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整体问题,强化政府责任,分析比较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相关法律和配套机制,制定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我国公民的住房问题,促进我国的民生建设。今年3月17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议结束后,新任总理李克强会见了中外记者并回答了他们的提问。李克强总理说,“走在路上,以人为本,造福世界”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希望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能够“走法治之路,以住房为人民基础,追求人民福利”

(2)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对住房权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挪威学者艾德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一书中解释了住房权的内涵,并详细规定了国家的义务。住房权利领域最著名的国际组织住房权利中心在其官方网页上有大量关于住房权利的文章和相关著作,为本文讨论住房权利的概念提供了有利的资源。目前,我国对住房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的系统工作。王洪哲的著作《住房权利研究》(Study on Housing Rights)主要从国际人权的角度研究住房权利的基本内容,论证了住房权利是基本人权的本质。该书全面梳理了住房权的产生过程,论述了住房权在国际法中的确立过程,提出了国家对住房权的一般义务和国际国内对住房权的救济方法,最后回顾了中国现代住房权政策的改革内容。此外,金健的《中国住房法研究》是较早的一篇专门论述住房权的论文。该书重点分析了我国住房问题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论述了公民的住房权利,认为公民的住房权利和私有财产应得到充分保护,并运用民法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论证了住房权利的保护应以人权为基础。此外,王雪的论文《中国公民住房权研究——对中国廉租房制度的反思》以适足住房权为研究起点,阐明住房权是人权的一部分,并分析了中国廉租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郑华的论文《中国保障性住房的法律理论与实践》探讨了住房权与人权的关系,重点阐述了保障性住房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比较了其他国家的成就和经验,力求提出一套完善的住房保障性住房制度。这些文章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
国内关于住房保障的研究成果很多。董包华的“社会保障法律观”从建立法律体系的基本理论出发,将社会保障法定义为一种既不同于私法又不同于公法的社会法,并以社会利益为线索从各个方面探索社会保障法的基本范畴。刘林的《中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研究》澄清了住房保障的概念,重点分析了中国住房补贴的标准和住房保障对象的范围划分,确定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住房保障支出的责任。田东海的《住房政策:国际经验借鉴与中国的现实选择》和莫芷、邓肖鹏的论文《外国共有产权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都总结了许多地区住房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为本文的外国制度比较提供了大量资料。此外,李好好的《论中国经济适用住房法律制度》和谭百龄的《行政法视角下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研究》等论文都启发了本文的写作思路,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在数据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效果评价与发展前景研究》和中国住房和建设部、中国指数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为本文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数据。

一、住房权的基本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住房权的概念是在20世纪中后期提出的。随着保护人权的呼声越来越高,这项权利逐渐从概念变为实践。根据相关文献,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为自己和家庭福祉所必需的生活水平,包括衣服、食物、住房、药品和必要的社会服务。”然而,住房权尚未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明确提出。1949年通过的《美洲国家组织宪章》是第一个提出住房权概念的国际法律文本。它在31条中提到了“所有人口阶层的适足住房”,并首次提出了“适足住房”的概念。联合国1966年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一条重申了《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五条的精神,规定:“公民有权享有与其自身和家庭活动同等的生活水平,包括足够的食物、衣服和住房,并有权不断提高。”实际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住房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体现了人类的基本尊严和价值。例如,国际人权组织目前有一个\"住房权和驱逐中心\",负责向住房权在土地开发和拆迁引起的相关法律纠纷中受到损害的一方提供法律援助。2住房权,或称适足住房权,是指公民获得住房或适足住房条件的权利。这一概念的确立直接关系到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制度建设和实际发展,因此有必要系统地分析其历史沿革和法律内涵。

(一)住房问题的实质是人权

1。住房权是一项基本生存权,
住房权的含义可以从公法和私法的角度来理解。从公法的角度来看,住房权是公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也是人类的一项必要权利。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经常用“顶部没有瓷砖,底部没有地方可以站立”来形容一个被剥夺了一切,没有出路的人。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国家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保护公民的各种人权。因此,在《宪法》中,国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保护人权,住房权自然是国家保护人权的必要组成部分。从私法的角度来看,住宅所有权和其他源于住宅的财产权是住宅权的主要内涵,通过完善物权法等民法相关法律,住宅权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实现。我国政府于1997年10月27日签署了《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份人权文件规定了由经济、社会和文化组成的整体权利,特别是民间社会的核心权利----生存权和发展权。它强调,\"公民有权享有与其个人和家庭活动相称的生活水平,包括适足的食物、衣服和住房,并有权不断得到改善\"。在这方面,一些学者指出,\"虽然住房权被划分为第二代人权的范围,但实际上住房权与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密切相关\"。换言之,住房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物质条件,也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就像水和空天然气一样。

二。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及其问题……16
(1)中国保障性住房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历程16
(2)中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21
(3)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缺陷分析22
三、国外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启示与借鉴.......27
(1)新加坡的公共住房系统……27
(2)英国的共同产权制度.......29
(3)新加坡和英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启示.......30
4。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议……34[/溴/] (1)促进和改善对以下方面的法律保护……34
(2)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协调机制……36

结论

中国有句老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好”。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来说,“房子”不仅是挡风遮雨的地方,也体现了人们对“家”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一个人找不到这样一个住的地方,他怎么能有尊严地生活并有针对性地发展呢?正因为如此,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今天亿万中国人关注的焦点。为了建设和巩固这一维护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国家有义务帮助所有阶层,特别是低收入弱势群体实现住房权,让每个公民都能感受到“家”带来的幸福和温暖,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每个人的心灵。从保护公民住房权出发,推动中国法制建设,“人权”、“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将不再抽象。当我们说依法治国是保障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时,我们也就更有道理了。为此,提交人希望住房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能够尽快写入《宪法》,同时将颁布一项旨在调整和保护公民住房权的\"经济适用住房\"。一个好的制度离不开好的法律,但是没有高素质的执行者,好的法律也离不开。在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建设中,需要改革相关制度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只要全方位、多角度推进,就一定能够建设一个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保障性住房体系,这也是世界羡慕的。
本文写作中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其中之一就是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此外,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非常有限,对许多问题的理解不全面,许多思想不成熟。因此,保障性住房制度及相关制度的研究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惑,同时,我也深深地激起了我对选题的兴趣。所有的事情在完成之前都是困难的。这项研究只是开始。我希望通过尊敬的老师们的细心指导和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我能够运用扎实的理论和更有说服力的数据,真正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为实现依法保护公民住房权的目标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
1。金健:《中国住房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
2。王洪哲:《住房权研究》,中国法律出版社,2008年。
3。董包华:《社会保障法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刘林等,《中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研究》,中国规划出版社,2011年。
5。王启富和刘金国编辑。《人权问题的法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6。田东海:“住房政策:国际经验与中国的现实选择”,清华大学,1998年。
7。赵笠人和李敬宇:《各国的经济福利制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8。盖瑞和杨光:《社会保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9。潘金堂:《社会保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许贤明:《人权法原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