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4800字硕士毕业论文生态安全理念下土地覆盖供给建设的法律政策研究

34800字硕士毕业论文生态安全理念下土地覆盖供给建设的法律政策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4800字
论点:生态,建设用地,研究
论文概述:

围绕基于生态安全建设用地供给法律制度方面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结合生态安全和建设用地供给法律制度相关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依据我国生态风险与建设用地供给基本国情。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的《人类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类的需求像梯子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然而,在自然进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总是随之而来,出现在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中,困扰着人类,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企业生产安全问题、社会安全问题、突发性灾害问题等。,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逐渐演变成全球安全问题。生态安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迅速传播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地方,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第二章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重点”。同时,《纲要》第六章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因此,中国将绿色发展和生态安全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确定了实施指导思想的基本思路。土地资源是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稀缺资源。研究如何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妥善安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特别是对生态环境有较大负面影响的建设用地的供应和监管,对于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用地供应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建设用地供应法律制度是国家直接控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力手段,也是国家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建设用地的供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并且可以供应给多种类型的土地使用者。供应的土地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目的。其中,有些供给是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的,有些供给是从完成政治任务的角度考虑的,有些供给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的。然而,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从生态安全的角度衡量建设用地的供给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内容。基于生态安全,综合考虑建设用地供应的理论框架和技术细节,系统、科学地论证和协调建设用地供应的原则、目标、要求、程序、规模、布局、时机、用途等要素。建立和实施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建设用地供应法律制度是实现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1.2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1.2.1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1.2.1.1国内生态安全研究文献分析
近年来,我国对“生态安全”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关于“生态安全”的各种研究文献层出不穷。为了对各类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和分类,本文利用武汉大学图书馆中文文献数据库对“生态安全”主题进行了多种检索。为了了解“生态安全”在不同文献中的分布情况,魏浦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搜索了所有期刊、重要期刊、核心期刊、EI源期刊、SCI源期刊、CA源期刊、CSCD源期刊、CSSCI源期刊等类型。结果表明,从1989年到2011年,卫普在各方面研究中收集的以“生态安全”为主题的中国科技期刊总数达到1539种,其中770种发表在重要期刊上,734种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为了找出“生态安全”的具体研究内容,本文选取了生态安全的概念、特征、目标、原则、理论、标准、评价、风险、指标、保障、立法等要素,并在CNKI(中国知识网)数字出版超市中国学术文献网出版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可见,我国对“生态安全”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安全评价”上。二是“生态安全”的概念和指标,而“生态安全”的标准、风险、原则、立法等方面涉及较少,尤其是对“生态安全”保障措施的研究不足。从文献检索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关于“生态安全”的研究文献总体情况如下:各类学术文献都有“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其中期刊论文表现最为突出,其次是学位论文和议论文,专利和生态安全专项法规较少。在关于“生态安全”的各类期刊论文中,约有一半发表在重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其次是CSCD源期刊,少数发表在M和SCI源期刊上。在“生态安全”的具体研究内容中,生态安全评价是绝对优势,其次是对生态安全概念和指标的研究较多,而对生态安全的标准、风险、原则、预警、立法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生态安全保护措施的研究,文献量明显较少。

第二章建设用地供应与生态安全:互斥与互利

2.1建设用地供应和生态安全概念的界定
2.1.1建设用地
关于建设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指出,“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建筑和构筑物的土地”。因此,建设用地是相对于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而言的。它用于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而不是用于获取生物产品。从土地的功能来看,人们普遍认为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功能。其中,资源功能包括承载、培育、储存和景观功能[36],资产功能主要指保值增值功能。农业用地主要是土地的培育功能,而建设用地主要是土地的承载功能,即建设需要“基础”。

2.1.2建设用地分类
关于建设用地分类,中国有不同的分类体系。例如,1984年,为了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中国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和含义》,将土地分为八类。前四类主要是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中间两类是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和村庄、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第七类是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水工建筑物等。最后一类是未使用的土地。该分类标准在开展全国土地利用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具体到建设用地,已不能满足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和管理的需要。1989年,为开展城镇地籍调查,中国制定了《城镇土地的分类与含义》,将城镇建设用地分为商业金融产业、工业仓储、市政管理、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交通运输和特殊用地七大类。1998年中国《土地管理法》修订后,为了实施土地使用控制制度,《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分为三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001年,国土资源部根据现行土地利用分类制度、城市土地分类制度和《土地管理法》,制定了统一的城乡土地分类制度。该系统将土地分为3个一级类别、15个二级类别和71个三级类别。三个主要类别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分为八个二级类,即商业服务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建设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专项用地。

3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法律制度的实证研究……19-30
3.1生态安全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19-21
3.1.1生态安全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的生成阶段……19
3.1.2生态安全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完善阶段……19-21 [/BR/] 3.1.3生态安全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完善阶段……21 [/BR/] 3.2生态安全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分析……21-23
3.2.1美国转让定价法律体系评估……21-22 [/BR/] 3.2.2经合组织转让定价指南的评估……22-23 [/BR/] 3.3生态安全建设用地流转定价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23-25
3.4生态安全建设用地转让定价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25-30
3.4.1立法缺陷……25-28
3.4.2实际缺陷……28-30
4关于处理跨国公司滥用转让定价的法律制度的建议……30-34
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法律制度……30-32
4.1.1完美……30
4.1.2调整方法的灵活应用……30-31
4.1.3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31
4.1.4统一税收优惠政策……31
4.1.5具体转让定价调整方法的改进……31
4.1.6其他事项的改进……31-32
4.2……32-34

结论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问题。生态安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迅速传播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地方,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关注。生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的积极合作,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应当在维护和促进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这就需要从生态安全的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要实现的生态目标、要实现的生态价值、要采取的生态措施、要建设的生态系统以及土地开发利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建设用地是影响生态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建设用地可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因此,如何控制和减缓建设用地对生态安全的威胁,是新形势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法律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控制建设用地对生态安全的威胁,必须从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节奏等要素寻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组合模式,并以公平有效的方式实施。这种组织模式的形成和实施需要一个具有公信力、执行力、确定性和执行力的法律体系。这种方法是不可替代的。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建设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布局和节奏的价值、目标、原则、主导体系和辅助体系,并探讨了这些体系的实施措施。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国内外生态安全与建设用地供应研究现状。在现有数据库数据检索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生态安全和建设用地供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这些数据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总结。主要结论如下:国内外对生态安全的研究大多是对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评价方法的应用上,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PSR模型、生态足迹法、DPSIR模型法、物元法、熵权法、BP神经网络法等。在评价尺度空上,对流域、省、市、县、特色区域等不同尺度空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占大多数。然而,对生态安全的概念和特征、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如何维护生态安全、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的,如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国内外对建设用地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设用地市场供求、建设用地价格评估、建设用地使用控制和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等方面。研究方法大多是实证性的,也有一些理论讨论或研究综述。
2。建设用地供应与生态安全的相互干预和影响关系。包括相互排斥和互利的关系。互斥表现在建设用地供应扩大、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加剧、生物安全受到威胁等过程中。这种互利关系体现在建设用地的扩大、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的增强以及污染控制和生态改善方面的一些成就。相互排斥的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互利的根源主要在于政府控制。互斥现象的减缓需要调整建设用地供应的规模、结构、布局和节奏。互利要求建设用地供应为生态脆弱地区的改善、生态恢复区的恢复、生态风险的规避和生态灾害的治理提供支持。
3。建设用地供应法律制度中生态安全价值的演变。根据我国建设用地供应法律制度的现状,总结了过去和现在的几种建设用地供应法律制度模式,包括以权利保护为主的土地供应模式。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土地供给模式;以粮食安全为主导的供应模式;目前,以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为主导的供给模式和以环境友好为主导的供给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以生态安全为主导的土地供给模式。在土地供给模式的演变中,生态安全的价值、地位和功能也在演变。在以权利保护和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土地供给模式下,生态安全基本上没有价值。在以粮食安全为主导的土地供应体系中,耕地的生态安全占有一席之地。在以经济和强度为主的土地供给模式中,保护土地资源是首要原则。在以环境友好为主导的土地供应体系中,环境影响评价保证了生态安全。在生态安全主导的土地供给体系中,生态安全将成为立法的基本价值目标。

参考
[1]李宣琼、何郑伟、陈晓节、张林、邓琼。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县域生态安全评价[。测绘科学,2013(1)。
[2]贾洪雁。基于网格地理信息系统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3]陈雪玲金吉。陈少杰。基于遥感和PSR模型的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以福建省农研市为例。土地和资源遥感,2013(2)。
[4]周国海。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现状评价与维护——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社会科学家,2009(11)。
[5]赵敏。湖北[湖生态安全维护探讨。人民长江日报,2012,12(22)。
[6]荷马·迪克森,托马斯·福尔摩斯,《门槛:环境http://sblunwen.com/flbylw/的变化是造成剧烈经济冲突的原因》,[,1998年。《国际安全》,1991年,19(1): 5-40。
[7]荷马-迪克森,托马斯·福,杰弗里·鲍特韦尔,等.环境变化与暴力冲突[]。《科学美国人》,1993,268(2): 38-45。
[8]荷马-迪克森,托马斯·f .环境稀缺与暴力冲突:来自[案例的证据]。《国际安全》,1994年,16(2): 76-116。
[9]FA0程序。土地质量指标及其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应用[。粮农组织农业部土地和水开发司组织的讲习班记录,1997年:2-5,106。
[10]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国际环境与安全[。布鲁塞尔:北约,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