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487字硕士毕业论文文学物质载体的本质

2487字硕士毕业论文文学物质载体的本质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487字
论点:载体,媒介,传播
论文概述: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语言本质上是符号性的,是记音符号与表意符的混合体。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在其存在状态上的独特性,它既需要以具体的牡质实体形态存在又可以摆脱,既是一堆纸又

论文正文:

第一节文学的物质载体
1。文学物质载体的象征意义
文学是大师纸网语言的艺术作品。语言本质上是符号性的,是语音符号和表意符号的混合物。这决定了文学作品在现有状态下的独特性。它需要以具体和实质性的形式存在,并且能够摆脱它。它不仅仅是一堆纸,还是一种声音,而不是一种想象的艺术。然而,它必须依赖符号。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既可以存在于语音状态,也可以存在于语音和符号状态。
符号是指某种意义或代表其他事物的符号或符号形式。它需要由某种阴性载体携带。古代人通过声音和文字来表达信息,信息的意义是通过符号的外部
来表达和展示的。语言作为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主要通过语音和听觉来传递信息。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的大脑已经获得了明确的表达。文本指南符号是一种经过修改和优化的语言形式。它把语言的发音和听觉形式变成视觉形式的系统符号。视觉形式比听觉形式更加固定和生动。它使图像变得抽象,形成一种不像声音那样转瞬即逝的语言符号,目的得以保留。它形成了一个符号系统,可以从信息的意义极对中分离出来。其次,词汇也能促进语言交际的优化。它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材料载体来记录和保存语言,通过语言可以传播到广泛的传播群体,而不仅仅局限于十次面对面的人际口头交流,跨越时间和空。然而,符号人才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载体,这就对十个符号构成了现实的限制。
卡西尔曾经说过,“人类是一种符号动物,也就是说,一种可以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动物。”从某种程度上说,晚上的创作和文学的传播是一个符号创作的过程,是用符号来创作和传播的过程。它是文学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元素。它是主要的载体和工具。只有通过符号,人类才能实现思想和意义的交流。\"写作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明确的媒介的出现.\"虽然子文本被视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但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符号比它本身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交流的媒介,也是交流的内容。然而,与口头媒体不同,文本媒体的传播功能体现在优越空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上。单词的产生将声音与人分开,打破了时间和空的限制,使得信息能够长距离传输和长时间存储。写作的发展有助于文化的传承、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交流以及社会制度规范的形成。然而,单词必须使用十个物质载体。没有载体,文学就不能成为感性存在。在人类文明史上,已经成为文学载体的材料包括竹丝、石头、金属、羊皮、树皮、纸张、数字信号、电子信号等。本文旨在研究文学的物质载体对十个人文学活动的实际影响和意义。
二。时间空文学材料载体的偏见属性
某些材料载体在写作、保存和传播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构成并决定了不同的文学载体。当这些载体承担传播功能时,它们就成为传播媒介。首先,我们可以理解,从及时性和空方面来看,物质载体可以分为偏置时间载体和偏置空中间载体,即可移动物质载体和不可移动物质载体。十“十次”不可移动材料载体主要特点是质地厚重,耐久性强,移动和复制困难,克服了石头、粘土和金属等时间障碍。10 空范围内的社会将选择质地较轻、易于移动、携带和复制的材料载体。该理论的代表因尼斯指出,不同的有偏见的载体将直接影响社会和文化。例如,由带有偏见的时间载体主导的社会往往由简单的口头文化主导,或者这种社会倾向于强调习惯和知识,重视礼仪和习俗等。,把现在和未来与过去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十大宗教的传承和维护统治的权威。他们是特别强调十大传统的社会。如果一个社会偏向十个空性材料载体,比如古埃及用纸莎草代替石头,欧洲用羊皮纸和印刷术代替羊皮纸,这样的材料载体质地轻,易于运输。如果它们克服了空之间的障碍,它们将适用于偏远地区的治理和通信。如果十个国家空之间的扩张和远程控制得到促进,这个社会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十国空文化:领土扩张、世俗制度、专门技术等。(事实就是如此。这个以石头和布隆迪为主要媒体载体的社会特别强调十次,因为它也特别强调十个传统、宗教和等级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十个人、宗教和商业的特权媒介。它强调传播者对十种媒体的垄断和传播权威。这种材料载体可以长时间记录和保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就整个社会而言,它的缺点是权力中心的组织和管理及其有效传播只能局限于11个地区,不能传播到10个广大而偏远的领土地区。例如,在中国古代的殷商时期,主要的文字刻在青铜器上,不能传到遥远的地方。这些物质媒体只能属于十个传统保守、等级制度的社会。以纸和印刷品为主要媒介载体的社会,特别注重十大变革、发展、科学和意识形态现代化。物质载体在空之间的可携带性使人们能够追求交流的世俗化和公平,形成一个民主、大众化和政治开放的社会。就西方社会而言,印刷媒体的出现结束了教会对传播的专制垄断,这导致了宗教[革命和复兴。
大多数媒体要么偏向十倍的可持续性,要么偏向十倍的长远性。纵观人类媒体载体的发展历史,它们总是从较重的纹理发展到较轻的纹理,从偏置时间发展到偏置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媒体都偏向于10 空之间,能够进行广泛的全球传播,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我们称以前的媒体载体如石头和青铜器,它们有一定的重量,不易移动,时间媒体和较大的媒体载体如竹子、丝绸和纸张移动空称为空媒体。随着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报刊杂志具有平面印刷的特点,也称为空。至今仍占据一定位置的时间媒体是广播,它按照时间运动的线性模式传播,不占据空。电视的出现打破了以前简单的时间分配空性媒体。它将及时性和空中间性融为一体,是一种兼具时间空的媒体。
当前的网络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偏见空。网络的载体是数字媒体,多对多网络传输结构可以实现极其丰富信息内容的超时空传输。可以说,它已经修复了几乎所有的媒体缺陷。信息传播包含一切,甚至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它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此外,以前的媒体以人际传播或大众传播为目标,网络媒体可以在人际传播中实现单向深度传播,也可以结合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实现大众互动传播。
物质载体的性质决定了其所附文献的性质。文学的功能和意识形态受到这种载体性质的影响。当这些带有时间空偏见的载体成为媒体时,它们将对文学产生实际影响。

《口述实录》学术史概述
第一章文学的物质载体和文学媒介及其关系............................................................6
第一节文学材料载体............................................................................................................6
,文学材料载体的象征意义....................................................................................6
2。文学材料载体的时代空偏见..................................................................................7
第二节文学媒体.................................................................................................9
a,文学媒体的定义...................................................................................................9
2,媒体的文化意义.................................................................................................12
2,文学的物质载体和媒介的历史形式........................................................16
第二章文学媒体对十大文学活动的影响....................................................................24
第一节文学媒体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4
第二节文学媒体与文学意识形态.................................................................................26
1,媒体和作家..................................................................................................................26
2、媒介决定的文学意识形态性质.........................................................................27
第2节媒体的变化和风格的变化——不同的媒体导致不同的作品形式……31
第四部分是关于媒介变化和文学接受方式对十个读者接受的影响...40
第二章是关于作为文学进化动力的文学媒体....................................................................43
第一节:四大突破:文学媒体对十大文学演进的推动...............................................43
第二节感知和接受:文学媒体和文学存在模式..........................................48
结论...............................................................................................................................……51
谢谢..................................................................................................................................53
参考资料...............................................................................................................................54

参考
fll童庆冰。文学理论课[硕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邦威。形象倍增:语言衰落与形象狂欢。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版,2005。6号
[3]张邦威。媒体诗学——从媒体角度看文学和文学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陈夏洁,郝夏青。媒体和媒体[。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0.
[5]黄有发。文学媒体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渤海大学学报。2007.
[6]赵方云。大众传媒在当代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媒体观察[>,2007年。
[7] l-h:小东。文化交流:历史、理论和现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庄小东。传播与文化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易图川。论媒体在文学中的作用。《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
[10)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理论模型[。由祝建华翻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2008.川道格拉斯·切尔纳。媒体文化——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身份与政治[。丁宁翻译。北京:印度商务保龄球馆。2004.
[ 12]博格。大众文化、媒体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加号)麦克卢汉。人民钟燕·[《一个接一个地了解媒体》。何道宽译。北京:印度商务}关公。2001.
[ 14]朱国华。文学与权力——对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评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盛英。国内网络与文献研究综述。《当代文学》2004年第3期,
[ 16]陈平原。文学史家的报纸研究。陈平原。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 17]希利斯·米勒。现代性、后现代性和新技术体系。文艺研究[·[]2000。5号
[ 18]肖金龙。米勒视野中的媒体与文学。文艺理论研究“J”。2007年,第1期,
[19]张广胜。媒体与文明:基尼斯传播理论的政治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0]}旌鸣。宋代艺妓与宋诗的创作和传播。《云南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叶树生。余[22]马克海报。信息模式——后结构变义与社会语境[。范静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3](美国)费德勒。媒体形式的变化——理解新媒体[。明安祥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4]邵培仁。[通信公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5]宋玉鞠躬。从传播工具到功能比提--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关系。《社会科学杂志》,[,2007年,第5期。
[26]李雨。交际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报1997年第1期。
[27]蒋小丽。石磊。媒体与文化——从文化角度看媒体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8]刘心悦。传播方法和文学活动。《二七大学学报》[[版,2004年第4期。
[29]刘旭光。机遇。还在阴影中——一个接一个地谈互联网对文学的意义。刘旭光。姬伯·[。上海:上海二连宫店。2006.
[30]叶德辉。滋事点角。}龚琳·花青·[。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31]段鹏。传播基础-历史,框架和扩展[。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2]焦宝,贺山。论中国文学传播方式的变革过程。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版]2006年第5期。
[33(德国)恩斯特·卡西尔。《人类理论[》。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85.
[34]周闲。徐军,《文化与媒体翻译总序》,北京:商业印刷出版社,2001年。
[35]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6]南帆。双重视角——当代电子文化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7]黄真伟。《中国社论出版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8]邵培仁,海国。大众传媒的一般理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9]邱吕元,钟广光。唐诗与中国古典小说在唐代的传播。李素衣社会科学[。2004.5号
[40]吴彼,杜学成。《媒体、文化、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1]小七山,邢红梅。从再创造到审美实现——论文学传播与接受中的文学价值生成。鲁东大学学报} 2007。
[42]尼克·施;文森特。理解媒体文化[。由吐温-宾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3]周跃杰,孟进-俞,吴峰。4 .网络媒体的概念、传播特征、现状和发展前景。现代通信[>,2001。[/[44]吴玉民。传播和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5惜春年。中国}蝴蝶结发源fNll。南京:江苏战戟出版社。2002.敏慧。明清江南私家刻弓历史简报。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46]钱存训。朱钰·博·[。上海:上海新闻出版社。2004.
[47]宋远方。中国出版史料(一代人的一部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8]匡文博。《网络媒体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9}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要[。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s0]宋丽华。明清小说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s 1]易图杨璐。《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s2]李静怡的中国传播史理论{Ml。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