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4232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网络舆情引导过程研究

24232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网络舆情引导过程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4232字
论点:舆论,网络,传播
论文概述:

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彻底转变了传统的舆论传播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当中,网民的表达欲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在对话语权的渴求中还表现出想通过自己的力

论文正文:

绪方理论(1)选题意义网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种新媒体,它迅速打破了传统媒体由来已久的防御体系,从而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逐渐扩大其影响力。 如今,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人,他们都成了网络的一大群人。他们把网络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利用网络的交流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网络舆论应运而生。 不用说,主要门户网站的受欢迎程度已经达到每天数千万人次。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访问了中国人民网等主要网络媒体。请经常访问。网络舆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网络舆情大多是由网络上自发传播的各种言论形成的,因此,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网络平台为各种意见、建议和评论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使国家管理者能够快速从网络上了解公众意见,了解公众对各种公共事务和热点问题的意见和舆论倾向性,从而确定努力方向,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但是,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中没有真正有效的舆情检查环节,或者这一环节被多次弱化,这也导致网络舆情传播容易出现无序和扭曲等特点,从而可能形成恶性影响。 此外,一些舆论传播者可能受利益驱使,采取不负责任和恶意的方式,发表一些负面言论和虚假信息,蛊惑不了解真相的人。那么,此时的网络舆论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健康有序的社会舆论环境。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在社会舆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果网络舆情能够健康发展,将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反,如果网络舆情发展误入歧途,必将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从大方向看,今天的网络舆论对和谐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包括先进的科学思想、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残余和侵蚀人们心灵的资本主义言论。这些与社会主义建设背道而驰的思想和言论,使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迷失了方向和最初的理想和目标。他们的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是使用网络的主要力量。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 探讨如何引导网络舆论,确保网络舆论保持相对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活跃、健康、有序的社会舆论环境,因为只有生活在积极的环境中,广大公众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2)网络舆情概念研究文献综述(Literary Review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网际舆情:在检索相关期刊后,可知自2000年以来,中国学术期刊中就出现了关于网络与舆情衔接的讨论,但这些文章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网际舆情的概念。类似的概念也存在,如“在线舆论”和“在线舆论” 直到2003年,研究人员才在文章中真正提到“网络舆情”的概念,从此,“网络舆情”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和熟知。 关于网络舆情的概念,学者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讨论,逐渐深化和补充,使之更加清晰和详细。 2003年,一些学者在文章中指出,“互联网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观点或言论,由公众针对一定的焦点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 同年,还提出“互联网舆论是公众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对公共事务的有影响力的意见” 研究者也对网络舆情的概念和内涵做出了广义和狭义的定义。 一些学者认为,广义的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情 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类型的舆论,包括未经任何把关人筛选的舆论、政府部门的官方舆论、以各种形式的新闻媒体发表的舆论,也可能包含一些利益集团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传播的舆论信息。 所谓狭义的网络舆情是针对网民在网络上发表的舆情,是一个单一的主题。 此外,在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都给出了狭义的网络舆情概念。 例如,一些研究指出,“互联网舆情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对某一焦点表达的某种有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表达,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情。” 其他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网民关心的话题。以互联网为载体,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公众意见通过互联网公众空公开表达,互联网论坛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对众多学术论文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关于网络舆情概念的研究成果仍然具有一些其他的共同特征。一是这些概念大多来源于民意概念,民意是民意概念的扩展和延伸。人们认为网络舆情与其他类型的舆情相似,但传播方式和手段不同。 另一个特点是,这些网络舆情概念的定义不仅是对网络舆情本身的描述,而且涵盖了网络舆情传播的全过程,包括传播的主体、内容和媒介等 网络舆情学科研究概况:根据对网络舆情概念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基于狭义范畴来定义网络舆情,因此大多数研究中的网络舆情学科也属于狭义范畴,即参与网络舆情制作和传播过程的广大网民。 然而,网民的定义尚未最终确定。 一些研究描述了网民概念的发展和变化。“最初的网民叫赛博朋克(Cyberpunk),网民一词来自英语单词网民,它是两个概念(互联网‘和’(公民)”的混合物(1) 因为他们可以被称为“网民”,这表明这些人已经离不开网络,他们的日常生活总是与网络相连。他们几乎每天都花大量时间在网络上。无论他们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他们都将依靠网络的力量。 一些研究认为,“网民”是活跃在虚拟网络空中的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是不同的,因为许多网民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他们几乎扮演着他们想要的虚拟角色,并作为符号存在于网络中。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特征及社会效应……10 (1)网络舆论的形成……10 (2)网络舆情传播方式..............................11 (3)网络舆论的特征……123、中国网络舆情引导的挑战与必要性……14 (1)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挑战……14 (2)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164、网络舆情引导的制约因素、问题及关注点……19 (1)制约中国网络舆论导向的因素……19 (2)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20 (3)网络舆论引导应关注的问题...................21 在虚拟网络空中,网民表达了他们对前所未有的满足感的渴望,并表达了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然而,这个网络确实给了人们信心和希望。普通人不再是简单的观众。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舆论,影响舆论,成为舆论传播的主体。 当前网络舆论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人们期待已久的言论自由权终于从祭坛上走向了人民的现实生活。 网络舆论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使得引导和管理网络舆论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项目,需要严格的调查和规划,甚至更多的需要有序地付诸实施。 为此,党和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一形势,依法监督,在尊重舆论和舆论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做好我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网络媒体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技能,真正肩负起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的媒体责任。大多数网民也应该客观看待网络舆情的影响,自觉限制自己的舆情传播行为,通过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 只有通过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中国网络媒体传播环境才能不断优化,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1]程李曼。新媒体对政府传播的挑战[。对外交流,2007.12[2]陈利丹,吴林。论人民表达的法律保护[。新闻大学,2009.2[3]陈利丹。公众舆论[·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4]邓法云。基于用户需求的信息可信度研究:[博士论文]。西南交通大学。邓新民,2006[5]。网络舆情与网络引导[。勘探,2003.5[6]董德斌,苏亮。网络舆情:特点、现状及引导途径[。党政干部学报,2009.8[7]高岗。提高网络新闻传播影响力的策略探讨[。网络传播,2004.1[8]关梅。网络舆情的社会意义及引导策略分析[。东南传播。2009.9[9]郭明飞。网络舆论消极难控的现状及其引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10]胡锦涛,在《人民日报》工作考察期间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