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9600字硕士毕业论文金融发展失衡与全球失衡

39600字硕士毕业论文金融发展失衡与全球失衡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9600字
论点:失衡,金融,发展
论文概述: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引入金融发展因素的国际分工模型构建,模型中同时考虑了贸易成本与资本流动成本的比较,分析了金融发展差异带来的国际分工如何最终导致了全球失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主题的背景和意义
1主题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出现了三种大规模的全球失衡。前两起分别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过去90年的新一轮全球失衡持续时间更长,程度更大,给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风险。主要盈余国家是以中国、石油出口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新兴亚洲经济体,而美国和英国是主要赤字国家。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各国经济增长缓慢,全球失衡有所改善,但规模仍然相对较大。图1-1显示了中国和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不平衡趋势。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日本和德国有大量的经常账户盈余,而美国、英国和法国有大量的经常账户赤字。对于上世纪90年代后的这种失衡,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发达经济体近年来将其责任归咎于中国汇率的巨额贸易顺差。他们认为,中国长期操纵人民币汇率导致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出口疲软,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和高失业率。因此,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这也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即使在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仍然保持着高增长率。图1-2显示了中国和一些主要经济体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中国,世界上其他几个发达经济体正处于经济增长缓慢的阶段,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随着经济增长的良好发展,2005年至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贸易顺差分别达到1019亿美元、1775亿美元、2618亿美元和2981亿美元。随着中国贸易顺差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万亿美元。
中国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这也加剧了对“中国经济威胁理论”的再炒作。这一声明最初被西方舆论归因于2007年中国股市的大幅下跌。后来,中国的高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这一观点的支持者将持续的全球衰退与中国良好的经济趋势结合在一起。人们认为,中国通过汇率操纵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形势,通过汇率严重低估带来的低价商品掠夺欧美经济市场,减少欧美就业机会,导致西方经济萧条和高失业率。国外有许多关于全球不平衡的研究。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增加、外汇储备的积累和人民币升值的持续压力,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也在讨论和研究这种不平衡现象。新一轮全球失衡与前两次全球失衡的区别在于,这种贸易失衡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失衡。大多数经常账户盈余较大的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往往有经常账户赤字。本文基于金融发展的差异,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探讨了失衡的微观形成机制,希望能更好地解释全球失衡的根源,为反驳中国威胁理论提供一些依据。

2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以往对全球失衡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包括双赤字理论、汇率操纵理论,以及从经济增长率和人口转变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对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分析主要是从跨期消费的角度进行的,这导致了各国储蓄率的差异,缺乏微观层面的深入研究。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从微观国际分工机制出发,研究金融发展差异对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机制和路径,为全球失衡的研究思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能够推动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研究的深入发展。
现实意义:本文从微观形成机制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失衡的原因。深入研究全球失衡的原因,不仅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全球失衡的形成机制,还可以为贸易决策者反驳汇率操纵、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失衡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间价值。一方面,对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形成机制的深入分析可以使全球失衡的原因更加清晰,并为驳斥许多发达经济体对中国汇率操纵的怀疑提供依据,而长期失衡也将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该研究可以为中国逐步消除经常项目失衡提供一些战略参考。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根源,对于世界合作和有效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大规模经济失衡具有重要意义。它还可以帮助解决不平衡造成的各种贸易和经济问题。

第二章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从事实数据中发现,在19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全球失衡中,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其经常账户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因此,他们开始从金融发展差异的角度研究全球失衡的形成机制。本章主要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全球失衡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

第一节金融发展理论与文献综述

1金融约束理论
1973年,麦金农和肖分别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与金融深化》。他们调查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发现许多国家的金融和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这种现象被他们称为财政紧缩。金融抑制可以概括为:政府通过人为降低利率和实施歧视性信贷政策,为金融业制定了政策,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又限制了金融业的发展,导致金融业效率低下,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2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是麦金农和肖分别于1973年首次系统提出的。他们在金融深化理论中的核心观点是,政府应该放松对利率的控制,鼓励银行间的竞争,最终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有三个指标:利率市场化、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体系。在上述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但我国对金融发展仍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肖在1960年首次给出了金融发展的定义。他们强调金融发展的数量扩张,认为增加金融资产和建立金融机构是金融发展。这种金融发展伴随着各种非货币金融资产的出现和数量的增加,随着金融发展,各种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也相继成立。为了应对这一趋势,金融发展的定义也需要重新界定。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将金融发展视为金融结构的演变。他不再仅仅把规模和数量视为金融发展,而是试图用金融结构关系的转变来包含金融发展的全部内涵。他的核心观点是,金融工具和金融结构的性质、形式和相对规模构成了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而金融发展就是这里金融结构的变化。

第三章金融发展、国际分工和全球失衡……15
第一节金融发展与全球失衡现状分析.........15
第二节金融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关系分析.........19
第三节国际分工与全球失衡的关系分析.........21
第四章全球失衡中的金融发展和国际分工.........24
第一节模型设置和数据处理.........24
第二节金融发展和全球失衡的实证分析.........30
第三节金融发展引起的国际分工.........34
第五章结论和政策建议.........38
第一节本条的主要结论和解释.........38
第二节政策建议.........39
第三节未来研究方向.........40

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各国的利益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全球经常账户失衡比以往的全球失衡更加严重,失衡国家也有一定程度的集中。这种失衡不仅导致世界经济失衡、增长乏力,而且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风险。不平衡问题不仅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而且许多学者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以往对全球失衡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包括双赤字理论、汇率操纵理论以及从经济增长率和人口转变角度进行的分析。对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分析也主要是从跨期消费的角度进行的,这导致了各国储蓄率的差异。没有从微观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后,从国际分工的微观角度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理论模型基于卢建明(2011)的基本模型思想,引入资本冲击,并在考虑资本流动成本和交易成本后进行相关的理论定性分析。实证部分采用面板模型,分两步进行相关的实证检验。首先,以金融发展水平为主要解释变量解释经常账户水平。分析结果后,运用金融发展与制造业的比率进行实证分析。这个指标反映了分工的思想,可以解释金融发展的比较优势对经常项目收支的影响。

参考
[1]陈明,2007,伊藤·东亚和全球http://sblunwen.com/jrbylw/失衡:储蓄、投资和金融发展。NBER工作文件第13364号
[2]伯南克,2005,全球储蓄过剩和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桑德里奇演讲,弗吉尼亚经济协会,弗吉尼亚州里士满,3月10日。
[3]哈伯德,2006,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和公共政策,《政策建模杂志》,第28卷(6),第665-671页。
[4]拉蒙特,2005,美国贸易赤字是由全球储蓄过剩引起的吗,国会报告..
[5]克拉里达,2005,日本,中国和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卡托杂志》,第25卷,第111页。
[6]巴克斯,亨利克森,东,兰伯特,2005,经常账户事实和虚构,NBER工作文件。
[7]亨利克森,欧洲,2002,美国和日本货币计数行为的人口统计学解释。卡内基梅隆大学未发表的手稿。
[8]维伦,“2004,不完全市场和贸易,工作文件系列
[9]门多萨,东,夸迪尼。V..里奥斯-鲁尔,j .,2006,《金融一体化、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失衡》,NBER工作文件,第12909号。
[10]洛艾萨,n .,克劳斯,s .,塞尔文,l .,1998,《是什么推动了全球储蓄》,工作文件,世界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