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500字硕士毕业论文某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知和语言态度分析

38500字硕士毕业论文某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知和语言态度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500字
论点:语言,民族,认同
论文概述:

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语言态度的关系研究,可发现民族认同发展和语言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探究培养积极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的方法,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它的关键词是“民族团结”、“民族教育”和“和谐发展”。作为一个多民族社会,中国的社会和谐稳定应该具备以下基本要素:形成民族平等关系;在所有民族之间形成综合的社会联系;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形成(张立军,瞿铁华,2011)。56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认同,是促进我国政治稳定、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西部少数民族普遍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等共同课题。社会变迁和西部大开发引起的民族认同的强化和重组必然会引起相关研究者对民族群体的关注(张宝成,2010)。
云南作为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需要关注民族群体和民族认同。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家统一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民族人才培养,注重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推动我省少数民族教育稳步发展、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民族身份地位值得讨论。同时,在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学习汉语。那么,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接触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少数民族能否独立稳定地保持母语的使用?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汉语外,还学习英语。在双语和多语(包括语言和方言)社会中,由于社会或民族身份、情感、目的和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理解或做出一定的评价。这种理解和评价通常被称为语言态度。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主观态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调节行为的作用。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语言态度的社会心理因素必然会对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具体来说,它将在调节人们的语言习得、语言选择、语言使用和语言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态度、语言使用和语言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宪法第4条明确指出,所有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的自由,并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那么,进入大学新环境后,90后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改变了语言水平,经常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当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他们会选择哪种语言?你对自己的民族语言有什么样的语言态度?语言态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作为双语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从宏观角度来看,它将对一个地区社会群体成员的双语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来看,它也会对个体成员的心理状态和语言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阶段,但也是最不稳定的阶段。对他们来说,在汉文化等强势文化的包围下,他们自然容易发生文化冲突和语言态度的变化,这也将影响他们的民族认同。这表明语言态度和民族认同是相互影响的。这两者之间有某种联系。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引入语言态度调查。调查结果和研究结论也可以为云南和谐社会和和谐语言生态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启示,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内许多研究都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现状(如王彭亚,2002;拉维辛,2003年;石惠英,2007),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吴美丽,2007),也有学者研究语言与民族认同,语言态度与民族认同(高美,2006;陈任新,2009)。然而,对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之间关系的分析仍然相对较少,在探究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无法找到对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和语言政策制定的启示。

1.2选题原因
本研究选取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他们的民族认同、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现状,探索影响他们的因素,探索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建立两者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最后,根据调查结论,结合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现状,从语言教学和语言政策制定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探讨如何有效提高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为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态和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语言是人类交流信息的独特工具。它不仅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有助于塑造人自身。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使人们能够对客观事实进行分类、记忆、思考和总结。语言也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它传播信息、介绍经验和表达情感。民族语言的识别是各个民族最具特色的行为,它往往成为区分不同民族的基本标志。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一个民族以来,民族语言已经成为保持民族团结和认同感的象征。在民族间交流的环境中,语言认同自然会表现出民族更普遍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高美,2006)。这表明语言与民族身份密切相关,是维护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云南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省份。除回族外,其他24个人口超过5000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藏族、彝族、哈尼族、壮族、白族和傈僳族等12个民族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双语教学。与此同时,自教育部2001年开始在全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以来,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除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汉语之外,还学习了英语,从而有了三语学习的经验。他们的多语言学习会影响他们的民族认同吗?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是否改变了语言变体的选择?事实上,他们会根据不同的社会场合选择不同的语言,语言的选择反映了他们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评价,即他们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语言态度。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引言
要开展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的研究,首先需要解释和界定其理论基础、概念等。然后有必要分析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的结构,特别是其构成要素、结构形式等。,从而把握民族认同的总体特征,阐明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的内在关系。因此,系统分析的理论基础、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的理论以及民族认同内涵的分析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

2.2民族认同、语言态度的定义和结构

2.2.1国家认同概念的定义和结构
2.2.1.1认同概念
自洛克时代以来,认同人才就一直与哲学认知的主体联系在一起。在哲学范畴中,“同一性”是两个事物相同时“甲等于乙”的相同公式。新哥伦比亚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改变同态或同一问题”。(菲尼,1990)在心理学领域,认同是一个在情感、态度甚至知识上移动的过程。认同的过程有时是无意识的,有时是有意识的(费于慧,张磐石,1988: 45)。现代意义上的“同一性”一词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大师詹姆斯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詹姆斯用“性格”这个词来表达他的身份感:“一个人的性格可以从他的精神或道德态度中看出。当这突然发生在他身上时,他会感到充满活力。此时此刻,有一个发自内心的声音说,这是真正的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身份是“一个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模仿、内化并形成他自己的行为模式,以适应另一个人或群体的价值观、规范和特征。身份是个人和他人之间情感联系的最初形式”。(梁丽萍,2004:12)他认为身份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者之间情感和心理趋同的过程(车文博,1988:375)。

第三章研究与设计.......69
3.1导言.......69
3.2研究问题.......69
3.3研究对象.......70
3.3.1研究对象.......70
3.3.2接受调查的主要少数民族基本调查.......70[/溴/]3.4研究工具...73
3.5数据收集和分析...76
第四章调查结果和讨论...79
4.1导言...79
4.2研究问题1...79
4.3研究问题2...97[/ Br/]4.3.1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97
4.3.2大学生语言使用探讨...108
4.4研究问题3...110
4.5研究问题4...159
第五章结论和启示...171
5.1研究结果和发现.........171
5.2研究启示.........174
5.3研究创新.........182
5.4研究的缺点和前景.......182

结论

本文的研究目标有四个。首先,调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现状。本文研究范畴中的民族认同主要局限于自身的民族认同。二是了解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三是调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主要包括对母语、汉语和英语的态度。四是分析和探讨他们的语言态度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并根据研究结果,探讨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以及加强民族认同的策略的启示。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界定了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的概念和构成,最后完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问卷的编制、预测和最终确定。本研究选取昆明市三所高校和玉溪市一所高校的592名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调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通过相关和结构方程等统计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试图构建一个反映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具有明确积极的民族认同,对自己的民族有高度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认为自己的命运与自己民族的命运密切相关。性别、年级、家庭生活背景、父亲国籍、母亲受教育程度、大学预科学习模式和少数民族朋友数量都影响他们的民族认同。具体情况是:性别:云南少数民族男女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存在差异,女性得分明显高于男性。这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是一致的(Verkuyten & Wolf,2002;王彭亚,2002;石惠英,2007)结果不一致。他们的研究结果没有发现性别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一些研究发现,在种族认同方面,女性比男性更积极(Phinney,1990)。这项研究的结果与后者相似。与此同时,因为女性比男性在情感上更加细腻和强烈,她们的民族认同感也会更高。年级:国家认同的基本情况是高年级学生的认同最高,研究生的认同最低,大一和小三学生的认同中等,大一学生的认同高于小三学生,小三学生的认同高于大二学生。因此,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调查维度的发展趋势是先低后高再低。这一结论也不同于其他研究。菲尼(1992)以美国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得分明显高于中学生。然而,王彭亚(2002)的研究结果发现,分数只能预测积极的民族认同,而其余的没有影响。

参考
1布莱克利奇,A. &帕夫连科,A.(2001年)。多语言环境下的http://sblunwen.com/mzyyxlw/身份谈判。国际双语杂志,5(3),243-257。
2卡拉,j .,&雷金纳德,J.(1998年)。非裔美国大学女性的种族认同、非洲自我意识和职业决策。多元文化咨询与发展杂志,26(2),98-108。
3Aboud,F. (1987年)。民族自我认同和态度的发展。《费尼和罗瑟拉姆》(合编)。),儿童的种族社会化:多元化和发展(第32-55页)。加利福尼亚州纽伯里公园:塞奇。
4亚当森,B. &冯小刚(2009)。中国少数民族三语教育政策比较。比较与国际教育杂志,39(3),321-333。
5阿里普里亚,L. &菲尼,J.S.(1988年)。两种背景下混合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在西方心理学会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加利福尼亚州伯林加姆,四月。
6南纽约州(1991年)。民族认同。纽约:企鹅图书美国有限公司,
6伦敦,V. &卡鲁,K. (2001年)。与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差异相关的民族态度。社会心理学杂志,141(5),583-601。
7贝里,J.W.(1990年)。文化适应心理学。在J .伯曼(编辑)。),内布拉斯加州动机研讨会(第37卷)。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
8Billie,P.T.(2005年)。种族社会化和种族认同对非裔美国父亲自尊和养育态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最佳实践,1(1),354-357。
9比尔曼特区(1994年)。双文化主义和种族认同:一个综合模式。《少数民族问题心理研究学会笔记》,8(1),9-11
10比尔曼,特里克特,东J. &维诺库洛夫,A.(2002)。犹太难民青少年的文化适应和适应:跨生活领域的适应预测。美国社区心理学杂志,30 (5),58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