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创建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以南宁市西村流动儿童社会服务项目为例

3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创建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以南宁市西村流动儿童社会服务项目为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000字
论点:儿童,流动,评估
论文概述:

鉴于以上流动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其所处的社区、社会的环境和条件,本文尝试通过采用“社会参与”、“社区陪伴”两种行动策略,开展系列活动与支持措施,构建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论文正文:

1.导言

1.1研究的起源

作者对移民儿童的研究特别感兴趣。作者的本科论文是对流动人口的调查研究,其中涉及的主要对象也是流动儿童,因此他对流动儿童及其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流动儿童被选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之一。
近六年来社会工作的职业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使作者对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移情。许多年前,提交人曾经是一个移民儿童,他和父亲一起去广东工作。无知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在另一个国家流浪的感觉,知道他们在旅行,远离家乡,和家人一起旅行谋生。因此,从自己和他人来看,他们有着同样的群体意识,属于当前流动儿童的社会状况。
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的知识背景受研究生导师研究的理论背景以及“老年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研究生课外实践社会工作项目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影响。二者相互影响,决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此外,巧合的是,我在南宁市遇到了一位当地的公益领袖秦发源先生,他专门从事外科手术,从事公益事业已有近10年。他先后在国外背景基金会和自己的基层组织从事公益活动。碰巧的是,去年成立了一个“儿童发展中心”组织,作者有幸有机会被该组织的负责人接受,在该中心实习,并开展这个项目。在这里,“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促使笔者再次涉足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为研究内容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这样,通过笔者微薄的努力,我将探索如何构建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积累流动儿童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为流动儿童美好的明天献上真诚的心,为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1.2项目背景

1.2.1项目支持机构

广西南宁同心儿童发展中心成立于2010年底。目前,该住宅位于南宁市西村。它以一个自营的公共福利图书馆为基础,通过陪伴和其他行动战略为流动儿童和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它倡导社区理念,发展社区,为愿意为公益活动做出贡献的年轻人提供平台,促进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它是一个关注流动儿童并促进其权利和保护的私营非企业基层公益组织。..............................
..............................

2。项目设计

2.1服务对象及其需求分析

2.1.1服务对象
进入西村。狭窄的村际小路曲折,但交通拥挤。尤其是晚上,人群越来越拥挤、吵闹和忙碌。第一印象是这里有很多人,也有很多工人。
有许多人、家庭和儿童。由于流动人口众多,随之而来的流动儿童也非常多。因此,通过描述这一场景,人们可以想象出西村流动儿童的总数,并自然而然地想到他们的家庭数量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西村的人,总是在五花八门的嘈杂中来来去去,生活休息。虽然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是流动儿童,但不仅仅是流动儿童本身,还有他们的家庭和社区。因此,我把我的视野放在了西村的生活场景中,这是一个复杂的社区。互动人群可以带来各种生活方式。这里能感受到多少流动儿童,他们中有多少人受到这个社区无所不包的生活氛围的影响。只有通过对社区的分析,了解社区家庭的总体特征和特点,才能更好地了解社区流动儿童,从而为他们服务和发展他们。
流动儿童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发展中群体。该项目的客户——流动儿童大多来自广西,许多来自省外,包括安徽、江西、河南等地。他们大多数和父母一起出来,因为家里没有人照顾他们,而且他们大多数都在这里做生意和工作。覆盖的大部分行业是服务业和建筑业,其中许多在村里开店经营小企业。根据在该中心登记的流动儿童,大多数儿童自出生以来就已经住在这里,他们也被视为“一半”当地人。由于村里有几所学校,大多由当地人经营,他们大多在附近学习,可以独立照顾自己(其中许多是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无需家庭交通。
由于居住在城市中一个流动性很强的村子里,村子里的居民彼此不熟悉,亲密感和信任感也很弱。可疑,防御心理特别突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兴趣观念意识很强等。这些特征不仅表现在成人身上,也表现在一些儿童身上。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寻求自我发展的意图。他们也愿意主动接触一些新知识并做出新的尝试。................................
..............................

3。项目执行...............................................................................................18
3.1服务行动战略..................................................................................18
3.1.1社会参与......................................................................................18
3.1.2社区陪同...............................................................................................20
3.2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项目实践...........................................20
3.2.1建立儿童自我赋权系统,改善个人支持网络..............................21
3.2.2依托图书馆,开展多种利益群体,建立群体支持体系……23
3.2.3动员社区力量,营造社区互助氛围,建立社区支持网络……25
3.2.4调动、联系和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28
4。项目评估和总结......................................................................................29
4.1评估方法概述.................................................................................29
4.2项目评估和总结................................................................................30
4.2.1总体目标实现情况分析..........................................................30[/溴/]4.2.2个人级别支持评估..........................................................31
4.2.3集团级支持网络评估......................................................33
4.2.4社区一级支持网络评估..........................................................35
4.2.5社会层面支助网络评估.........................................36
.........................................

结论
在整个项目中,由于缺乏评价意识,对活动的评价被忽视了。评估意识先于服务,服务设计应考虑评估意识,评估意识应融入服务设计和每月服务实施的全过程。在服务设计中,首先要找出服务对象的需求,然后提出服务对策,设计合适的服务方案。然后,在设计服务方案时,要考虑服务评价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讨论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但要检查其是否有效。这需要评估来进行检查。在服务开发过程中,要有评估意识,掌握和评估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活动记录。
这种评价意识可以有效避免对评价的忽视,促进有效评价,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总之,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流动儿童。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考虑实习组织的愿景和价值观。整个项目的服务设计、组织和实施,以及服务期间和之后的评价和反思,都以“社会参与”和“社区陪伴”两种行动策略为特征,以陪伴社区中的流动儿童,丰富他们的城市生活,构建适合农村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从而实现流动儿童权利的保护和发展,实现助人自助的专业性。
在整个活动中,作者严格遵守“尊重个人价值和选择”的职业价值观,并提醒自己“不要将个人意识强加给客户,以免产生“移情”和“反移情”
同时,他强调,他只是孩子们的“伴侣”,这并不影响孩子们的自我选择,也避免了操纵。虽然整个项目的服务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也没有为很多流动儿童提供帮助,但项目本身的服务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包括作者的个人心理成长、专业技能培训和经验积累,以及丰富流动儿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同时,探索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的构建也或多或少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无论是批评还是借鉴。

参考
1。《赛马中“流动儿童”的生根政策》,[。21世纪经济先驱报。广州报道。2009年12月11日。
2。魏晓晓。何云。社区护理:中国养老模式的新方向。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3。云倩和冰。《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2010-11。2010年11月26日。
4。中国网。移民儿童学校。中国国情-中国网。2003.
5。唐·魏宏。2000万移民儿童的未来在哪里[。人民网。2004.
6。马辉。《流动儿童》生根政策[。21世纪经济先驱报。广州报道。2009年12月11日。
7。李昕岳。5人的生命警告移民儿童的安全[。东南网络。2010-02-25。
8。温韬。发挥流动儿童的教育力量[。个人博客。2007.
9。李泽。点亮希望之心伴随行动[。国际在线特别版。2010-01-11
10。殷飞。[·杰班的“流动儿童”怎么样。新华新闻网。扬子晚报。2011.
11。刘杰。中国大学生社会支持研究综述。中国的校外教育。2009.
12。段容成,杨彻,王树生。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社会学视角。2007-09年。
13。聂洪辉。新生代农民工与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4。王丽丽。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实证和政策研究综述[。人口与发展。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