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54874字硕士毕业论文1909年蒙古录音研究

54874字硕士毕业论文1909年蒙古录音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54874字
论点:音乐,录音,民歌
论文概述:

本文是通过历史录音的研究,去探索学科历史中的某些特点,因为这些构筑历史内容的载体本身,必然带有时代及观念方法的烙印。

论文正文:

导言

一、研究对象、目的和性质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包括:1 .对兰卡斯特本人及其科学调查和记录活动进行相关的调整和梳理!这是试图探索兰卡斯特1909年的录音过程,并确定录音的来源和动机。2.将录音放在整个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历史背景中,从音频文件的角度看其背后的学术特征,分析当时(1909年)的学科方法和成果;3.将所记录的内容,即所记录的蒙古族民歌,还原到需要理解的生活背景中,并探讨了田野调查方法在理解这些民歌中的意义。4.对录音资料进行考证和解读,对民歌进行分析和记谱,并梳理相关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本主题属于历史记录案例研究。音频史料及其记录文本的鉴别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也可视为历史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的交叉学科。

二、相关研究回到
1、国内。从作者目前的检索情况来看,人类和土地学术界对历史记录的研究很少。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包括两个硕士学位和十篇论文),大部分发生在2000年以后。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成就是基于音乐学院与国际音频档案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如1998年中奥联合检查和1999年南澳认可年会)。
“田野收集和民间音乐保护——中国和奥地利音乐家的联合调查”(1998年)和肖梅的“田野录音和民间音乐档案的记忆”(2001年)讨论了1998年中国和奥地利联合进行的田野调查及其反映的问题。在《声场录音与民间音乐档案的记忆》一文中,作者基于中西学者在现场录音技术和方法上的差异和问题,提出了“整体档案”的概念,揭示了学术视角的转变,即“注重信息相对于现实的充分完整性”,并提出“整体档案的本质是注重参与和人的主体性”(肖梅,2001:112)。《民间音乐的记录与保护——中奥音乐家的联合调查》探讨了中奥联合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内容。然而,她最近(2008年)的文章《从物质文化研究的角度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集的音频档案》是对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集的一批音频档案的考察。它是从物质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大陆学者音频收藏的基本概念,即其“节日化倾向”进行研究的一个视角。人们还认为,音频文件不仅是存储在档案中的“对象”,也是理解文件背后的人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桥梁。音频文件本身具有“历史地点”的含义。
还有另外10篇论文,一篇是《录音在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中的桥梁作用》(王铸,中国艺术学院2007年10篇论文),以四个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录音为个案研究,以“录音”作为连接田野与档案的桥梁,分析这一技术手段将民族音乐学学科中的“声音发生的场景”转化为“传递载体”的重大意义。作者通过对民族音乐学田野记录专题的讨论,揭示了田野记录技术所体现的学科概念和方法。另一篇是《中国民族音乐音频档案的历史与现状》(张颜群,舒石伦,中国艺术学院,2007)。作者将音频档案定义为“口碑文化”中的心连心的音乐资料。笔者以中国民歌与两所音乐院校(中国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整合中音频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存储为例,梳理和比较国内外音频档案的现状,揭示音频档案在民族音乐中的传承作用。
台湾王英芬对台湾音乐进行了一系列的历史记录研究。本研究以1922年和1943年台湾两位日本流行学者田边尚雄和黑泽龙超(Heize Longchao)创作的音乐曲调为研究对象(包括大量史料),试图重构曲调过程,评价调查结果,分析他们的动机、日本、学术观点和思想意识,以及他们与当时日本和台湾的政治环境和国际音乐界学术思潮的互动,以期对台湾音乐研究的学科史进行初步探索。他的论文成果包括《黑泽龙时期台湾音乐曲调的再研究》(1994)、《日本流行学者在日本执政时期对台湾音乐的考察与研究——以田边尚雄和黑泽龙时期为例》(2002)、《1942年“台湾民族音乐曲调群”的曲调与方法》(2005)、《聆听台湾:古鲁梅记录在台湾音乐史上的意义》(2008)和《聆听群体》(2008)。

第二章从音频文件的角度看比较音乐学的学科特点.......................16
第1节科学实证主义——音频文件的记录范例。...................21
第二节音频文件与比较音乐学的关系...........................21
第二节殖民主义——非音乐家的数据收集...第三章...................25
民歌录音田野调查及其问题。第一节年蒙古民歌的分类...................28
...................28
第二节是蒙古族民歌的风格、色彩和演唱方法。...................32
第二节的故事,...................36
第四章是关于兰斯铁1909年录音文本的内容分析。...................45
第一节是关于对记录在案的案文的解释。...................46
第二节是关于民歌的音乐形式分析和乐谱……53

结论
在论文中,作者还强调了对历史记录语境的探索是将《白记》置于当代民族音乐学背景下的结果和理解。作为比较音乐学的历史阶段,白申经历了不断的反思和发展。因此,对格雷夫1974年基于手持录音资料的研究的回顾,不仅肯定了它的历史价值,也问实地调查方法是否能更好地理解录音文件中的民歌空?在第二章中,作者从田野调查中探讨了白吉的理解,揭示了蒙古腔民歌与其共生环境的关系。例如,民歌的分类是以演唱的场合来区分的,这反映了歌曲的仪式功能,而以时间为基础的“易展老歌”和“新歌”的分类则反映了民歌的历史。另一个例子是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区域和演唱方法,这只能通过主席团的经验才能感受到。这首歌中的故事是对j历史的呼应:1909年蒙古史书研究的部分结论本身就写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史。作者将野外调查的收获和结果与格雷夫的研究进行了比较。目的不是判断两者的优缺点,而是解释实地调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意义。这是因为比较音乐学的实证方法以音乐形式为分析起点,注重文本本身的研究,而实地考察的目的是对音乐现象进行文化解读。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矛盾,只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自觉选择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然而,实地调查与桌上的文本分析不无关系。第四章梳理了不同学者对蒙古族民歌音乐形式的分析,不仅揭示了其与研究现状和背景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了白吉对录音中民歌音乐形式的理解。这些认识是其独特性的基础:例如,蒙古语腔民歌的词与韵的关系,长调的上下句结构。此外,作者还做了一些历时比较,即过去(即录音)和现在民歌的音乐形式。在总结白吉在分析和记录民歌和音乐形式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后,作者从历史记录的文本和属性出发,对蒙古腔民歌及其研究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历史记录文献的研究价值在于:一是记录所记录的历史内容为当代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本和探索依据。在音乐研究领域,早期的录音资料,尤其是西方人的收藏,如兰斯铁录制的蒙古民歌,对于了解现代蒙古音乐的人来说尤为珍贵。其次,录音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反映了录音者对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他的学术倾向。本文是通过对历史记录的研究来探索这门学科历史的一些特点,因为这些历史内容的载体必然带有时代、观念和方法的印记。

参考
1。《中国民歌融入内蒙古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歌融入内蒙古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2。艾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北京:中国第一弓局,2004年。
3。埃利斯·[英语]:民族尺度(方可、孙逸仙玲译),北京:中国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石油出版社/br/]),1983年。
4。安珀和徐智:《东蒙民歌选》,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
5。巴尔达尔·汗:《蒙古音乐术语乌尔都·恩达古》,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3)。
6。包哈尔·汗:《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7。伯特尔托(杨宇成):“蒙古宴会仪式与宴会歌曲演唱习俗”,昆明:“民族艺术”,2007(1)。
8。伯特尔托(杨宇成):“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头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第十后研究报告(复印件),2008年。
9。蔡良宇、乔建中:“人类声音世界的记忆——IASA年会暨奥地利科学院音乐档案馆100周年庆典侧记”,北京:“人民音乐”,2000(4)。
10。蔡良宇:《音乐档案参考资料》,北京:《音乐学术信息》,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