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3546字硕士毕业论文5.1声道系统音乐录制技术研究

23546字硕士毕业论文5.1声道系统音乐录制技术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3546字
论点:环绕声,录音,声道
论文概述:

我们应该加快对环绕声技术研究的步伐,我作为上海音乐学院这所高端学府音乐工程领域的录音艺术专业研究人员,将来仍有义务为音乐环绕声的录音制作在中国发展的水平作出贡献。

论文正文:

导言

在美国,媒体行业发展迅速。受通信委员会委托,传统模拟广播设备早在2009年2月就关闭了。所有工作室和广播公司开始充分利用数字系统来广播音频信号,为最终客户提供多声道环绕声选项。在中国,数字电视将在3年内逐步全面普及。其音频编解码器标准预留了8个通道,为环绕声的普及做准备。毫无疑问,从单声道到环绕声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但它也给声音制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电视台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央视电视音频部门几年前开始研究环绕声音频制作系统和技术,并在高清节目中进行了5.1频道试播。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利用杜比技术通过高清导频信道——东方电影频道播放环绕声节目。这也是数字5.1环绕声节目首次在中国正式播出。这对中国电视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2声道平面立体声将逐渐被环绕声取代,正如2声道立体声完全取代单声道一样。人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双声道立体声的音乐录制技术,但是环绕声的音乐录制技术还没有标准。特别是在中国,对音乐环绕声录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音乐环绕声的概念、环绕声录音技术以及相对标准的回放声学环境还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目前,我国现有的音乐环绕声产品大多基于“声音游戏、声音角色”的概念,缺乏室内声场意识。即使一些录音工程师试图录制音乐环绕声,他们作品的最终效果大多是“偶然的”。
这个行业的一些大师和世界上的高端麦克风品牌已经制定了一些用于录制环绕声的麦克风系统。然而,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系统,甚至这些现有的环绕声录音系统能否真正按照录音工程师的审美和艺术要求恢复声场,仍然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演示和艺术实践。
本文重点介绍基于“5.1声道播放系统”的音乐环绕声(而不是电影和电视)录制技术。根据艺术审美要求,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室内特定声场的自然恢复”,特别适合同时录制音乐环绕声。这个概念并不把艺术审美概念局限于此,但我希望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获得一些技术手段和概念(例如,真实再现和定位感、空感、包围感等。)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记录艺术思维。
多声道系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发烧友来说,“扬声器”立体声系统只能是一个。本文讨论的5.1声道标准回放系统是指ifu-RBS . 775-1推荐的多声道环绕声扬声器定位方案。
L、C、R、LS、RS和LFE分别指左声道、中央声道、右声道、左环绕声道、右环绕声道和低音炮声道的声音信号或与之对应的回放音箱。
一个基本系统只能满足音乐艺术欣赏的基本需求。目前,家用多扬声器系统越来越流行。一些高级艺术表演越来越多地基于多扬声器系统,无论是在音乐厅还是室外。在电子音乐创作领域,作曲家为多扬声器和特定的多扬声器系统创作音乐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多扬声器系统回放的应用概念变得多样化和专业化。它可以是环绕声概念、全景立体声概念或声音游戏。在这种情况下,扬声器充当“声音角色”,而作为一个播放器,它超出了纯声音系统的范围。
本文研究了“多扬声器系统(5.1声道回放系统)”下的“音乐环绕声”录音技术。因为,根据环绕声的不同应用领域,它可以分为两大领域:电影和音乐。然而,音乐环绕声的制作概念与众所周知的电影环绕声概念大相径庭。一般来说,今天的“音乐环绕声”制作理念延续了传统双通道时代的主要制作理念,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预分割录制来组织作品的素材,另一种是利用具有环绕声制作功能的电声设备来完成后期制作中音乐作品的人工合成。
在这种情况下,录音工程师通过环绕声图像电位计和工作站软件的信号分配来执行声音建模。录音工程师根据自己艺术创作的需要,在环绕声系统下进行“声音游戏”。他后来的主观创作有了更大的自由,他的作品大多用于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另一种形式是通过构建“多通道拾音系统”(5.1通道麦克风系统)并同时拾取多通道信号来完成音乐作品的制作。这也是本文研究内容的立足点。其录音技术基于自然恢复房间内特定声场的理念,追求高保真模拟(Hi impersonation),包括麦克风系统拾取声源定位信号和反射声音信号的复杂手段。作品的恢复和回放具有强烈的整体感、真实感和存在感。这种概念的形式有利于记录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环绕声作品。
高保真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所谓的高保真一直局限于双通道平面立体声的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艺术欣赏品位的提高,高保真需要重新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相信环绕声很快会对高保真做出新的诠释。

第一章声音再现的美学概念[/比尔/] L,高保真声音再现的表现形式……1
2。《声音再现技术手段的历史》............................3
第2章5.1声道环绕声监控...................6
2.1,扬声器布局……6
2.2,..............................11
2.3除传统双通道外的含义,室内声学................................16
第3章5.1环绕声监听的环绕声录音理论基于...................21
3.1,..............................21
3.2从传统的两个渠道开始。环绕声麦克风系统............................26
第4章5.1环绕声录音技术研究................................3
4.1、主要和辅助系统的记录概念..............................3 1
4.2,主麦克风和辅助麦克风之间的心理声学,............................38
4.3,录音练习一................................42
4.4,记录实践二……49

结论
1,重要学术观点
a .阐释了声音再现的美学概念——“声音再现”是高保真的表现形式。在现有技术手段下,现场原有的客观声场不能100%再现。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再现我们对这一复杂客观声场的主观感知,包括位置感、距离感、空相互感知、纹理感等方面,找到客观声学指标和主观感知要求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声音再现”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纵观历史,“声音再现”的技术手段经历了简单的单声道和双声道立体声到“5.1声道”甚至更多的环绕声声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声音再现”也在与时俱进。然而,环绕声在“声音再现”之前具有空的优势——尤其是5.1声道环绕声,作为目前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其应用值得深入的学术研究。
基于“5.1声道回放系统”音乐环绕声录音技术,在新的理论背景和概念视角下,可以根据艺术审美要求高质量地实现“室内特定声场自然恢复”的“声音再现”。此外,一些技术手段和概念(例如,真实再现和定位感、空、包围感等。)也适用于其他类型和形式的记录艺术思维。
b .重新检查重放监控系统和记录方案设计之间的对应关系。
任何使用技术的应用都适合并服务于某一重放监控系统。一旦你离开重放监控系统,谈论记录技术是没有意义的。本文从物理电声领域和美学应用的角度探讨了5.1环绕声回放监控系统的特点,并与常见的双通道立体声相比,阐明了5.1环绕声电声系统中新增的中心通道C、环绕声通道LS、RS和低音炮通道LFE的功能和意义。5.1声道环绕声回放的室内声学特性。
基于51声道回放监控系统,通过设计相应的录制方案,构建“多声道拾音系统”,可以同时拾取多声道信号,完成音乐作品的制作。这包括麦克风系统对声源定位信号和反射声音信号的拾取等复杂手段,作品的还原和回放具有强烈的整体感、真实感、存在感。[/BR/] C .系统研究5.1音乐环绕声的录音技术和设计理念。本文从传统双通道立体声录音技术的理论出发,探讨了5,L音乐环绕声录音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麦克风指向性与频率响应的关系、立体声拾音角度SRA、前置三通道拾音系统L-C-R、环境音麦克风系统等。本文研究了5.1音乐环绕声录音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总结了前向三通道L-C-R系统的设计要点、环绕声话筒系统的设计要点以及主副话筒系统的一62一次性使用技术。基于这些理论基础,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际实施的验证纠正了目前国内一些主流但有缺陷的环绕声技术和艺术表现理论。

2.期待
音乐环绕声时代即将到来。许多录音理论已经逐渐完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的审美要求在不断提高。在环绕声时代,拾音和后期制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虽然我国许多音乐科技从业者都试图对环绕声作品进行录音,但由于该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数据在我国仍然很少,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多声道环绕声的深刻内涵,此外,他们对现有的环绕声录音系统和设计应用也没有透彻的了解,导致最终录音作品的声音表达不尽如人意。我希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能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增加实践经验,进一步获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我们应该加快环绕声技术的研究。作为高端高等学府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领域的专业研究员,我仍然有义务为未来中国音乐环绕声录音的发展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
1。何万玲、刘风英:“人耳对源方位的确定”,《生物学通报》,1991(3)
2。华天抛出:“音乐厅声学指标的客观标准及意义”,《音乐艺术》)2007(1)
3。李大康:《音乐会环绕声录音初探》,《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协会电影电视技术会议录》,2004年
4。刘小飞与毛羽:《录制专业英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5。琳达·邦迪:《影视录制心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一)
6。王强和王立芳:“5.1环绕声控制室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实践”,《广播电视技术》,2008(12)
7。谢孙波,钟晓丽等,“头部相关传递函数数据库及其特征分析”。中国科学丛书G:物理、力学、天文学,2006(5)
8。许振德:“立体声麦克风录音研究(上、下)”,((音频技术,2009(9,10)
9。周晓东:《录音工程师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10。朱伟:《录音技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