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文本小说中民俗学的研究视角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文本小说中民俗学的研究视角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2000字
论点:研究,民俗,文本
论文概述:

本文运用民间文学的研究理论方法,并得出若没有区别,则依然是以作家文学的方法做为研究主体的结论。探讨文本民俗这样的研究方式下之生成背景、发展历程和意义特点,并得出中国文本民俗研

论文正文:

第一章绪论

本章旨在研究“小说文本中民俗研究的方式”之前,说明研究的动机和目的。它还全面概述了相关的学术成果,并解释和界定了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在阐明上述研究条件后,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研究进行讨论。

第一节研究动机和目的

1。研究动机
胡士曾说:“在我们的诗歌史上,所有的新把戏都来自民间。郭峰、二南和潇雅的三百首歌曲中有一些是民间歌曲。楚辞的九首歌也来自民间。汉魏六朝乐府的歌词都是民间的。歌词和子歌曲也来自民间。这些是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学模式”。胡适的言论不仅直接、简要地阐释了诗歌的发展过程,而且间接地揭示了文人的文学创作,这是与民间不断互动和变化的过程。在文学史上,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和叙事往往具有时代积累的特征。例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既受官方历史(三国史记及其注释)的影响,也受民间故事(宋元历史讲座和戏曲)的影响。这本书融合了民间历史传说和官方历史的历史事实,当文本完成后,它将反过来影响民间戏剧和历史讲座。一些民俗和民间故事被记录在作品中或被改写和重构,如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描写的饮食、节日等民俗,都表明文学与民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在这一层面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内容多样,数量丰富,引起了作者的关注。我希望就这一研究现象提出一份全面的观察报告,以说明这一热潮的真实面貌。笔者收集了相关的研究资料(共410篇:包括31篇作品、266种期刊和112篇论文),发现在1980年以前,有研究者对“文本中的民俗”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数量相对较少,研究成果相对分散。然而,1980年以后,出现了大量关于这种方法的研究。从1980年至今的30年间,这种趋势相对集中。在这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小说文本的研究尤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作者认为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小说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
是否是轶事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琐事讲述了各种各样的事件;或者记录各种神和鬼的奇怪故事。还是人、事、典故等。撰写琐碎的故事。这些作品都反映了我国历代的社会生活。通过它们,不仅给作者的文本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意象,而且使阅读小说成为观察和理解民俗的重要窗口,为小说文本的民俗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轮廓。...................
……

第二章文本民俗研究现象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中国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未摆脱与民俗文化的联系。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文学发展史上两个悠久的文学传统,也是两种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学形式。然而,两者是沟通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内部关系。因此,民间文化与小说文本在这两个领域的互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第一节文本民俗学研究视角的背景
“文本民俗学”研究与民俗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吸引了研究者的注意力并获得了关注,从而拓展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它以“文本民俗”为基础,可以说是对民俗文化关注的结果。民间文化能否被重视,与作家和研究者的民间视角密切相关。因此,要探讨文本民俗的研究背景,应从整个文学系统入手,从作家和研究者的民间视角进行探讨,从文学发展语境中的民间文化视角追溯其变迁,从而理解文人作家对“民间”的重视过程。
所谓“民间视角”是指研究者理解民间文化的一个角度,也指作家和研究者看待民间的一种观念和态度。创作文学作品的作家是站在叙述者的角度,通过文本传达思想和感情的人。因此,文本中的民间特征与作者的民间视角密切相关。然而,研究者把文学作品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当面对文学作品时,他们站在接受者的角度。通过研究者,作品的特征、意义、价值和功能得以实现。例如,鲁迅的著名散文《论外语》通过传统民俗孕育了整个中国文学艺术,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阐述。他说:“即使是《诗经》中“国风”里的东西,也是许多不识字的匿名作品,因为它们比较优秀。他们是口头流传下来的...东晋的《子夜之歌》、《读书之歌》、陈石的《支竹词》和唐代的《六枝词》都是文人采撷润色后流传下来的匿名作品。虽然这种修饰已经流传开来,但遗憾的是它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到目前为止,到处都有歌谣、民歌、渔歌等,都是文盲诗人的作品。他们也传播童话和故事...因为不记录作品的东西很容易被销毁...偶尔,学者们看到的东西往往令人惊讶,并作为新的营养被吸收到他们自己的作品中。
鲁迅在给姚科的信中更明确地指出:“歌、诗、词、歌,我原以为它们是民间物品,文人把它们当成自己的东西。”这两段都展示了鲁迅作为研究者的民间视角。因此,文本民俗研究是作家和研究者面对文本时,在民俗视角差异下互动的结果。……
..............................

第三章文本民俗维度研究.........................................20
第一节是古典小说文本民俗研究综述。.............................20
第二节是现代小说文本民俗研究综述。............................26
第三节概述..................................................................................32
第四章讨论..............................36
第1节跨学科会议:当民间文学遇到文学第2节文本中的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并置时..............................36
……42
..........................................

结论
文本民俗研究是以文本为资源,面对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之间建立各种联系的过程。然而,“文本民俗学现象”的出现,在我看来,是文学和民俗学在研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因此,呈现的内容不仅可以与文本和作者的内心联系起来,还可以涉及到民俗、事件等外在形式。本文以1980年至今的“文本民俗学现象”为讨论主题。本文通过研究者在《古典小说文本的民间文学研究》、《现代小说文本的民间文学研究》和《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审视了研究者面对这些小说文本的重点,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研究现象下的研究问题。以下是本研究的研究发现、局限性和见解的总结。

1。研究成果
首先,笔者梳理了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中民俗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研究者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几个方面:直接从文本中收集民俗资料的研究方法在古典小说中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在现代小说的民俗研究中,关于作家与民间的关系以及作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的研究更为普遍。这与不同时期小说的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影响了研究者的视角,导致了研究偏见。
其次,就研究意义而言。从以上的回顾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研究方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

首先,就积极意义而言:
(1)它表明民间文学的价值和重要性已经摆脱了过去的争议,得到了充分肯定。
(2)长期以来,它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找到了一个交汇点。虽然人们;由此产生的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性质有着根本的区别,但在研究者层面上似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口头和书面民间材料都是作家认为可以利用的丰富资源,对民间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推广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
01,《北京大学宋卷复兴周刊》,1936年。
02,周常茹:《第一部红楼梦新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0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04,邓云祥:《鲁迅与北京的国情》,北京:文学历史出版社,1982年。
05,邓云祥:《红楼梦知识小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06,王佩玲:《蒲松龄与民间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07,钟敬文:《论钟敬文的民间文学》(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08,陈金土:《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
09,吴丽普、胡景芝主编:《西方文论选(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10。埃德·常宝。《文艺新名词词典》,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
11。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变》,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12。陈秦简:《文学民俗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