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5860字硕士毕业论文性别视角下的西南少数民族装饰习俗概述

35860字硕士毕业论文性别视角下的西南少数民族装饰习俗概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860字
论点:装饰,身体,少数民族
论文概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由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复兴的需要,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我国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

论文正文:

介绍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文化一词与人类社会相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不断的实践创造了三种文化。它们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具有特定的视觉和视觉特征,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人们觉得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可或缺。像所有其他物质文化一样,服装具有形象具体、普遍实用、直观易辨的特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穿衣服。服装表现了穿着者及其周围的人对美的认知,表达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和审美理想,在某些方面还反映了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服饰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具有直观的形象特征,但即使在这样的物质文化中,也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服装是人类文化的主要代表。在服装文化中,装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像服装一样,它表达了各种文化意义,展示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史。两者之间没有物质进化和替代的一般概念,但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服装和装饰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服装和装饰共同构成了服装文化体系。在今天保存下来的装饰形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装饰形式的发展轨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人体彩绘到纹身,从牙齿凿刻到牙齿染色,以及象征婚姻状况的服饰和头饰的变化等等,都是基于社会和历史的内容。德国学者格罗斯曾经写道,“图像艺术是最原始的形式。它不是指独立的雕塑,而是装饰。装饰的第一个应用是在人体上。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研究人体(身体)的原始装饰。”人体装饰的原始装饰形式能更深刻地展现人类存在的动机和审美意识。以纹身、装饰牙齿等为代表的身体装饰。是以身体为载体的文化符号,反映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展示民族的信仰和观念。从格罗斯的《艺术的起源》中,我们也知道“(原始装饰)是半固定半活跃的。我们包括所有永久性的美容变化,如标志、纹身、穿孔、穿孔、嘴唇、耳朵等。,在固定类型的装饰中。这种活动的装饰只是暂时附在身体上的一些活动装饰品,包括流苏、绳索、腰带、戒指和吊坠,它们被认为是原始民族中最珍贵的。”(1)身体装饰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对身体外露部分进行修饰和改造,这种装饰是固定的;而另一个附着在身上可以移动的衣服和配件,它是活跃的。本课题研究的是前者——直接在人体上进行艺术加工的装饰行为。这种原始装饰代表了一种象征性的社会边界,成为一种表达文化身份的话语。
长期以来,学术界专家学者只从国民经济、国家政治、民族历史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研究少数民族问题。他们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尤其是装饰习俗的研究不够重视。许多珍贵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料被忽视,缺乏有序、系统的归纳、整理和理论升华,许多相关问题缺乏深入探讨。因此,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尤其是身体装饰文化的理论研究,需要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和积累。只有这样,理论研究才能有创新和突破。性别理论融入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不仅补充了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心理学、美学、设计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相关领域,也为民族服饰文化体系的构建和传统服饰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与此同时,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的身体装饰习俗在社会全面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消亡,这种现状迫使我们在努力保持身体装饰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征的同时,节约服装资源。因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尤其是身体装饰习俗,亟待探索和研究。

1.1.2研究意义
当代妇女理论的发展与妇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三次妇女解放运动使妇女理论家喻户晓。女性理论认为当今社会建立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体系之上,在这个体系中,男性比女性享有更多的特权。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思想等社会组成的各个领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女性理论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种不平等的本质。性别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习俗研究突破了传统服装研究的局限,也补充了目前处于学术研究前沿和热点的女性研究的深入发展。从性别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清楚地了解民族服饰发展的背景和特点,拓宽服饰文化研究的视野。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何继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服饰,如何发展成为既有少数民族传统又有文化特色并为当代所接受的服饰文化?本课题的研究将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相关政策指导。因此,本课题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很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2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习俗概述

2.1少数民族的身体装饰习俗盛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有民族都有自己长期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民族服饰文化,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智慧,内容丰富多彩。它与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血统、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产生环境密切相关。作为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彩的人体装饰文化无疑是服饰文化的精髓。深入研究民族服饰装饰文化的根源,通过理性思考,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身体装饰习俗除了自身的物质形态和功能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制度特征。民族服饰不仅是衡量其物质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反映了其在传播和演变过程中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文化。不同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和心理因素都反映在身体装饰习俗中,这必然会导致少数民族服饰中不同的文化现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不发达和表达美的冲动,直接在自己身上执行各种艺术过程。”①经济基础与装饰习俗密切相关。由于经济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许多居住在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直接使用身体装饰进行自我装饰。通过灵活运用作品中获得的审美经验和方法来装饰自己的身体,内化的民族审美取向和精神文化价值得以外化。

3身体装饰行为中的两性比较....23
3.1两性在身体装饰行为中的表现......23
3.1.1人体装饰行为的相似性表现......23
3.1.2车身装饰行为的差异表现......24
3.2身体装饰行为差异的原因........26
3.2.1社会分工的差异........27
3.2.2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分配......27
3.2.3性别意识的差异......28
3.3性别意识对女性身体装饰行为的影响......29[/ Br/]3.3.1异性吸引下的主动装饰........29
3.3.2社会认同下的被动选择........30
4当代西南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习俗现状........32
4.1车身装饰习俗的传承....32
4.2车身装饰习俗的变革....33
4.3人体装饰习俗的消失....35
5结论....37

结论

本文运用性别理论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身体装饰习俗。从梳理历史文献中的人体装饰现象入手,阐述了现实中人体装饰习俗的生存状态和三种不同形式的人体装饰手法及特点,并从生存、宗教和美学三个方面推导了人体装饰的成因。根据性别理论的定义,通过对彩画、纹身(纹身)和身体变形三种身体装饰习俗的分析,了解两性在身体装饰行为上的异同,进而指出性别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和男性的身体装饰行为。少数民族男女身体装饰行为的差异是由少数民族所处的独特地理和社会环境决定的。这种社会环境的集中表现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性主导体系。在性别不平等的背景下,社会性别制度和性别意识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在身体装饰主体选择上的异同。作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服饰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少数民族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体装饰习俗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与两性的社会规范密切相关。
性别是人类的自然生理属性。支配社会生活中男女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构成了性别的社会属性。少数民族身体装饰习俗的演变部分是由于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即不平等的性别制度。男女不平等的性别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男性主导的制度。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中,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伦理、家庭伦理、风俗习惯等。这些都反映了男女之间的社会差异。男人拥有生产资料和财富、继承权、受教育权和最高权力。在这种男性主导的社会制度下,实现了男性主导社会和女性主导社会、男性主导社会和女性主导社会的社会规范,倡导了男人优于女人、男人优于女人、女人弱的社会观念。不平等的性别制度已经成为维持男性权力绝对地位的基本手段。不平等的性别制度并不总是存在。在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活资料有限。我们必须通过群体的力量共同生活,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社会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公开的。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没有区别。两者平等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在这样一个平等的性别制度下,少数民族祖先的身体装饰自然没有性别歧视,只能满足生命繁衍的生存需要、原始宗教信仰的需要和追求美的审美需要。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新的生产工具,获得产品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剩余的产品已经被交换,大量的财富已经被人类所掌握。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之间的原始关系已经被破坏,于是出现了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明确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在社会生产劳动之外,局限于家庭私人劳动,那么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被限制在家中,社会分工导致她们无法获得与男子同等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控制权和使用权,无法拥有自己的劳动收入和文化技术,完全成为男子的附属品。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西南地区的独龙族、佤族等少数民族正处于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因为他们地处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妇女被任意交换为男人拥有的商品或生产工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难理解为什么独龙族妇女不得不通过毁坏自己的脸来避免对酋长的掠夺。女性不得不诉诸各种伤害自己的身体装饰行为,以便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获得认可,并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参考
[1]唐·徐翔。中国少数民族身体装饰[。装饰,1997(01)。
[2]刘庆林。纹身和服装图案的起源[。装饰,2004(08)。
[3]胡景平。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广西民族研究。2001(01)。
[4]赵树鸿。云南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兼论女性在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意识形态阵线,2000(05)。
[5]马毅,沈小辉。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发展趋势[。民族论坛,2002(01)。
[6]许凡。吴秋英。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精神表现[。纺织杂志,2007(10)。
[7]胡丰丸。图腾形象——浅谈图腾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影响[。艺术观察,2006(09)。
[8]吴锡标,陈颖晶。《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腾崇拜遗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9]刘李秀。[主编:《少数民族纹身的人类学意义》。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03)。
[10]姚李娟。海南黎族女性纹身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