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400字硕士毕业论文转型期要素价格变动对中国经济促进和就业促进的不一致影响

36400字硕士毕业论文转型期要素价格变动对中国经济促进和就业促进的不一致影响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400字
论点:扭曲,价格,要素
论文概述:

本文是经济发展论文,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转型时期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传统生活

论文正文:

简介

0.1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以转型期要素价格扭曲为背景,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据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要素市场主要受到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严重扭曲,价格扭曲是这两个要素市场扭曲的集中体现。此外,不同所有制部门之间的扭曲程度也不同。正是这种扭曲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不一致。本文通过对要素价格扭曲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新思路。本文以中国转型经济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相对人口过剩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要素市场价格变动为主线,分析了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内在形成机制和历史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要素价格扭曲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现象的影响,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的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一部分首先总结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然后总结了国内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第二部分从要素价格扭曲的角度梳理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悖论的解释文献。第三部分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炼出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第二章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1978-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对就业弹性的计算,得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增长、高失业现象越来越明显的结论。第三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的制度因素,总结了我国要素价格改革的历史演变和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的表现。最后,利用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用C-D生产函数法测量要素价格的相对失真和绝对失真。结论是,我国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价格扭曲现象。这种价格扭曲导致了高增长和高失业率。第四章基于马克思的相对人口过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要素价格扭曲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为了进一步支持本文的结论,我们还利用2008-2010年全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和生产函数法对不同所有制部门的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一分析的结论使文章的理论更有说服力。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和启示。这一部分主要是提取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指出本文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0.2研究方法
本文侧重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它是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本文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和逻辑关系分析,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研究制度变迁因素的相关内容。第二章和第三章对中国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哀痛现象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创新性地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相对剩余人口理论相结合。文章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和图表,对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测度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进行了直观的分析。实证分析工具主要是计量经济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和计量检验,直观分析得出的结论得到进一步验证。
………

1。文献评论

1.1国内外就业与增长关系的理论综述
这一部分的理论综述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理论部分,主要分为西方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理论部分,以及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以劳动力商品理论为基础,指出失业人口基本上是相对过剩的人口,资本有机构成的改善是相对过剩人口生产的物质基础。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使劳动力相对减少了对资本的需求,并使部分劳动力退出生产,成为失业工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对剩余人口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工人,即暂时失业的人,称为流动剩余人口;第二,农村剩余人口是潜在的剩余人口。第三种是停滞的剩余人口形式,即没有固定职业的工人,依靠工人做一些临时工作来维持家务。马克思主义的相对剩余人口理论对我们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一致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认为失业的主要原因是资本机构的改善。他把失业人口分为三类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只研究资本经济中的失业问题,而且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它单方面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存在失业问题。然而,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研究就业问题,这对中国的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1.2文献综述从要素价格扭曲的角度解释“就业增长”的不一致性
从要素价格扭曲的角度解释“就业增长”现象,并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史圣·宾等人的研究认为,国有经济部门可以以低于市场价格的利率获得资金,这一方面使它们使用大量资本而不是劳动力,另一方面使非国有经济无法获得发展急需的资金。不同经济类型企业间中国要素市场资本和劳动力价格的扭曲对中国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张军12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大量的资本投资和积累,大量的资本投资和积累使得企业在技术选择上表现出资本替代劳动力的偏差,这使得技术路径偏离了要素禀赋的自然结构,加速了资本的深化过程,劳动力被排斥在经济增长过程之外,从而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的就业弹性下降。周其仁和其他人认为,中国的长期低利率政策导致了过度投资和资本过度积累。贷款政策的倾向使得绝大部分贷款都提供给了国有部门。银行当局不愿加息,因为加息将威胁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奎伊斯和旺(Kuijs andWang)还认为,中国城市就业增长如此缓慢,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的速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停滞不前的原因,与中国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直接相关。然而,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内生于传统金融体系、地方官员绩效评估体系和基于产值的地方税收体系的。
……

3。中国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原因、变化及对策.........15
3.1中国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原因........15
3.1.1马克思的相对人口过剩理论........15
3.1.2中国因素价格扭曲的原因........16
3。2中国要素价格改革的历史演变........17
3.3改革开放后中国生产要素价格扭曲........19
3.4中国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测度........21
3.4.1测量方法........21
3.4.2数据来源和处理的模型分析........22[/比尔/] 3.4.4.......23[/比尔/] 3.5概述........30[/比尔/] 4。要素价格扭曲经济增长——就业增长........31[/比尔/] 4.1要素价格扭曲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影响........31[/比尔/] 4.2。经验分析........36
4.2.1模型原则........36选择
4.2.2数据来说明以下结果........37
4.2.3分析........37
4.3基于不同所有权的进一步实证分析........38
4.2.2数据和变量描述........39
4.2.3分析结果........41
4.4概述........42
5。结论和政策建议........44
5.1。结论........44
5.2政策建议........45

4。要素价格扭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不同所有制部门的实证分析

4.1要素价格扭曲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影响机制
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增加首先表现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劳动力大军。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方面通过降低要素价格发展经济;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我国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导致了大量的失业。因此,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失业率上升之间存在矛盾。这符合马克思的理论,即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和人口的相对过剩。因为从我国的经济实践来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变资本(C)体现在物质资本的投入上,可变资本(V)体现在劳动力的投入上。要素价格的扭曲导致了资本的过度积累,导致了资本的深化,即人均资本的过度增长。因此,资本有机构成的改善表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资本深化的过程(K/L增长)相当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改善过程(C: V)。同时,这种资本过度积累的过程与中国转型期的制度约束相结合。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有不同程度的资本深化。
……

结论

通过计算1978年至2010年的就业弹性,我们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一直停滞不前。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对人口过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作者通过基本模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借助马克思的相对人口过剩理论,我们认为中国要素价格的扭曲是由于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为了发展经济而人为扭曲要素价格。然而,由于制度约束,国有和非国有部门在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上差异很大。国有企业具有政治优势,肩负着社会责任,可以以低利率获得大量资本,但却造成人员过剩。由于非国有企业没有政治优势,改革后,中国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状态,再加上制度建设落后,工资仍然很低。
2。基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通过要素相对价格的计算,我们认为中国的要素价格信息被严重扭曲。这相当于说中国目前的相对工资水平太低,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相对工资水平,改善这种扭曲的状态。
……
参考资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