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6584字硕士毕业论文李东阳后期文学作品概述

26584字硕士毕业论文李东阳后期文学作品概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6584字
论点:文学,茶陵,后期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理论论文,主要对李东阳后期心态及文学研究,把研究定位于后期,除研究较为少之外,还在于所处的政治环境与文学思潮较为特殊。

论文正文:

介绍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李东阳作为明代诗文领袖人物,文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茶陵派也在台阁体与前后七子复古派之间产生了很好的过渡作用,李东阳在明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对李东阳及茶陵派的研究侧重于整体研究,对李东阳的阶段性研究和对茶陵派成员的个案研究还较为欠缺。因此,本文选择李东阳的后期作为研究对象,他在后期经历了刘瑾事件和复古派的_起,加之其他因素都会对其心态和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而学术界尚无专门针对其后期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对于文学个案的研究,在整体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还应从微观角度进行具体研究,本文正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的探讨。李东阳的创作后期大致从弘治十五年到其去世之前,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出现了短暂的“弘治中兴”和长期的宦官干政;在文学上,前七子主体成员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另立宗派、倡言复古,以攻击李东阳及茶陵派为能事。可见,无论当时的政治还是文学都处于矛盾和转折时期,而李东阳不仅身处其中,而且身兼内阁大臣和文坛盟主的双重身份,他的心态及文学创作必然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立足于李东阳的后期,从文学思想演进、后期交游、心态、文学观、文学创作等方面来探讨,以期把握李东阳后期在政治与文学上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把研究定位于后期,除研究较为少之外,还在于所处的政治环境与文学思潮较为特殊。这一时期李东阳在政治上既经历了孝宗后期的励精图治,也经历了武宗时期的荒淫无度,尤其是刘瑾乱政时期;在文学上经历了華陵派的衰落和复古派的兴起;在人生经历上已经进入到了晚年阶段。因此,这些巨大的反差都会对李东阳产生重要的影响,形成不同于前期和中期的心态、文学观及文学创作内容。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采用以政治分期为基础、以文学观的演进为重点,并结合人生阶段、流派发展等其它因素对李东阳的文学创作进行前期、中期、后期的判定,勾勒李东阳文学思想的演变轨迹,进而从文学角度对李东阳的后期进行定位,深化对其文学思想的认识。第二,李东阳的后期阶段首先涉及与茶陵派后期主体成员的交游,梳理李东阳与他们的交游状况,可以解决茶陵派后期的若干问题,使流派的发展脉络更为清晰;其次,涉及与台阁重臣的交游,考察他们的交往状况可以廓清李东阳致仕后在当时政坛的重要影响,这是以往研究中较少提到的;再次,涉及与前七子主体成员的交游,考证前七子与李东阳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凸显李东阳及茶陵派在明代文学复古思潮中的过渡作用。.......... 第一章李东阳的创作分期及演变 第一节李东阳的创作分期及划分依据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朝廷的供职为居翰林的二十九年和居内阁的十九年;他的文学思想及他所开创的文学流派——茶陵派在明代这个文学派别更替频繁的朝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胡应麟《诗蔽》云:“成化以还,诗道旁落,唐人风致,几于尽镇。独李文正才具宏通,格律严整,高歩一时,兴起李、何,厥功甚伟肯定李东阳归正诗道、对当时的文坛所做的贡献,是前七子复古派的先导。又如沈德潜在《说诗语》中说:“永乐以还,崇`台阁体\',诸大诸倡之,众人应之,相习成风,靡然不觉。李宾之(东阳)力挽颓澜,李(梦阳)、何继之,诗道复归于正认为李东阳在台阁体与复古派之间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他所生活的时代,而李东阳生活的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朝代,之前的元代和之后的清代都是少数民族统治,正是明代的存在使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得以复兴和传承。但明代也是一个内忧外患同时存在的朝代,正如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说:“明朝,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他把明代概括为是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朝廷内外的重重问题必然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争斗,这一点,著名学者周勋初先生在其著作中曾指出:“在这尖锐的冲突中,统治阶级的队伍走向分崩离析,他们都想稳住当时的秩序,或发展某一阶层利益,因而互相攻讦,思想界的斗争非常复杂。文坛上的纷争,只是社会上动乱的一种反映。自明初起,各个流派此起彼伏,一直到政权的覆灭,而这也正是阶级或阶层之间的纷争的一种曲折表现?.......... 第二节李东阳文学思想的演进《怀麓堂诗话》是李东阳文学观的集中体现,王铎序载:“是编乃今少师大学士西涯李先生公余随笔,藏之家荀,未尝出以示人,铎得而录焉。其间立论,皆先生所独得,实有发前人之所未发者。”可知该著是李东阳平时的感想所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较为散漫。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学生态环境下,文学的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表面上看,明、清诗文创作的繁荣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文人队伍的庞大,传世的文集之多,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但从实际上看,创作已经逐渐陷入困境。由于找不到继续前进的方向,诗歌纠缠在学唐还是学宋之争上,散文纠缠在学秦汉还是学唐宋之争上。”⑤因此,各个文学流派都在其生存的时代中寻求自己文学思想的生存空间,以走出这种困境,李东阳及茶陵派是明代文学长河中的一条支流,其发展及壮大也同样遵循这样的文学发展总背景。由于李东阳的政治生涯主要集中在明代中期的成化、弘治和正德三朝,这三个朝代相对于明初而言已不是那么太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诗已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李东阳所领导的茶陵派便登上了明代文学舞台,李东阳既反对台阁文学、注重文学本体,又主张学古的文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了。........... 第三章李东阳后期的心态及其成因.........31第一节李东阳后期的心态.........31第二节李东阳后期心态的成因.........46第四章李东阳后期的文学观与文学创作.........55第一节李东阳后期的文学观.........55第二节李东阳后期的文学创作.........61 第四章李东阳后期的文学观与文学创作 李东阳早年诗歌中较少描绘与亲人在一起的快乐场景,且多以悲伤为主,如《诗前稿》卷十中的《哭舍弟东山十首》、《哭舍弟东川五首》等。而在其致仕后的诗集中虽然也有悲伤,但多为享受天伦之乐的欢欣。如正德八年,李东阳致仕后的第一年,他将自己做官时的朝衣、象筑和玉佩分别赠予兆延、兆蕃、崔杰及崔氏女,并分别作有诗歌。李东阳在这些诗中描述了自己昔日身穿朝服、手持象筑、佩戴瑶环上朝时的情景。回顾这一切时李东阳是极为高兴的,如今昔日光芒已不在,便将它们传授给自己的儿孙辈,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可以继承自己的意志,为国效力。虽然从诗句“国恩世享须同报,我已无能愧此裳”中可以感受到李东阳致仕后空有报国之情但无法为国效力的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自豪之情。对自家书香门第的自豪,如“脱却朝衣付两郎,故家犹自有书香”;对自身高官显宦的自豪,如“三朝恩重随参谒,五品官高切庙廊”③、“傍人莫笑妆菅薄,传得簪缓便有余”气李东阳以一个慈祥长者的身份将自己一生中最为珍贵的物品交付给至爱亲人,并寄托自己的情感,场面极其温馨,对于中年丧子的李东阳来说,人到晚年身边还能有可以托付之人,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结语文学成就,是一种加入自己观点的文学传记。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作序的缘由、作序者的观点;诗文作者的名、字、号、官职、谥号、政治、文学经历与成就;诗文集的艺术特色、卷数及刊刻流传情况等。有时还会包括李东\'阳与诗文作者的交往情况和家庭成员的简单状况。但它们在每篇序中的顺序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如在《刘文和公集序》中李东阳侧重于阐明自己“知言养气、文主于气”的文学观,而刘文和却突破了这一规律,因此李东阳称赞到:“盖其气完然而无所伤,而其文粹然而成。生以著其名,没以定其谥,诚可谓一代之伟作也。” 而在《白洲诗集序》中则侧重于描写李士实平和清雅的文学气质:“昔裴中立以御史大夫出掌是柄,而官属燕饮,不废咏歌;白乐天为刑部,宾友唱和,殆无虚日。绿野之堂、香山之社,卒以鸣当时,传后世。然则所谓诗人少达而多穷者,岂天下之定论哉!盖亦有兼之者矣。”②李东阳以此展现出了一个宠辱不惊,可以融合山林与庙堂又极具生活情趣和文学气质的诗人形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