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3112字硕士毕业论文“贡品”——中国历史上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实践

23112字硕士毕业论文“贡品”——中国历史上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实践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3112字
论点:朝贡,关系,中国
论文概述:

本文是国际关系论文,,笔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朝贡”讲的是作为“文明国家”的古代中国与文明程度落后于自己的“蛮夷”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维系,实质是依靠一种文明的吸引。

论文正文:

介绍

一、课题的意义

“贡品”制度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研究对象。它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各个学科研究“贡品”。今天,继续以“贡品”为研究对象,仍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西方学者首先对“贡品”的关系进行了许多研究。然而,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和对东西方朝贡关系缺乏深入理解,西方学者往往把“朝贡”视为类似于西方的殖民扩张。本文的目的是澄清一个历史事实,即古代东亚的“朝贡”关系是一种基于互利互惠的相对和谐的国际关系模式。

从理论上讲,对“贡品”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根据更严格的定义,“贡品”是指中国作为“文明国家”与文明落后于自己的“野蛮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以及有意识的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这体现在文明程度高的国家通过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在这里,文明程度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行为的重要变量。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各种流派相比,“贡品”理论以人性、结构、制度和身份为分析国家行为的重要变量,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相比,研究这一问题无疑将丰富我们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对“贡品”的研究对如何更好地执行我国的外交政策也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党把和谐社会作为包括外交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无数关于社会如何和谐的事实证明,当一些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军事和经济力量来推行自己的价值观时,国际社会就不可能和谐。那么就没有别的方法来回顾历史了,这无疑会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的“贡品”理论强调实力而非霸权。在国际关系中,它强调文明的吸引力而不是力量的强制性,这无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文献评论

中国有着记录和研究“贡品”制度的悠久历史。春秋时期就有相关的文字记录。几千年来,“贡品”的记录分散在各个朝代的文献中。现代学者对贡品制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这一体系,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学术成果。通过梳理学术史,过去的成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现代国际关系视角下的“贡品”制度研究

1941年,美国学者费正清和中国学者邓嗣禹合作,在1941年《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二期发表了一篇关于清代朝贡制度的文章,在1942年《远东季刊》第一卷第二期发表了《朝贡贸易与中西关系》等一系列文章,为现代学者研究“朝贡制度”拉开了序幕。他们从西方人的角度全面看待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他们认为古代中国通过军事、礼仪、道德和其他手段发展与邻国的关系。他们强调中国古代与各诸侯国之间的等级和不平等关系。他们认为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即使在附庸国和附庸国之间也存在等级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控制、吸引和应对。他们提出了“朝贡制度”的完整概念,认为“朝贡制度”是清朝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亚洲国际关系。

他们还认为,“进贡制度”成功地控制了“中国以外的野蛮国家”,在中国创造了“优越感”,从而形成了“中国中心主义”。他们认为“进贡制度”是阻碍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巨大力量。如果中国想进入现代国际体系,就必须受到西方的影响,这种可能性才能实现。费正清在《中国对西方的回应》(China \' s Response of the West)中写道,“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的古老而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中国之间的接触中,西方文明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挑战古代秩序,发动攻击,削弱甚至征服它的基础。......中国的这些进程是由一个更强大的外国社会的入侵驱动的。她巨大的传统建筑被打碎了,...经过三代人的更换,旧秩序已经改变了它的面貌。

日本学者滨下武志也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研究了“朝贡制度”,但他的观点不同。他认为亚洲历史是“以中国为中心、内部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为特征的统一体系的历史”。他认为,中国领导下的亚洲“朝贡秩序”是中国内部基本治理关系,即分权模式在对外关系中的延续和应用。这种模式有三个特点:(1)中国大都市提供国际安全保障,“朝贡国”不需要永久的军事力量,即该地区的争端不需要武力解决;(2)宗主国向外部世界提供了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不需要“贡品”关税;(3)“贡品国”只需认同这一制度就能享受这一商机。至于宗主国,它只为古代皇帝“传遍世界”提供了一个借口和平台来展示“强大的力量”和容纳各种文化。它还认为,在“贡品制度”中,它对邻国意义重大,对中国没有什么实际利益。

国内学者何芳川认为,“朝贡制度”是古代国际关系中最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华夷秩序下,中华帝国与其邻国的关系是“统治与服务的关系”,“统治与大事的关系”,“中华帝国及其统治者在华夷秩序中一直占据着压倒一切的制高点”。因此,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只要有机会,中华帝国骄傲自大的大国意识就会在它的各种行动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第一章是“贡品”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是关于贡品的含义和贡品制度的发展

“贡品”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中,始于春秋时期。根据李周的说法。《重庆大道博》包含“春见越朝,夏见越宗,秋见秦越,冬见于越”。可见,“朝”是指臣下时期的君主,反映了皇帝与诸侯之间的从属关系。“贡品”是指仆人将货物交给主人,反映主人对下属的经济要求。《尚书》有句谚语说“让土地进贡”。事实上,它从尊重、自卑和优越的角度描述了皇帝和诸侯之间的关系。在《历史正义》第六卷《十三经注释》中,它被解释为“贡品给予者,从下面看,被称为“贡品给予者”,而“贡品给予者”被称为“贡品给予者”,而“贡品给予者”被称为“贡品给予者”。根据这一制度建立的传统国际秩序被学者们称为“华夏秩序”。

据研究,“进贡”行为起源于先秦时期。根据《夏朝志》中的《史记》,在于霞统治时期,九州的统治者“各尽其责,不吝礼赞”。它最早形成于秦汉时期,秦朝为中国和蛮族的统一确立了框架。汉朝以后,韩生和魏真匈奴开始进贡。“汉代对世界秩序的理解主要体现在著名的朝贡制度的发展上。这些公约的制度化及其在对外关系领域的应用无疑是汉代的独特贡献。”与此同时,“贡品”的内涵逐渐变得清晰。《韩曙》卷94,《匈奴传》记载,呼韩邪单于“成了侍奉汉朝的大臣”,他的兄弟谢山治“派使者献上,汉朝非常厚”。《后汉书·东夷传》光武帝有时说“鲁努国进贡”。未来,将会有首都元国、陆毅国、李侃国、涪陵国和黄之国,“自武帝以来,它们都被呈现出来”

真正的“贡品”制度建立于唐宋时期。盛唐和富宋进一步扩大了“贡”的范围,“贡”制度开始完备。渐渐地,像印度和印度这样的国家相继来到韩国。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天祝国,汉身毒国,或摩加迪沙,或婆罗门...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天竺,所有城市数百个”。“经过三年的干封,五个天柱都来到了韩国”。可以看出,当时的“朝贡国”不仅是邻国,而且其他范围更广的国家也开始来到韩国。

“贡品”制度在明清时期真正成熟。这一时期,统治者和文人官场通常以“四夷为宾,万国来朝”为王朝繁荣的标志,统治者主动出击,四处传播消息,招揽邻国来朝。据《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记载,建党后,使节被派往各个国家,包括占城、爪哇、西方、安南、北坭、朝鲜、三福齐、罗比、日本、镇拉等国,在两年内“朝贡”中国。统治者为了显示他们的“中国”民族威望,到处赠送礼品,宣传“中国”的国力和物质资源,为“四夷一客”的繁荣局面而战。

第二节贡品的理论基础

贡品理论一般包括古代的五服制、七服制和九服制、华夷秩序理论和世界体系。

一、五服装系统

五服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西周初年实行的五服制是最能反映先秦时期“贡”制最初面貌的记录。《国语周渔商》记载,纪宫找父亲向周目宫进谏,后者将征收军饷,说:

据考证,周公创造了所谓的第一位国王制度。其目的是在宗法制度和政治关系的条件下,规定封建领主和封臣对周王的义务。。顾伯纲只是把它解释为“为皇帝和皇帝服务”和“典藏”。田雨还说,食府是周朝赖以生存的食物。“侯”和“封臣”也被使用。侯府被周朝封为自卫。“符兵”是周朝前皇室成员。周人以李滨待他,并付钱让他臣服于新政权,成为周朝的屏幕附庸。“野蛮人”是指那些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受教育程度高的方国。他们与周王室还没有密切关系。然而,他们仍然服从周人的约束,那些认为他们“重要”的人一定会这样做。“容地”是一个没有中原文化的国家。他总是入侵敌人,屈从于无常。顾称之为“饥荒诉讼”,饥荒仍在遥远的地方。“如果每个人都不进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狄安、侯和斌都来自中国,与周王室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因此,他们会受到惩罚、攻击或强制手段的征税,而野蛮人和戎狄却没有受过如此良好的教育。然而,“布令声明”是说服他们以美德和道德诉求回归祖国的唯一途径。

从上面的陈述可以推断出,向公众献祭和寻求父亲来解释“第一个国王的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第一个国王只将美德应用于每一套衣服,而不是随意派遣军队。可以看出,“贡品”制度更注重名字而不是现实,注重礼仪而不是物质。它为后代奠定了“贡品”制度的基本理念。

在周朝,也有七套西装和九套西装。七套西服是指侯服、滇服、男服、卫服、蛮服、镇服和军服。此外,李周《夏官志方释》将五套衣服扩充为九套,即中央政府的钱芳李王歌,分为“侯、滇、南、蔡、魏、满、夷、镇、范”每五百里九套,国家的九套,“小而大,国王立牧羊人,贡献他的能力”这七个和九个服务系统按它们与王瓷的距离划分,不包括荣迪。这无疑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统一格局和夏、彝统治逐步形成的具体反映。通过上述文献中出现的“世界”和“宋体”概念,中国古代思想家构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世界观”。对于文人和官场来说,这是一个关于世界秩序的好主意。

第一章是“贡品”的理论分析

“贡品”的含义与贡品制度的发展

第二部分是“贡品”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将“贡品”理论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比较

第二章“贡品”实践分析14

第一节典型意义上的“贡品”14

第二节非严格意义上的“贡品”23

第二章“贡品”实践分析

历史上,“贡品”关系本身是由“贡品国”与中央王朝之间的血缘和权力平衡所形成的关系。没有预设形式平等的主权国家概念,因此国家之间也没有规范的法律制度来规范。

在中国的皇权制度中,王朝根据具体的远近关系来确定“贡品”的性质,用礼制秩序的概念和王朝的政治方式来处理内外关系。由于几千年的封建文明,最初有五九个服务体系的概念。17-19世纪,随着朝代更迭、民族融合和欧洲对东方帝国的间谍活动,内外、蛮族和夏族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贡”做法。

第一节典型意义上的“贡品”

如果我们从典型意义上说“贡品”,越南、朝鲜、琉球等国家应该是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尤其是越南和朝鲜。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许多起起落落、来来往往、纠缠不清的事件,但这些国家或地区始终坚持“伟大的中国事务”的理念,并在本世纪末前与中国保持着典型的“朝贡”关系。

中原王朝对每个“进贡”国家的态度和关系更加复杂微妙。在《南建甲、乙稿》第九卷中,蔡溪等人收集并讨论了安南郭纪念馆,宋代韩元吉评论了宋代与诸侯国的关系:“皇朝的故事被盗,蛮族的仪式准备得最好。如果高丽的继承人,他会为自己的生命辩护,然后假设如果高丽的国王接管了这个城市,三福齐和葛坡的国家,他会向他们致敬,然后假设他是国王。而是受命于安南,非常其次。他的继承人成立后,几年后被授予南平王的称号,并在死后被授予南岳王的称号。自太祖和太宗以来,至于疲惫的王朝,他们将不得不增加三条命,但他们不会改变。在安南所在的本雅州大陆,我的队长职位仍然是世袭的,这使他成为了保护者。他不是外国人。他有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他不等于任何其他官员。因此,头衔的逐渐授予是优雅和荣誉的标志,而限制和控制头衔的方式必须是另外一种方式。可见,中原王朝对“朝贡国”的态度远近不同,处理方法也明显不同。虽然本文只描述了宋代的态度,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原王朝“控制和控制诸侯国的方式”。

结束语

基于以上对“贡品”制度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本文试图得出以下结论

“贡品”制度并非费正清所想。这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模式。这是等级制和不平等的。中国控制着他们,这不是滨下武志所说的。中国内部基本治理关系即分权模式在对外关系中的延续和运用是东亚国际关系的主要体现。这是因为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长期“朝贡关系”或“宗藩关系”没有任何实质的“朝贡”或“宗藩关系”。在实践中,“进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安抚远方的人”和“厚待薄待”以利游客和“教育”的实践中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可能有这方面的计划,但实际上不可能利用这种表面上的“贡品”来发展或干涉海外事务,以造福自己。即使在欧洲进入现代化的时候,当西方入侵并占领朝鲜、越南等地并威胁中国的时候,也是以“外族自相残杀,是非对错,中国不应该问任何问题”的态度对待的。当各海外殖民国家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时,它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一事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贡品”是指古代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与文明落后于自己的“野蛮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维持依赖于文明的吸引力和“附庸国”有意识地学习模仿的过程。它表明文明程度高的国家通过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