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2115字硕士毕业论文江西省贫困地区金融扶贫战略绩效综述

42115字硕士毕业论文江西省贫困地区金融扶贫战略绩效综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2115字
论点:扶贫,贫困,政策
论文概述:

本文是财政政策论文,本文通过介绍和阐述贫困、贫困线、公共财政理论以及财政反贫困的相关概念,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江西贫困地区的总体情况分析,特别是对以往幵展的扶贫政策实施。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任何国家不可避免的问题。它是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不平衡以及地理、自然和生态条件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贫困是人类生活中所有不幸的根源。因此,减轻和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社会课题。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和繁荣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贫困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老、小、边境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村人口众多,导致中国长期贫困。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反贫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人口的数量已经减少。仅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就解决了两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和世界扶贫工作中的一个显著成就。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探索并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扶贫模式。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救济扶贫政策阶段(1949-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扶贫政策阶段(1978-1985年)、大规模发展扶贫政策阶段(1986-1993年)、扶贫关键政策阶段(1994-2000年)、基本消除贫困阶段(2001-2010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11年至今)。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异。扶贫措施主要包括整村推进、农业产业化、自愿移民、劳务输出培训等手段相结合。这些政策产生了积极的结果。据统计,1978年至2012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下降到2688万,贫困率从30.7%下降到2.8%。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口:中国扶贫议程的演变》(2009年)中指出,“如果没有中国的扶贫努力,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闲散人口数量在20世纪最后20年将会急剧下降。

1.2国内外金融扶贫研究综述

1.2.1国内研究综述

严昆在《中国农村扶贫财税政策研究》中,通过对贵州、云南、安贞、广东、江苏等地贫困农村县的调查,明确了公共财政在扶贫中的功能定位,并表示其他扶贫措施不能独立运行,必须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才能产生成效。

在《中国金融扶贫研究》中,罗刚从金融扶贫的角度对如何解决贫困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包括金融扶贫资金、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体系。他还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扶贫机制和科学的扶贫措施,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参与式扶贫培训班》中,李小云从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资金睡眠的时机、扶贫政策对贫困乡镇的影响、农民参与式扶贫决策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了政府对农村扶贫资源的投资、效果和影响,找出了中国政府扶贫财政政策无效的原因,并敦促其分配管理机制更好地满足需求。

姜爱华在《政府发展型扶贫资金绩效研究》一书中,分析了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政策参与农村扶贫的公共产品、管理、公共选择、委托代理等相关理论。他试图在坚持发展是扶贫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合理构建政府发展导向型扶贫政策和资金使用绩效指标,分析绩效低下的原因,进而探讨扶贫政策的制度设计和资金使用绩效。

然而,我国学者也对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归纳和分析。

在《公共政策与地区差距》中,刘尚希和孟春主要讨论了扶贫制度和治理结构。他们认为,中国农村扶贫政策主要存在对公平重视不够、忽视精神贫困和文化、扶贫目标定位偏差等问题。

王晓琪在《政府对扶贫的公共财政支持研究》中指出,现阶段我国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与金融扶贫体系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资金管理成本较高、资金“流失”更严重、使用效率较低密切相关。

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扶贫开发问题及政策建议》中,鲍岳影研究了扶贫政策的目标定位、扶贫政策效果的追求以及基层政府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他指出,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存在扶贫目标模糊、缺乏生态保护措施、扶贫资金转移、扶贫投资缺乏实际生产力等缺陷。

国内扶贫研究成果将为本文的研究课题提供很好的参考。江西的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地方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他研究成果的优缺点将为本文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很好的参考。

第二章金融扶贫政策的相关理论及国外扶贫实践经验

2.1财政扶贫政策的相关理论

2.1.1贫困的含义

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正确识别和衡量贫困是财政扶贫政策的基础。目前,贫困的概念从一个定义角度到另一个定义角度有所不同,但最初的贫困研究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更具体地说,贫困的定义是缺乏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等物质资源。

世界银行在1980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贫穷是指一些人、一些家庭或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获得食物、生活条件和机会参加其社会公认和普遍享有的某些活动”。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也将贫困定义为收入不足的一个条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贫困的概念不再仅仅是缺少食物和衣服。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7年首次提出人类贫困的概念,将贫困定义为缺乏最基本的个人发展机构和选择。例如,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对贫困的理解主要是让一个人或一群人了解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可行能力。只有有了这种能力,人们才能发展并变得富有,否则他们就会变得贫穷。世界银行的《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穷还包括人们易受外部冲击的伤害,包括缺乏发言权、权利和社会排斥。”2000年,联合国首脑会议提出了八项发展目标,包括消除贫穷、普及教育、促进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为多层面衡量贫穷水平和评估减贫效果提供了基础。

贫困在我国早期理论成果中的含义仅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贫困的新含义包括社会公平和个人能力。例如,刘亮在《农村知识贫困与农村高等教育》中认为,贫困是指贫困人口创收能力和机会的贫困。在《贫困的定义》中,丁谦认为贫困是指缺乏满足特定群体生存需求所需的物质供应、技能保障和意识引导,这不利于他们的生存。在《中国反贫困政策评估》中,魏侯凯和小霞将贫困分为两种类型: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前者从生物学角度衡量消费品的最低生存需求。后者是一个比较参考。通过对不同成员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贫困群体的相对贫困取决于主观的价值判断。如果参照不同,其评价标准也会相应改变,从而难以界定贫困和非贫困之间的直接界限。

2.2国外金融扶贫政策的经验

2.2.1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福利依赖

收入援助是欧洲和美国最常用的扶贫措施。它采取福利补贴的形式,如食品券和医疗补助,并通过收入再分配将部分资金转移给穷人。然而,福利补贴的扶贫模式使受益者形成惰性心态,放弃积极劳动的观念,等待国家的援助,以达到生存的目的。我们很容易在美国看到这样的例子。许多家庭长期依靠福利生活,但这并不是说这些家庭缺乏无法养活自己的劳动力,也不是说他们没有机会赚钱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养活自己。只是因为这些福利政策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或生存意义,他们同意这种寄生生存模式。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一的福利补贴和收入援助制度所产生的极其明显的替代效应挤掉了通过劳动本来可以取得的效果。

然而,完全放弃这种扶贫模式是不可行的。事实证明,一些穷人,包括65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和不治之症患者,只能靠简单的福利补贴生活,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工作能力。因此,如何在提供福利补贴时充分调动穷人的工作积极性,可以促进扶贫工作的发展,真正实现扶贫目标。

2.2.2日本的减贫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遭受重创。日本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鉴于目前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日本政府从两个主要方面开展了反贫困工作。

第一阶段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加强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建设,提高了农民之间的合作和组织水平。在这个阶段,政府首先制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计划。二是成立农村振兴协会,三是筹集建设资金。

扶贫工作的第二阶段是为扶贫目标创造一个增加收入的环境,并将工业引入农村。这也是政府实现扶贫目标的主要措施,因为与农业相比,工业在促进农民收入方面在提供就业和实现产品附加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第三章江西省贫困地区扶贫资金政策与金融分析.......

3.1江西贫困地区现状分析........19

3.1.1江西贫困地区概况......19

3.1.2贫困的历史和地理原因分析.......21

第四章江西财政扶贫政策总体绩效评价.........53

4.1财政扶贫政策的扶贫效果分析........53

4.1.1贫困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贫困发生率下降.........53

第五章完善江西金融扶贫政策的建议........65

5.1在政策制定方面,为减贫建立善治结构框架........65

5.1.1建立动态、科学的贫困识别机制.......65

第五章完善江西金融扶贫政策的建议

5.1在政策制定方面,为减贫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框架。

通过建立良好的扶贫治理框架和建立激励机制,引导贫困者组织起来,参与各种扶贫计划和项目,项目的实施、管理、评价、监督和管理应包括这些计划和项目,以尽可能减少扶贫资源的流失,尽可能实现扶贫目标,让每一个贫困对象真正受益于这些扶贫活动。因此,一个良好的扶贫治理框架应包括以下相关内容:猫不能错过,这样那些需要补贴的人才能感受到扶贫政策的软肋;要实现最佳的扶贫效率,需要有部门整合、资源整合和传递、顺畅的反馈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必须尽可能减少穷人的依赖。救济和发展应该结合起来。应该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政府和社会机制应该相辅相成。我们不应该忽视精神扶贫的手段。我们应该把物质扶贫手段和它们的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共同前进。穷人应该得到高度的充分参与,以便他们能够尽可能了解这些项目的重要性。除了向缺乏劳动力的人提供必要的补贴外,还必须加强其他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反贫困能力,以形成稳定发展的内部机制。

为此,这一框架要求每个穷人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受益于这一框架,而不发生泄漏。需要敏感的响应机制。一旦政策有所偏向,就可以刹车以避免资源浪费。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尽可能多地收集大多数人的意见,真正让穷人充分、高度参与。它要求贫困群体形成内部反贫困机制,真正依靠自己的能力帮助穷人。它要求救济与发展相结合,市场与政府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各种扶贫措施。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消除贫困不仅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江西扶贫工作是全国扶贫工作的缩影。巨大的公共资源投入和强大的行政力量推动我们暂时缓解贫困的迫切需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动员和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帮助穷人和贫困家庭自身的发展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本文研究的政策设置不足,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政府财政扶贫资金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

摘要:以贫困、贫困线设定、公共财政理论和政府绩效理论为基础,在大量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江西扶贫工作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本文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通过对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界定、创新点、难点和不足、贫困概念、贫困线设定、公共财政理论、政府绩效等相关概念的介绍,并借鉴国外政府在扶贫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

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江西贫困地区贫困的选择标准和特征,以及贫困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原因。为了给当前的扶贫金融政策提供参考,本文还回顾了江西扶贫政策的演变。

第三部分,本文将各种金融扶贫政策分为两大类,即造血和输血金融政策。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分析了金融扶贫政策的绩效功能,直观地分析了金融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

第四部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完善江西财政扶贫政策的建议。

参考文献(省略)